喻昌

《寓意草》~ 論江沖寰先生足患治法

回本書目錄

論江沖寰先生足患治法

1. 論江沖寰先生足患治法

庚辰冬。於鼎翁公祖園中。識先生半面。竊見身體重著。履步艱難。面色滯晦。語言遲緩。以為有虛風卒中之候也。因為過慮。辛巳秋召診間。細察脾脈。緩急不調。肺脈勁大。然肝木尚平。陽氣尚旺。是八風之邪。未可易中。而筋脈掣痛。不能安寢者。大率風而加之以濕。

交煽其虐所致。以斯知尚可引年而施治也。何也。風者肝之病。天之氣也。濕者脾之病。地之氣也。天氣迅疾。故發之暴。益以地氣之迂緩。反有所牽制而不能暴矣。然氣別則病殊。而氣交則病合。有不可不明辨者。病殊者。在天氣則風為百病之長。其來微。則隨相剋為傳次。

必遍五臟而始烈。其來甚。則不繇傳次而直中。唯體虛之人。患始不測焉。在地氣則濕為下體之患。其來微。則足跗腫大。然得所勝亦旋消。其來甚。則害及皮肉筋脈。以漸而上攻。亦唯陽虛之人。勢始騰越焉。兩者一本之天。一本之地。病各懸殊。治亦異法者也。病合者。

天之氣入於筋脈。地之氣亦入於筋脈。時乎天氣勝。則筋脈張而勁焉。時乎地氣勝。則筋脈軃而緩焉。兩者其源雖異。其流則同。交相蘊結。蔓而難圖者也。先生房中之風。始雖不可知。然而所感則微也。至若濕之一字。既以醇酒厚味而釀之於內。又為炎蒸嵐瘴而襲之於外。

是以足患日熾。雖周身筋脈舒展。亦不自如。究竟不若足間晝夜掣痛。瘡瘍腫潰。浸淫無已也。夫春時之風也。夏時之濕與熱也。秋時之燥也。三時之氣。皆為先生一身之患者也。而一身之患。又惟一隅獨當之。亦良苦矣。設內之風濕熱燥不攘。足患其有寧宇乎。所可嘉者。

惟冬月寒水司令。勢稍末減。而醫者不識此意。每投壯筋骨之藥酒。以驅其濕。不知此乃治寒濕之法。惟冬月病增者方宜。豈以風濕熱濕。而倒行逆施。寧不重其困耶。況乎先生肺脈勁大。三四日始一大便。雖冬月亦喜形寒飲冷。而不欲近火。何所見其為寒濕也哉。所以孫真人大小竹瀝等方。

風濕熱燥寒五治之藥俱備。籠統龐雜。後人全不知用。若識此義為去取。則神而明之之事矣。然則不辨證而用方者。幾何而不誤耶。

胡卣臣先生曰。辨證縱橫無礙。劍光燁燁逼人。

白話文:

在庚辰年的冬天,我在鼎翁公的祖園中,認識了江沖寰先生,只見他身體沉重,走路困難,面色暗沉,說話遲緩,我當時認為他有可能是虛風中風的徵兆,因此有些過度擔心。辛巳年秋天,我被請去為他看診,仔細診察他的脾脈,發現脈象忽快忽慢不協調,肺脈則強勁有力,但肝脈還算平和,陽氣也算旺盛,這表示是受到八方風邪的侵襲,還沒有到危急的地步。但是他的筋脈抽痛,難以安睡,這大多是因為風邪又夾雜了濕邪,相互煽動作亂所導致的。由此可知,他的病還能治療,而且應該能延長壽命。

為什麼呢?風邪是肝的病,屬於天的氣;濕邪是脾的病,屬於地的氣。天的氣來得迅猛,所以發病也快,但加上地氣的遲緩,反而會有所牽制,不至於太過猛烈。然而,氣不同,病症就不同;氣交雜,病症也會混合。這點必須要明確分辨。病症不同的地方在於,天之氣的風邪,是百病之首,如果來得輕微,就會依照相剋的順序傳染,必須傳遍五臟才會嚴重;如果來得猛烈,就不會依照順序傳染,而是直接侵入,只有體虛的人,才會在初期難以察覺。地之氣的濕邪,則多是下半身的疾病,如果來得輕微,會導致腳背腫大,但如果能得到適當的抑制也會很快消退;如果來得猛烈,就會傷害到皮膚、肌肉和筋脈,並逐漸向上蔓延,也只有陽氣虛弱的人,才會使得病情快速惡化。這兩種病症,一個源於天,一個源於地,病症各有不同,治療方法也應當不同。

至於病症混合的情況,則是天的氣和地的氣都侵入筋脈,當天的氣較強時,筋脈就會緊張而強硬;當地的氣較強時,筋脈就會鬆弛而無力。兩者雖然來源不同,但最後都匯集於筋脈,互相交織糾纏,難以治療。江先生起初感受的風邪,雖然難以確知,但應該是輕微的。至於濕邪,一部分是因為長期飲酒和食用肥膩食物在體內累積,另一部分是因為受到外界潮濕悶熱的環境侵襲,導致他的腳部疾病日益嚴重,即使全身筋脈能夠舒展,也無法感到舒適,終究比不上腳部晝夜抽痛、瘡瘍腫脹潰爛、不斷擴散的痛苦。

春天是風邪盛行的時候,夏天是濕熱之氣盛行的時候,秋天是乾燥之氣盛行的時候,這三時的氣候,都對江先生的身體造成了損害。而這些損害,又都集中在腳部,實在是太痛苦了。如果體內的風、濕、熱、燥不能清除,腳部的疾病又怎能痊癒呢?值得慶幸的是,只有在冬天寒水當令時,病情才會稍微減輕,而醫生卻不明白這個道理,總是開立強筋健骨的藥酒來驅散濕氣,卻不知道這是治療寒濕的方法,只適用於在冬天病情加重的人,怎麼能用這種方法來治療風濕熱濕呢?這樣不是反而加重他的痛苦嗎?更何況江先生肺脈強勁,三四天才大便一次,即使在冬天也喜歡身體涼爽、喝冷飲,而不喜歡靠近火爐,這又怎麼能說是寒濕呢?所以孫思邈真人所著的《千金方》等方劑中,雖然具備了風、濕、熱、燥、寒五種治療方法,但過於籠統龐雜,後人完全不知道如何運用。如果能夠理解這個道理並加以取捨,就能夠達到精妙而明智的境界。然而,不辨明病症就開藥方,又有多少不會出錯呢?

胡卣臣先生說:辨明病症,就能夠縱橫無礙,醫術高明,如劍光般銳利逼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