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寓意草》~ 論錢太封翁足患不宜用熱藥再誤
論錢太封翁足患不宜用熱藥再誤
1. 論錢太封翁足患不宜用熱藥再誤
錢叔翁太老先生。形體清瘦。平素多火少痰。邇年內蘊之熱。蒸濕為痰。辛巳夏秋間。濕熱交勝時。忽患右足麻木。冷如冰石。蓋熱極似寒。如暑月反雨冰雹之類。醫者以其足跗之冷也。不細察其為熱極似寒。誤以牛膝木瓜防己加皮羌獨之屬溫之。甚且認為下元虛憊。誤用附桂河車之屬補之。
以火濟火。以熱益熱。由是腫潰出膿水。浸淫數月。踝骨以下。足背指踵。廢而不用。總為誤治而至此極耳。其理甚明。無難於辨。若果寒痰下墜。不過堅凝不散止耳。甚者不過痿痹不仁止耳。何至腫而且潰。黃水淋漓。腐肉穿筋耶。太翁不知為醫藥所誤。乃委咎於方隅神煞所致。
豈其然哉。此與傷寒壞證。熱邪深入經絡而為流注。無少異也。所用參膏。但可顓理元氣。而無清解濕熱之藥以佐之。是以未顯厥效。以元老之官。不可以理煩劇。設與竹瀝同事。人參固其經。竹瀝通其絡。則甘寒氣味。相得益彰矣。徐太掖先生服人參以治虛風。誤佐以附子之熱。
迄今筋脈短縮。不便行持。亦繇不識甘寒可通經絡也。且太翁用參膏後。脾氣亦既大旺。健運有加矣。此時倘能撙節飲食。俾脾中所生之陽氣。得顓力以驅痰驅熱。則痰熱不留行。而足患並可結局。乃日食而外。加以夜食。雖脾氣之旺。不為食所傷。然以參力所生之脾氣。不用之運痰運熱。
止用之以運食。誠可惜也。今者食入亦不易運。以助長而反得衰。乃至痰飲膠結於胸中。為飽為悶。為頻咳而痰不應。總為脾失其健。不為胃行津液。而飲食反以生痰。漸漬充滿肺竅。咳不易出。雖以治痰為急。然治痰之藥。大率耗氣動虛。恐痰未出。而風先入也。唯是確以甘寒之藥。
杜風消熱潤燥補虛豁痰。乃為合法。至於辛熱之藥。斷斷不可再誤矣。醫者明明見此。輒用桂附無算。想必因膿水易干。認為辛熱之功。而極力以催之結局耳。可勝誅哉。
胡卣臣先生曰。濕熱傷足。自上而下也。足寒傷心。自下而上也。自上下者。先清其上。自下上者。先溫其下。觀此而民病傷國。可知治先在民矣。
白話文:
錢老先生,他年紀大了,體型清瘦,平常體質就偏熱,痰也比較少。近年來,體內蘊藏的熱,蒸發濕氣變成痰。辛巳年夏天到秋天,濕熱交替旺盛的時候,突然右腳麻木,冰冷得像石頭一樣。這其實是熱到極致反而出現像寒冷的現象,就像夏天反而下冰雹一樣。醫生看到他腳背冰冷,沒有仔細分辨這是熱極似寒的現象,錯誤地用了牛膝、木瓜、防己加上皮羌、獨活等溫熱的藥來治療。更甚至認為是下元虛弱,錯誤地用了附子、肉桂、河車等補陽的藥。
這種用火來助長火勢,用熱來增加熱氣的治療方式,導致他腳腫脹潰爛,流出膿水,蔓延了好幾個月。腳踝以下,腳背、腳趾、腳跟都廢了,完全不能使用,總之都是因為錯誤的治療才導致這個地步。道理很明顯,不難分辨。如果是寒痰下墜,頂多是凝結不散而已,最嚴重也不過是痿痹不仁,怎麼會腫脹潰爛,流出黃色膿水,腐肉爛到露出筋呢?老先生不知道是醫藥錯誤導致的,反而怪罪於風水方位不好。
這怎麼可能呢?這跟傷寒病變,熱邪深入經絡,導致流注膿腫的情況,沒有什麼不同。之前用的參膏,只能調理元氣,沒有清熱解濕的藥來輔助,所以沒有顯著的效果。以老先生這樣的身份,不應該處理這麼繁雜的病情。如果能同時搭配竹瀝一起使用,人參固本培元,竹瀝疏通經絡,甘寒的藥性和氣味,就能相得益彰。之前徐太掖先生服用人參治療虛風,錯誤地搭配了附子這種溫熱的藥,到現在筋脈都短縮了,行動不便,也是因為不懂得甘寒的藥可以疏通經絡的道理。而且老先生用了參膏之後,脾胃功能也已經很旺盛了,消化能力也加強了。這個時候如果能節制飲食,讓脾胃產生的陽氣,專心去驅散痰濕和熱邪,那麼痰熱就不會滯留,腳疾也就能痊癒了。但是他不但白天吃,晚上還加餐,雖然脾氣旺盛,不會被食物所傷,但是用人參提升的脾氣,不用來運化痰濕和熱邪,只用來消化食物,實在太可惜了。現在吃進去的東西也不容易消化,反而會助長病情,導致痰飲結在胸中,感到飽脹、悶悶的,頻繁咳嗽但痰卻咳不出來,總之都是因為脾胃失去了健運的功能,不能把津液輸送到全身,反而讓飲食產生痰液,漸漸充滿肺部,咳嗽也不容易出來。雖然治療痰液是當務之急,但是治療痰的藥,大多會消耗氣血,容易導致虛弱,恐怕痰還沒出來,風邪就先入侵了。所以,只能確實地使用甘寒的藥物,來祛風、消熱、潤燥、補虛、化痰,才是合適的方法。至於辛辣溫熱的藥,絕對不可以再錯誤使用了。醫生明明知道這種情況,還一直用桂附等溫熱的藥,大概是因為看到膿水容易乾燥,就認為是辛熱藥的功效,所以才拼命地催用,真是令人痛恨啊。
胡卣臣先生說過,濕熱傷足,是從上往下侵襲;腳冷傷心,是從下往上侵襲。從上往下侵襲的,要先清理上部的病邪;從下往上侵襲的,要先溫暖下部的病邪。從這個道理來看,人民生病會傷害國家,就知道治理國家要先照顧人民的健康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