《寓意草》~ 論顧鳴仲痞塊錮疾根源及治法
論顧鳴仲痞塊錮疾根源及治法
1. 論顧鳴仲痞塊錮疾根源及治法
顧鳴仲有腹疾近三十年,朝寬暮急,每一大發,腹脹十餘日方減。食濕麵及房勞,其應如響。腹左隱隱微高,鼓呼吸觸之,汩汩有聲。以痞塊法治之,內攻外貼,究莫能療。余為懸內照之鑑,先與明之,後乃治之。人身五積六聚之證,心肝脾肺腎之邪,結於腹之上下左右,及當臍之中者,
皆高如覆盂者也。膽胃大小腸膀胱命門之邪,各結於其本位,不甚形見者也。此證乃腎臟之陰氣,聚於膀胱之陽經,有似於痞塊耳。何以知之?腎有兩竅,左腎之竅,從前通膀胱,右腎之竅,從後通命門。邪結於腹之左畔,即左腎與膀胱為之府也。六腑惟膽無輸瀉,其五腑受五臟濁氣傳入,
不能久留,即為輸瀉者也。今腎邪傳於膀胱,膀胱溺其輸瀉之職,舊邪未行,新邪踵至,勢必以漸透入膜原,如革囊裹物者然。經曰:「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氣化則能出矣。」然則腎氣久聚不出,豈非膀胱之失其運化乎?夫人一團之腹,大小腸膀胱俱居其中,而胞又居膀胱之中,
惟其不久留輸瀉,是以寬乎若有餘地。今腎之氣,不自收攝,悉輸膀胱,膀胱蓄而不瀉,有同膽腑之清淨無為,其能理乎?宜其脹也,有與生俱焉者矣。經曰:「腎病者,善脹,尻以代踵,脊以代頭。」倘膀胱能司其輸瀉,何致若此之極耶?又曰:「巨陽引精者三,曰太陽膀胱經,吸引精氣者。」
其脹止於三日。此之為脹,且數十年之久,其吸引之權安在哉?治法補腎水而致充足,則精氣深藏,而膀胱之脹自消;補膀胱而令氣旺,則腎邪不蓄,而輸化之機自裕。所以然者,以腎不補不能藏,膀胱不補不能瀉。然補腎易而補膀胱則難,以本草諸藥,多瀉少補也。經於膀胱之予不足者,
斷以死期,後人莫解其故。吾誠揣之,豈非以膀胱愈不足則愈脹,脹極勢必逆傳於腎,腎脹極,勢必逆傳於小腸,小腸脹極,勢必逆傳於脾,乃至通身之氣,散漫而無統耶?醫者於未傳之先,蚤見而預圖之,能事殫矣。
胡卣臣先生曰:「言腹中事,如張炬而遊洞天,愈深愈朗。」
白話文:
顧鳴仲的腹部疾病將近三十年,早晨較為舒緩,傍晚則加劇。每次發作,腹脹都會持續十幾天才能減輕。如果吃了濕麵或是進行房事,病情就會立刻加重。他的腹部左側隱隱隆起,用手按壓或在呼吸時觸摸,會發出汩汩的聲音。之前都用治療痞塊的方法來醫治,無論內服藥物還是外敷藥膏,都無法治好。我認為應該先用內視鏡一樣的觀點來釐清病因,再進行治療。
人體五臟的積聚或六腑的結塊,可能是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的邪氣,分別積聚在腹部的上下左右以及肚臍周圍,這些積聚通常高得像倒扣的盆子一樣。膽、胃、大腸、小腸、膀胱和命門的邪氣,則各自結聚在它們所屬的位置,這些結聚比較不明顯。顧鳴仲的病症,是腎臟的陰氣聚集在膀胱的陽經,看起來很像痞塊。如何得知呢?腎臟有兩個孔竅,左腎的孔竅往前連通膀胱,右腎的孔竅往後連通命門。邪氣結聚在腹部左側,正是左腎和膀胱的所在。六腑中只有膽沒有排泄的功能,其他五腑會接受五臟的濁氣,但不會久留,很快就會排出。現在腎臟的邪氣傳到膀胱,膀胱失去了它排泄的功能。舊的邪氣沒有排出,新的邪氣又接踵而至,勢必會逐漸滲透到膜原,就像用皮革袋子包裹物品一樣。古籍說,膀胱是儲藏津液的地方,氣化就能排出。然而,現在腎氣長期聚集無法排出,難道不是膀胱失去了運化的功能嗎?人體的整個腹部,大小腸和膀胱都位於其中,而胞宮又在膀胱之中。正因為它們不會久留,能順暢排泄,腹部才顯得寬鬆。現在腎氣不自我收斂,全部輸送給膀胱,膀胱又積存而不排出,如同膽腑一樣清靜無為,這樣能順暢嗎?腹部因此脹滿是必然的。這病症可能與生俱來。古籍說,腎病的人容易腹脹,會用臀部代替腳跟走路,用背脊代替頭。倘若膀胱能夠正常排泄,怎麼會到如此嚴重的地步呢?又說,足太陽膀胱經有引導精氣的作用,如果精氣被吸收,腹脹會在三天內停止。但顧鳴仲的腹脹卻持續了數十年,吸收精氣的功能又在哪裡呢?
治療的方法,應該補益腎水使其充足,這樣精氣才能深藏,膀胱的腹脹自然會消失。同時也要補益膀胱,使其氣旺盛,這樣腎的邪氣就不會積聚,排泄的功能就會恢復。之所以這樣做,是因為不補腎就無法儲藏,不補膀胱就無法排泄。然而,補腎容易,補膀胱卻很難,因為大多數藥材都是瀉而不是補。古籍中對於膀胱不足的人,會直接判斷死期,後人無法理解原因。我猜測,這可能是因為膀胱越不足就越脹,脹到極點就會逆傳到腎,腎脹到極點就會逆傳到小腸,小腸脹到極點就會逆傳到脾,最後導致全身氣機散漫而失去統攝。醫生應該在病情還沒傳變之前,就及早發現並預先治療,這樣才能盡力救治。
胡卣臣先生說,談論腹中的事情,就像點燃火炬在洞穴中遊覽,越深入就越明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