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寓意草》~ 論吳吉長乃室及王氏婦誤藥之治驗
論吳吉長乃室及王氏婦誤藥之治驗
1. 論吳吉長乃室及王氏婦誤藥之治驗
吉長乃室。新秋病灑淅惡寒。寒已發熱。漸生咳嗽。然病未甚也。服表散藥不愈。體日瘦羸。延至初冬。飲以參朮補劑。轉覺厭厭欲絕。食飲不思。有咳無聲。瀉利不止。危在旦暮。醫者議以人參五錢。附子三錢。加入薑桂白朮之屬。作一劑服。以止瀉補虛。而收背水之捷。
吉長徬徨無措。延僕診畢。未及交語。前醫自外亟至。見僕在坐。即令疏方。僕飄然而出。蓋以渠見既訛。難與語至理耳。吉長辭去前醫。堅請用藥。僕因謂曰。是病總繇誤藥所致。始先皮毛間灑淅惡寒發熱。肺金為時令之燥所傷也。用表散已為非法。至用參朮補之。則肺氣閉錮。
而咳嗽之聲不揚。胸腹飽脹。不思食飲。肺中之熱無處可宣。急奔大腸。食入則不待運化而直出。食不入。則腸中之垢汙。亦隨氣奔而出。是以瀉利無休也。今以潤肺之藥兼潤其腸。則源流俱清。寒熱咳嗽泄瀉。一齊俱止矣。但取藥四劑。服之必安。不足慮也。方用黃芩地骨皮甘草杏仁阿膠。
初進一劑。瀉即少止。四劑畢。而寒熱俱除。再數劑而咳嗽俱全愈矣。設當日與時輩商之。彼方執參附為是。能從我乎。又鄉中王氏婦。秋月亦病寒熱。服參朮後。亦厭厭一息。但無咳嗽。十餘日不進粒米。亦無大便。時時暈去。不省人事。其夫來寓中。詳述其症。求發補劑歸服。
余以大黃芒硝石膏甘草四味。為粗末與之。彼不能辨。歸而煎服。其妻云。此藥甚咸。夫喜曰。咸果補藥。遂將二劑連服。頃之腹中努痛。下結糞數塊。絕而復甦。進粥二盞。前病已如失矣。鄉人致謝忱始知之。凡此素有定見於中。故不為臨歧所炫也。姑存是案。為治病者廣其識焉。
胡卣臣先生曰。毫釐有差。千里懸絕。案中治法。似乎與症相反。究竟不爽。大難大難。
白話文:
吳吉長的妻子,在秋天剛開始的時候生病,感到身體發冷顫抖,怕冷。冷過之後開始發燒,然後漸漸開始咳嗽。但那時病情還不算嚴重。吃了發散風寒的藥卻沒有好轉,身體一天比一天消瘦。拖到初冬,改吃人參、白朮等補藥,反而感覺更加虛弱,幾乎要斷氣。吃不下東西,咳嗽卻沒什麼聲音,腹瀉不止,情況非常危急。醫生們商量用人參五錢,附子三錢,再加入薑、桂、白朮等藥材,開一劑藥服用,想以此止瀉並補虛,希望能有立竿見影的效果。
吉長感到徬徨無助,請我(作者)診治。我還沒來得及開口,之前的醫生就匆匆趕來。他看到我在場,就要吉長立刻去抓藥。我只好默默離開,因為我知道他對病情的判斷已經錯了,再多說道理也沒有用。吉長辭退了先前的醫生,堅決要用我的藥。我告訴他,這個病完全是誤用藥物造成的。最初的症狀是身體發冷怕冷,發燒,這是因為秋天乾燥的氣候傷到了肺。用發散風寒的藥本來就錯了,還用人參、白朮等補藥,導致肺氣閉塞。
因此咳嗽沒什麼聲音,胸腹脹滿,不想吃東西。肺裡的熱無法散發,只好衝到大腸。吃下去的東西還沒消化就直接排出,吃不進東西時,腸道裡的污穢之物也隨著氣機衝出來,所以才會腹瀉不止。現在要用滋潤肺部的藥物,同時滋潤腸道,這樣就能從源頭到末端都清理乾淨。寒熱、咳嗽、腹瀉自然都會一起停止。只要服用四劑藥就會痊癒,不用太擔心。我開了黃芩、地骨皮、甘草、杏仁、阿膠這幾味藥。
第一劑藥吃下去,腹瀉就稍微停止了。四劑藥服用完畢,寒熱就都消除了。再吃幾劑藥,咳嗽也完全好了。假如當時我和其他醫生商量,他們一定會堅持用人參、附子是對的,又怎麼可能聽我的呢?另外,鄉里有個王姓婦人,秋天也得了寒熱病。吃了人參、白朮等藥後,也變得奄奄一息,只是沒有咳嗽。十多天沒吃一粒米,也沒有大便,時常昏過去,不省人事。她的丈夫來到我家,詳細描述了她的病情,請求我開補藥給她服用。
我用了大黃、芒硝、石膏、甘草這四味藥,磨成粗末給他。他看不懂藥,拿回家煎給妻子喝。她說這個藥很鹹,她丈夫很高興,說鹹味藥果然是補藥,就接著把兩劑藥都喝了下去。過了一會兒,她肚子劇烈疼痛,拉出了好幾塊乾硬的大便,之後就甦醒過來,喝了兩碗粥,之前的病都好像沒有發生過一樣。鄉里的人為了表示感謝才讓我知道了這件事。凡此種種,都是因為我心中早有定見,所以不會被一時的困境迷惑。姑且記錄下這個案例,以便讓學醫的人能增廣見聞。
胡卣臣先生說:「差之毫釐,失之千里」,這個案例的治療方法,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和病症相反,但實際上卻非常有效。真是太難了,太難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