喻昌

《寓意草》~ 詳辯諫議胡老先生痰飲小恙並答明問 (1)

回本書目錄

詳辯諫議胡老先生痰飲小恙並答明問 (1)

1. 詳辯諫議胡老先生痰飲小恙並答明問

卣翁老先生。脈盛體堅。神采百倍。從無病邪敢犯。但每早浴面。必嘔痰水幾口。胸前慣自摩揉。乳下宗氣。其動應衣。若夜睡寧。水道清。則胸中爽然。其候似病非病。遍考方書。廣詢明醫。不得其解。昌謂是痰飲結於胸膈。小有窠囊。緣其氣之壯盛。隨聚隨嘔。是以痰飲不致為害。

而膻中之氣。因嘔而傷矣。夫膻中者。與上焦同位胸膈。經云。上焦如霧。言其氣之氤氳如霧也。又曰。膻中者臣使之官。言其能分布胸中之氣而下傳也。今以嘔之故。而數動其氣。則氤氳變為急迫上奔。然稍定則仍下布。亦不為害也。大率痰為標。氣為本。治標易。而治本則難矣。

非治本之難。以往哲從未言其治法。而後人不知所治耳。昌試論之。治氣之源有三。一曰肺氣。肺氣清。則周身之氣肅然下行。先生之肺氣則素清也。一曰胃氣。胃氣和。則胸中之氣亦易下行。先生之胃氣則素和也。一曰膀胱之氣。膀胱之氣旺。則能吸引胸中之氣下行。先生青年善養。

膀胱之氣則素旺也。其膻中之氣。亂而即治。擾而即恬者。賴此三氣暗為輸運。是以不覺其累。即謂之無病也可。若三氣反干胸膈之人。其為緊為脹。可勝道哉。故未形之病。可以不言。而屢動之氣。不可不亟反於氤氳。先生但覺為痰飲所苦。晝日常鼓呼吸之氣。觸出胸膈之痰。

而未知痰不可出。徒傷氣也。蓋夜臥則痰聚於胃。晨起自能嘔出。日間胃之津液。四達臟腑。即激之出不出耳。然而痰消則氣自順。是必以治痰為急。而體盛痰不易除。又必以健脾為先。脾健則新痰不生。其宿痰之在窠囊者。漸漬於胃。而上下分消。於是無痰則不嘔。不嘔則氣不亂。

氣不亂則自返於氤氳矣。雖然。尚有一吃緊關頭。當並講也。人身胸中。空曠如太虛。地氣上則為云。必天氣降而為雨。地氣始收藏不動。誠會上焦如霧。中焦如漚。下焦如瀆之意。則知雲行雨施。而後溝瀆皆盈。水道通決。乾坤有一番新景象矣。此義首重在膀胱一經。經云。

膀胱者州都之官。津液藏焉。氣化則能出矣。如人之飲酒無算而不醉者。皆從膀胱之氣化而出也。蓋膻中位於膈內。膀胱位於腹內。膀胱之氣化。則空洞善容。而膻中之氣得以下運。若膀胱不化。則腹已先脹。膻中之氣。安能下達耶。然欲膀胱之氣化。其權尤在於葆腎。腎以膀胱為府者也。

腎氣動。必先注於膀胱。屢動不已。膀胱滿脹。勢必逆奔於胸膈。其窒塞之狀。不可名言。腎氣不動。則收藏愈固。膀胱得以清靜無為。而膻中之氣。注之不盈矣。膻中之氣。下走既捷。則不為牽引所亂。而胸中曠若太空。昌更曰。氣順則痰不留。即不治痰而痰自運矣。謹論。

胡卣臣先生問曰。痰在膈中。去喉不遠。每早必痛嘔始出者何耶。曰。道不同也。胸膈之間。重重膈膜遮蔽。渾無空隙。痰從何出。所出者胃中之痰耳。曰。然則膈中之痰不出耶。曰。安得不出。但出之曲耳。蓋膻中之氣。四布於十二經。布於手足六陽經。則其氣從喉吻而上出。

白話文:

胡老先生脈象有力,身體強健,精神飽滿,從未染上什麼大病。只是每天早晨洗臉時,必會嘔吐幾口痰水,並且習慣性地摩擦胸前、乳房下方的腹部(宗氣所在),氣機的運行甚至會影響到衣衫。如果晚上睡得好,小便通暢,那麼胸中就會感到舒暢。這種情況看似有病,卻又不像有病,翻遍醫書,廣泛詢問名醫,都未能找到答案。我認為這是痰飲停滯在胸膈之間,形成了一個小小的囊袋。由於先生氣血旺盛,痰飲聚積後就會隨即嘔吐出來,所以痰飲並不會造成危害。

但是,膻中之氣卻因嘔吐而受損。膻中,與上焦同位於胸膈之間。《內經》說:「上焦如霧」,形容其氣機氤氳如霧一般;又說:「膻中者,臣使之官」,意思是它能佈散胸中之氣並向下傳輸。現在因為嘔吐的緣故,頻繁地牽動了膻中之氣,使氤氳之氣變得急促,向上衝;但稍稍平復後,又會向下佈散,所以也沒有大礙。總之,痰是標證,氣是本病,治標容易,治本卻難。

治療的困難不在於治本方法難找,而在於以往的醫家從未詳細闡述其治療方法,後世醫者也就無從下手。我試著分析一下:治療氣的根本有三方面,一曰肺氣,肺氣清肅,則周身之氣便會順利下行,先生的肺氣素來清肅;二曰胃氣,胃氣平和,則胸中之氣也容易下行,先生的胃氣素來平和;三曰膀胱之氣,膀胱之氣旺盛,則能吸引胸中之氣下行,先生年輕時就注重保養,膀胱之氣素來旺盛。先生的膻中之氣,雖有紊亂,卻能很快恢復平靜,這是因為這三氣暗中協調運作,所以您並不覺得辛苦,也可說是沒有病。但若這三氣反倒阻塞胸膈,則會感到胸悶氣脹,那痛苦可想而知。所以,尚未成形的疾病,可以不必多說,但屢次被牽動的氣機,卻必須儘快恢復到氤氳平和的狀態。

先生只覺得受痰飲所苦,白天經常運用呼吸之氣,想要把胸膈中的痰排出,卻不知道痰不宜強行排出,這樣反而會傷氣。因為夜間臥睡時,痰液會積聚在胃中,早晨起來自然會嘔出來;白天胃中的津液則遍佈於各個臟腑,即使想把它激出來,也很難。然而,痰消了,氣機自然就會順暢,所以必須先治痰。但因您身體強健,痰不易清除,因此必須先健脾。脾胃強健了,新的痰飲就不會產生,而原來積存在囊袋中的宿痰,則會漸漸溶解於胃中,然後上下分消。這樣,沒有痰了就不會嘔吐,不嘔吐了氣機就不會紊亂,氣機不紊亂自然就會恢復到氤氳平和的狀態了。

雖然如此,還有一個關鍵問題需要說明。人體胸中空曠如太虛,地氣上升則成雲,必須有天降之雨才能使地氣收藏不動。如果理解了「上焦如霧,中焦如漚,下焦如瀆」的道理,就知道雲行雨施之後,溝渠才會充滿,水道才能暢通,天地之間就會呈現一番新的景象。這其中最重要的是膀胱經,《內經》說:「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氣化則能出矣。」人即使喝很多酒也不醉,都是因為膀胱之氣能將其化解排出。

膻中位於膈下,膀胱位於腹部,膀胱之氣化了,則胸腹之間就寬暢,膻中之氣就能順利下行。如果膀胱之氣不化,腹部就會先脹起來,膻中之氣又怎能下達呢?而要使膀胱之氣化,關鍵在於保養腎氣,因為腎以膀胱為府。腎氣旺盛,就會先注於膀胱,如果腎氣過度亢進,膀胱充滿脹滿,勢必逆衝於胸膈,其阻塞的狀況難以形容。腎氣平靜,則收藏之氣更加穩固,膀胱得以清靜無為,而膻中之氣也不會過度充盈。膻中之氣下降迅速,就不會被牽引而紊亂,胸中就會空曠如太空。我再說一次,氣機順暢了,痰就不會停留,即使不治療痰,痰也會自行排出。

胡先生問道:痰在膈中,離喉嚨不遠,每天早晨必須痛痛快快地嘔吐才能排出,這是為什麼呢?我回答說:這是因為道理不同。胸膈之間,重重膈膜遮蔽,根本沒有空隙,痰從哪裡出來呢?您吐出來的,是胃中的痰。胡先生又問:那麼,膈中的痰就不出來嗎?我說:怎麼能不出來呢?只是出來的途徑不同罷了。因為膻中之氣佈散於十二經脈,佈散於手足六陽經,則其氣會從喉嚨向上排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