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寓意草》~ 論浦君藝喘病證治之法 (1)
論浦君藝喘病證治之法 (1)
1. 論浦君藝喘病證治之法
人身難治之病有百證,喘病其最也。喘病無不本之於肺,然隨所傷而互關,漸以造於其極,惟兼三陰之證者為最劇。三陰者:少陰腎、太陰脾、厥陰肝也。而三陰又以少陰腎為最劇。經云:「腎病者善脹,尻以代踵,脊以代頭。」此喘病兼腎病之形也。又云:「勞風發在肺下,巨陽引精者三日,中年者五日,不精者七日,當咳出青黃濃濁之痰如彈子大者,不出者傷肺,傷肺者死也。」此喘病兼腎病之情也。故有此證者,首重在節欲,收攝腎氣,不使上攻可也。其次則太陰脾、厥陰肝之兼證亦重,勿以飲食忿怒之故,重傷肝脾可也。
若君藝之喘證,得之於髫幼,非有忿欲之傷,止是形寒飲冷,傷其肺耳。然從幼慣生瘡癤,瘡癤之後,復生牙癰,脾中之濕熱素多,胃中之壯火素盛,是肺經所以受傷之原,又不止於形寒飲冷也。脾之濕熱、胃之壯火,交煽而互蒸,結為濁痰,溢入上竅,久久不散,透開肺膜,結為窠囊,清氣入之,渾然不覺,濁氣入之,頃刻與濁痰狼狽相依,合為黨援,窒塞關隘,不容呼吸出入,而呼吸正氣,轉觸其痰,鼾齁有聲,頭重耳響,胸背骨間,有如刀刺,涎涕交作,鼻頞酸辛,若傷風狀,正內經所謂心肺有病,而呼吸為之不利也。必俟肺中所受之濁氣,解散下行,從前後二陰而去,然後肺中之濃痰,咯之始得易出,而漸可相安。及夫濁氣復上,則窠囊之痰復動,窒塞仍前復舉,乃至寒之亦發,熱之亦發,傷酒傷食亦發,動怒動氣亦發,所以然者,總繇動其濁氣耳。濁氣本居下體,不易犯入清道,每隨火勢而上騰,所謂火動則氣升者,濁氣升也。腎火動,則寒氣升;脾火動,則濕氣升;肝火動,則風氣升也。故以治火為先也。
然濁氣既隨火而升,亦可隨火而降,乃凝神入氣以靜調之,火降而氣不降者何耶?則以濁氣雖居於下,而肺中之窠囊,實其新造之區,可以僑寓其中,轉使清氣逼處不安,亦若為亂者然。如寇賊依山傍險,蟠據一方,此方之民,勢必擾亂而從寇也。故雖以治火為先,然治火而不治痰,無益也。治痰而不治窠囊之痰,雖治與不治等也。治痰之法:曰驅,曰導,曰滌,曰化,曰湧,曰理脾,曰降火,曰行氣,前人之法,不為不詳。至於窠囊之痰,如蜂子之穴於房中,如蓮子之嵌於蓬內,生長則易,剝落則難,繇其外窄中寬,任行驅導滌湧之藥,徒傷他臟,此實閉拒而不納耳。
究而言之,豈但窠囊之中,痰不易除,即肺葉之外,膜原之間,頑痰膠結多年,如樹之有蘿,如屋之有遊,如石之有苔,附托相安,倉卒有難於剗伐者。古今之為醫者夥矣,從無有為此渺論者。僕生平治此症最多,皆以活法而奏全績。蓋肺中濁痰為祟,若牛渚怪物,莫逃吾燃犀之照者。因是曠觀病機,異哉!肺金以脾土為母,而肺中之濁痰,亦以脾中之濕為母。脾性本喜燥惡濕,迨夫濕熱久錮,遂至化剛為柔,居間用事,飲食入胃,既以精華輸我周身,又以敗濁填彼竅隧,始尚交相為養。
白話文:
人體有很多難以治療的疾病,而喘病可以說是其中最棘手的。喘病幾乎都源於肺部的問題,但會因為受損的部位不同而互相影響,逐漸發展到非常嚴重的程度。其中,同時出現三陰經(少陰腎、太陰脾、厥陰肝)病症的喘病最為危險。三陰經中,又以少陰腎的病變最為嚴重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腎有病,會導致腹脹,用臀部代替腳跟,用脊椎代替頭。」這就是喘病同時合併腎病時會出現的樣子。又說:「因為勞累而受風邪,病發在肺下,如果邪氣往下引動精氣,三天就會發病,中年人是五天,精氣不足的人是七天。發病時會咳出像彈珠一樣大小的青黃色濃稠痰液。如果痰液咳不出來,就會傷害到肺,傷害到肺就會死亡。」這也是喘病同時合併腎病的情況。所以,有這種情況的人,首先要注意節制慾望,收斂腎氣,避免腎氣向上衝逆。其次,太陰脾和厥陰肝的病變也很重要,不要因為飲食不當或生氣而加重對肝脾的傷害。
至於浦君藝的喘病,是從小時候就得的,並非因為慾望或憤怒所引起,只是因為受寒、喝冷飲而傷到肺。而且他從小就容易長瘡癤,瘡癤痊癒後又長牙癰,這表示他脾胃的濕熱一直很多,胃火也比較旺盛,這些都是導致肺部受損的原因,而不僅僅是受寒和喝冷飲而已。脾的濕熱和胃的旺火相互煽動蒸騰,結成濃稠的痰液,溢到上部的孔竅。這些痰液久久不散,穿透肺膜,形成像巢穴一樣的囊腫。清氣進去,感覺不到任何異狀;濁氣進去,立刻與痰液結合,互相勾結,阻塞氣道,讓呼吸難以順暢。呼吸的正氣反而會被痰液阻擋,發出鼾聲,頭部沉重,耳朵嗡嗡作響,胸背骨頭之間有如刀刺般疼痛,口水鼻涕交加,鼻孔酸痛,好像感冒一樣,這就是《黃帝內經》所說的「心肺有病,會導致呼吸不順暢」。
一定要等到肺裡積聚的濁氣消散下行,從大小便排出,肺中的濃痰才能比較容易咳出來,病情也才會逐漸穩定。但是,當濁氣再次上行時,囊腫裡的痰又會活動起來,再次阻塞氣道,情況就會像之前一樣。甚至天氣寒冷、炎熱、飲酒、吃東西過多、動怒生氣都會引發喘病。會這樣,都是因為擾動了濁氣。濁氣本來在下體,不容易侵犯到清氣的通道,但往往會隨著火氣而向上升騰。所謂「火動則氣升」,指的就是濁氣升騰。腎火旺盛,寒氣就會上行;脾火旺盛,濕氣就會上行;肝火旺盛,風氣就會上行。所以,治療首先要以平息火氣為先。
然而,濁氣雖然會隨著火氣上升,也可以隨著火氣下降。可以透過靜心凝神、調整呼吸來平息火氣。但是,火氣降下來了,濁氣卻沒有跟著下降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濁氣雖然在下,但肺部的囊腫就像新建立的區域,可以讓濁氣暫時寄居,反而讓清氣無處安身,就像亂臣賊子一樣。這就像盜賊依仗山勢險峻,盤踞一方,讓當地百姓遭受擾亂。所以,雖然要先平息火氣,但是不治療痰液,還是沒有用;而治療痰液卻不處理囊腫裡的痰液,效果就跟沒治療一樣。治療痰液的方法有很多,像是驅散、疏導、洗滌、化解、催吐、調理脾胃、平降火氣、疏通氣機等等,前人提出的方法已經很詳盡了。但是,囊腫裡的痰液,就像蜂巢裡的幼蟲,蓮蓬裡的蓮子一樣,生長容易,剝離困難,因為它外面窄,裡面寬,隨便使用驅散、疏導、洗滌、催吐的藥物,只會傷害到其他臟器,反而會被它閉塞拒絕。
進一步來說,不僅囊腫裡的痰不容易去除,就連肺葉外面的膜層之間,也有頑固的痰液膠結多年,就像樹上的藤蔓,屋簷下的遊絲,石頭上的青苔一樣,依附著相安無事,想要一下子清除非常困難。古往今來,醫生很多,卻沒有人對此加以仔細論述。我平生治療這種病症很多,都用靈活的方法,才取得好的療效。肺中的濁痰為禍,就像牛渚的怪物一樣,逃不過我像燃燒犀牛角一樣的明察秋毫。所以我能觀察到更深層的病機。很奇怪的是,肺屬金,以脾土為母,而肺中的濁痰也以脾中的濕氣為母。脾的特性本來是喜燥惡濕,等到濕熱長期積聚,就會變軟,在中間作亂。飲食進入胃部,一方面把精華輸送到全身,一方面又把敗濁填塞到孔竅。開始的時候還相互滋養,最後卻是把脾胃的能量都給了外邪,讓它們得以作亂,就像附近有流寇,再加上大家族暗中資助,讓它們更加難以控制。
因此,治療方法一定要靜心來控制氣息,使三陰經的火氣不上升,從根本上杜絕外援。還要嚴格地調理脾胃,讓太陰脾能夠獨立發揮功能,不假借其他臟器的力量。我方強實,敵方虛弱,抓住敵方的弱點,迅速攻擊,很快就能掃除污穢。然後再廣泛服用藥物,安和五臟,培養肺氣。肺的清氣一清,全身的氣機就會跟著下降,之前向上升騰的濁邪,就會被徹底斷絕根源。這樣,就能長久保持身體的清明。這是一定要這樣做的治療方法,絕不是為了取悅聽眾的空談。浦君藝先生懇求我專心治療,果然痊癒,更證明我所說的沒有錯誤。
胡卣臣先生說,自從岐黃論道以後,從未見過如此精細透徹的見解,這應該是醫學界的寶貴經驗。又說,浦君藝先生從小就患有頑疾,本來不容易治好,現在不僅病癒了,還有了兒子。先有正確的診斷,後有有效的藥物,這功勞不是很偉大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