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寓意草》~ 辨鼎翁公祖頤養天和宜用之藥

回本書目錄

辨鼎翁公祖頤養天和宜用之藥

1. 辨鼎翁公祖頤養天和宜用之藥

舊憲治公祖江鼎寰先生,望七之齡,精神健旺,脈氣堅實,聲音洪亮,晉接不厭其繁,紛絲尚能兼理,不羨洛社耆英,行見熙朝元老矣。

偶有胸膈弗爽,肺氣不清,鼻多濁涕小恙,召診日兼患齒痛。謹饋以天冬、熟地、石棗、丹皮、枸杞、五味等收攝腎氣藥四劑,入桂些少為引經,服之齒痛頓止,鼻氣亦清。第因喉中作干,未肯多服。

門下醫者素逢主,見治標熱,不治本虛,特為辨曰:「祖翁所稟先天陽氣甚厚,冬月尚仍早興晚寢,飲蔗啖梨,是以服藥多喜清畏補。然補有陰陽之不同,陽氣雖旺於上,陰氣未必旺於下,髭鬢則黑,步履則遲,其一徵也;運臂則輕,舉腰則重,其一徵也;陽道易興,精液難固,其一徵也;胃能多受,腸弗久留,其一徵也。

下本不虛,下之精華,暗輸於上,是以虛也;上本不實,清陽之分,為陰所湊,似乎實也。故陰湊於上而開竅於目,則為淚;開竅於鼻,則為涕;開竅於口,則為涎為唾。經云:『五十始衰』,謂陰氣至是始衰也。

陰氣衰,故不能自主而從陽上行,其屑越者,皆身中之至寶,向非收攝歸元,將何底極?是以事親養老諸方,皆以溫補下元為務,誠有見於老少不同。治少年人惟恐有火,高年人惟恐無火,無火則運化艱而易衰,有火則精神健而難老,有火者老人性命之根,未可以水輕折也。

昔賢治喉干,謂八味丸為聖藥,譬之釜底加薪,則釜中津氣上騰,理則然矣。可見下虛者,不但真陰虛,究竟真陽亦虛。何也?陽氣以潛藏為貴,潛則弗亢,潛則可久,易道也。盞中加油,則燈愈明;爐中覆灰,則火不熄。與其孤陽上浮為熱,曷若一併收歸於下?則鼻中之濁涕不作,口中之清液常生,雖日進桂附,尚不覺其為熱,矧清利潤下之劑,而反致疑乎?」是為辨。

胡卣臣先生曰:「吾鄉諸老,享有遐齡者最多。鼎寰廉訪年來絕欲忘機,怡情悅性,大藥不藉草木之偏,上壽更無涯涘可測。此案第借為高年立法,理自不誣。」

白話文:

為江鼎寰老先生(尊稱公祖)辨別適合頤養天和的用藥:

以前曾為江鼎寰先生(尊稱公祖)診治過。他年近七十,精神健旺,脈象堅實有力,聲音洪亮,接待訪客不嫌繁瑣,即使繁雜事務也能兼顧處理。他不羨慕洛陽耆老會的長者,想必會成為朝廷的元老。他偶爾感到胸膈不適,肺氣不清,鼻涕較多,這些小毛病,加上看診時又說牙痛。我謹獻上天冬、熟地、石棗、丹皮、枸杞、五味子等藥材,這些藥材具有收斂腎氣的功效,一共四劑,並加入少量桂枝引經。服用後,牙痛立刻停止,鼻涕也減少了。但他因為喉嚨乾燥,不肯繼續服用。他的門下醫生們認為他素來體質偏熱,只治療表面症狀,沒有調理根本的虛弱,所以特別為他分辨說明:

老先生禀賦的先天陽氣非常旺盛,即使在冬天,他仍然早起晚睡,喜歡吃甘蔗和梨子。因此他用藥喜歡清涼而不喜歡補益。然而補益有陰陽之分,陽氣雖然在上部旺盛,陰氣未必在下部也旺盛。他的鬍鬚仍然烏黑,但是走路卻比較慢,這是其中一個徵象。揮動手臂輕快,彎腰卻感到沉重,這是另一個徵象。陽氣容易興奮,精液卻難以固守,這也是一個徵象。胃口很好,但腸胃卻不能久留食物,這也是一個徵象。這並非下部真的虛弱,而是下部的精華暗中輸送到上部,所以才顯得虛弱。上部並非真的強壯,清陽之氣被陰氣聚攏,看起來好像是強壯的。所以陰氣聚集在上部,開竅於眼睛,就成了眼淚;開竅於鼻子,就成了鼻涕;開竅於嘴巴,就成了口水和唾液。經典說:「五十歲開始衰老」,是指陰氣在這個時候開始衰弱。

陰氣衰弱,所以無法自主而向上運行。那些散失的精華,都是身體中最珍貴的物質。如果沒有收斂歸元,將會如何呢?因此,侍奉父母、養老等各方面的原則,都以溫補下元為重點。這確實是因為看到老年人和年輕人的不同。治療年輕人怕有火氣,而治療老年人則怕沒有火氣。沒有火氣,運化就會困難而容易衰老;有火氣,精神就會健旺而難以衰老。火氣是老年人生命的根本,不可以用水輕易撲滅。

以前的賢者治療喉嚨乾燥,認為八味丸是聖藥,就像在鍋底加柴,鍋中的津液自然會上升。這道理是正確的。可見下虛的人,不僅是真陰虛,其實真陽也虛。為什麼呢?陽氣以潛藏為貴,潛藏就不會亢盛,潛藏就能長久,這是易經的道理。在油燈中加油,燈會更明亮;在爐火上覆蓋灰燼,火就不會熄滅。與其讓孤陽上浮成為虛火,不如一併將其收斂於下部,這樣鼻子的濁涕就不會產生,口中也會經常產生清液。即使每天服用桂枝、附子等藥材,也不會覺得燥熱,更何況服用清利滋潤的藥物,反而會讓人懷疑嗎?這是我的辨別說明。

胡卣臣先生說:「我們鄉里有很多長壽的老人,鼎寰老先生近年來清心寡慾,怡養性情,不需要依靠草木藥材來偏補,他的長壽更是不可限量。我記錄這個案例,是為了給老年人養生提供法則,道理沒有錯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