喻昌

《寓意草》~ 陸子堅調攝方論

回本書目錄

陸子堅調攝方論

1. 陸子堅調攝方論

子堅玉體清和。從來無病。邇因外感之餘。益以飢飽內傷。遂至胸膈不快。胃中隱隱作痛。有時得食則已。有時得食反加。大便甚艱。小水不暢。右關之脈。乍弦乍遲。不相調適。有似錮疾之象。用藥得當。驅之無難。若歲久日增。後來必為大患。大意人身胃中之脈。從頭而走於足者也。

白話文:

唐子堅的身體一向很好,從來沒有生過病。最近因為受了外感,再加上飲食不節制而傷了內臟,導致胸膈不舒服,胃裡隱隱作痛。有時吃東西會好一點,有時吃東西反而會加重。大便非常困難,小便也不順暢。右關脈有時弦緊,有時遲緩,不規律。有類似慢性疾病的跡象。用藥得當的話,治療起來並不困難。如果拖延不治,日積月累,最後一定會變成大麻煩。人體胃中的經脈,從頭部貫通到腳部。

胃中之氣。一從小腸而達於膀胱。一從小腸而達於大腸者也。夫下行之氣。濁氣也。以失調之故。而令濁氣亂於胸中。干其清道。因是窒塞不舒。其始本於病時。胃中津液。為邪火所爍。至今津液未充。火勢內蘊。易於上燎。所以得食以壓其火則安。然邪火熾則正氣消。若食飲稍過。

白話文:

津| 染侵則反為不滋 津

則氣不能運轉其食。而痛亦增。是火不除則氣不復。氣不復則胃中清濁混亂。不肯下行。而痛終不免也。病屬胃之下脘。而所以然之故。全在胃之中脘。蓋中者。上下四旁之樞機。中脘之氣旺盛有餘。必驅下脘之氣入於大小腸。從前後二陰而出。惟其不足。所以反受下脘之濁氣而撓指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津液運行不暢,食物無法順利消化,疼痛就會加劇。如果火邪不消除,氣血就不會恢復。氣血如果不恢復,胃中的清氣濁氣就會混亂,導致無法順暢下行。疼痛也就無法消除。這種疾病屬於胃脘痛,原因就在於胃脘部。胃脘部是上下的樞紐,位於身體正中。中脘的氣血旺盛有餘時,一定會促進下脘的氣血進入大腸,通過前後二陰排出。但是,如果中脘氣血旺盛過度,就會反受下脘的濁氣侵害,導致疼痛。

夫至人之息以踵。呼之於根。吸之於蒂者也。以濁氣上干之故。究竟吸入之氣。艱于歸根。且以痛之故。而令周身之氣。凝滯不行。亦非細故也。為訂降火生津下氣止痛一方。以為常用之藥。尚有進者。在先收攝腎氣。不使外出。然後濁氣之源清。而膀胱得吸引上中二焦之氣以下行。

想明哲知所務矣。

白話文:

真正健康的人呼吸從腳底開始。呼氣時氣息從根部(腎部)上升,吸氣時氣息從頂部(肺部)下降。由於濁氣往上衝,最終吸入的氣息難以回歸根部。加上疼痛,導致全身氣機凝滯不通,這可不是小事。制定一方可以降火生津,下氣止痛的藥方,作為常備用藥。更進一步,要先收斂腎氣,不讓它外泄。這樣濁氣的根源才會清淨,膀胱才能吸引上焦和中焦的氣往下運轉。

胡卣臣先生曰。言一病即知其處。既知其處矣。又知其上下正反之因。猶珠玉之光。積而成照。非有意映重淵連赤極也。

白話文:

胡卣臣先生這樣說:對於一個疾病,要能夠知道它發生在哪個部位。知道了部位之後,還要找出上下左右表裡的前因後果。就像寶珠和美玉的光芒一樣,不斷地積累,最後才能照亮深淵和赤道極地。醫生並不是刻意要照亮這些地方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