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寓意草》~ 面論大司馬王岵翁公祖耳鳴用方大意 (1)
面論大司馬王岵翁公祖耳鳴用方大意 (1)
1. 面論大司馬王岵翁公祖耳鳴用方大意
人身有九竅。陽竅七。眼耳鼻口是也。陰竅二。前後二陰是也。陽氣走上竅。而下入於陰位。則有溺泄腹鳴之候。陰氣走下竅。而上入於陽位。則有窒塞耳鳴之候。故人當五十以外。腎氣漸衰於下。每每從陽上逆。而腎之竅開於耳。耳之聰司於腎。腎主閉藏。不欲外泄。因肝木為子。
疏泄母氣而散於外。是以謀慮鬱怒之火一動。陰氣從之上逆。耳竅窒塞不清。故能聽之近不礙。而聽遠不無少礙。高年之體。大率類然。然較之聾病。一天一淵。聾病者。其竅中另有一膜。遮蔽外氣。不得內入。故以開竅為主。而方書所用石菖蒲麝香等藥。及外填內攻等法者。
皆為此而設。至於高年。陰氣不自收攝。越出上竅。此理從無一人會及。反以治少壯耳聾藥。及發表散氣藥。兼帶陰虛為治。是以百無一效。不知陰氣至上竅。亦隔一膜。不能越出竅外。止於竅中汩汩有聲。如蛙鼓蚊鑼。鼓吹不已。以故外入之聲。為其內聲所混。聽之不清。
若氣稍不逆上。則聽稍清。氣全不逆上。則聽全清矣。不肖悟明此理。凡治高年逆上之氣。屢有奇效。方中大意。全以磁石為主。以其重能達下。性主下吸。又能制肝木之上吸故也。而用地黃龜膠群陰之藥輔之。更用五味子山茱萸之酸以收之。令陰氣自旺於本宮。不上觸於陽竅。
繇是空曠無礙。耳之於聲。似谷之受響。萬籟之音。尚可細聆。豈更與人聲相拒。艱於遠聽耶。此實至理所在。但醫術淺薄之輩。不能知之。試觀人之收視而視愈明。返聽而聽愈聰者。然後知昌之斯言。非臆說也。謹論。
附答岵翁公祖書,捧讀祖臺鈞論。耳中根原甚悉。且考究方書。揣察仲景。即深於醫旨者。不能道隻字。不肖昌竦然於金石之音。從茲倍加深入矣。慶幸慶幸。昨方論中。明知左耳有一膜遮蔽。姑置未論。但論右耳。所以時清時混之故。在於陰氣上觸耳。蓋人兩腎之竅。雖開於耳。而腎氣上入耳際。亦為隔膜所蔽。不能越於耳外。止於耳根下。少則微鳴。多則大鳴。甚且將縈耳之筋。觸之跳動。直似撞穿耳輪之象者。然實必不可出也。設陰氣能出耳外。而走陽竅。則陰陽相混。非三才之理矣。故耳之用。妙在虛而能受也。外入之氣。隨大隨小。至耳無礙。惟內觸之氣。咶咶有聲。所以外入之氣。僅通其半。若鬱怒之火動。內氣轉增。則外入之氣轉混。必內氣漸走下竅。上竅復其虛而能受之體。然後清清朗朗。聲入即通。無壅礙也。方書指為少陽膽。厥陰肝。二經熱多所致。是說左耳分部。然少陽之氣。能走上竅。其穴皆絡於腦巔。無觸筋中耳之理。不當與厥陰混同立說。其通聖散一方。汗下兼用。乃治壯火之法。丹溪所取。亦無確見。惟滾痰丸一方。少壯用之。多有效者。則以大黃黃芩沉香之苦。最能下氣。而礞石之重墮。大約與磁石之用相仿也。不肖昌所以不用此方者。以其大損脾胃。且耗胸中氤氳之氣耳。至於腎虛耳鳴。指作胱膀相火上升。則陽火必能透出上竅。不為鳴也。尤見丹溪無據之譚。易言水中有火。原說真火。故坎中之一點真陽。即真火也。年高之人。腎水已竭。真火易露。故腎中之氣。易出難收。況有厥陰之水。為之挹取乎。然則壯水之主。以制陽光。如盞中添油。而燈焰自小誠為良治。乃云作陰虛治不效者。知其泛論世人。不為老人立法也。夫收攝腎氣。原為老人之先務。豈丹溪明哲而為此等議論乎。不肖昌昨方論中欲返祖臺右耳十餘年之聰。以仰答帝鑑。慰藉蒼生耳。非為左耳數十年之錮論也。草野不恭。統惟亮宥。謹復。
白話文:
關於大司馬王岵翁公祖耳鳴用藥的大意:
人體有九個孔竅,陽性的孔竅有七個,是眼睛、耳朵、鼻子和嘴巴;陰性的孔竅有兩個,是前後的二陰。陽氣向上走,進入陽竅,如果向下進入陰位,就會有小便頻繁、腹部鳴叫的現象。陰氣向下走,進入陰竅,如果向上進入陽位,就會有堵塞、耳鳴的現象。
所以人到了五十歲以後,腎氣逐漸衰弱,常常會從下往上逆行,而腎的孔竅開在耳朵,耳朵的聽力由腎主管。腎的主要功能是閉藏,不希望外泄,因為肝木是腎的兒子,會疏通宣洩母親的氣而散發到外面。所以當思慮過多或生氣時,火氣一動,陰氣就會從下向上逆行,導致耳竅堵塞不通暢。因此,聽近處的聲音沒有問題,但聽遠處的聲音就會有些困難,年紀大的人大多如此。
然而,這種情況與耳聾還是有天壤之別。耳聾是因為耳竅中另有一層膜遮擋,阻礙外面的氣進入,所以治療的重點是開竅。因此,醫書上使用的石菖蒲、麝香等藥,以及外敷內攻等方法,都是為此而設的。
至於老年人,是陰氣不能自行收斂,反而向上溢出陽竅。這個道理從來沒有人理解,反而用治療年輕人耳聾的藥,以及發散氣的藥,兼治陰虛來治療,所以沒有效果。不知道陰氣到了陽竅,也隔著一層膜,不能超出孔竅之外,只是在孔竅中發出聲音,像青蛙叫、蚊子飛或打鼓一樣,聲音不斷,因此外面的聲音就被內部的聲音混淆,聽不清楚。
如果氣稍不向上逆行,聽力就會稍好一些;如果氣完全不向上逆行,聽力就會完全恢復。我不才,領悟到這個道理,凡是治療老年人氣逆上的情況,往往有奇效。藥方的大意,完全以磁石為主,因為磁石重,能夠往下走,而且有向下吸的力量,還能抑制肝木向上吸的力量。再用地黃、龜膠等滋陰的藥輔助,更用五味子、山茱萸等酸味的藥來收斂,讓陰氣在自己的位置興旺,不向上衝撞陽竅。
這樣一來,耳道空曠無礙,耳朵對於聲音,就像山谷接受回聲一樣,萬物的聲音都能仔細聽到,怎麼還會和人聲相抗,聽遠處的聲音困難呢?這實在是至理所在。但醫術淺薄的人不能理解。試看人收回目光而看得更清楚,返回聽覺而聽得更清楚,就知道我所說的不是臆測。謹此論述。
(附:回覆岵翁公祖的信)
捧讀您的論述,對耳鳴的根源分析非常詳盡,而且考究醫書,揣摩張仲景,即使是深入醫理的人也不能說出隻言片語。我不禁感到如同聽到金石之聲,從此更加深入研究,真是慶幸!慶幸!昨天的論述中,我明明知道左耳有一層膜遮擋,暫且不論,只論右耳,為什麼時好時壞的原因,是因為陰氣向上衝撞耳朵。
人的兩個腎竅,雖然開在耳朵,但腎氣向上進入耳朵時,也被隔膜阻擋,不能超出耳朵之外,只是停留在耳根下面。少的話會發出輕微的鳴響,多的話鳴響就會很大,甚至會碰到耳邊的筋,讓它跳動,好像要撞破耳輪一樣,但實際上絕對不可能跑出去。如果陰氣能跑到耳朵外面,進入陽竅,就會陰陽混亂,不符合天地人三才的道理。所以耳朵的功能,妙在虛空而能接受。外面的氣進入,無論大小,對耳朵都沒有障礙,只有內部的氣衝撞,才會發出聲音,所以外面的氣,只能聽到一半。
如果鬱怒的火氣發動,內部的氣就會更加增多,外面的氣聽起來就更混濁。必須讓內部的氣逐漸向下走,讓上竅恢復虛空而能接受的狀態,然後才能清清楚楚,聲音進入就通暢,沒有阻塞。
醫書上認為是少陽膽經、厥陰肝經的熱引起的,這是說左耳的歸屬。但是少陽的氣,能夠向上走,它的穴位都連在頭頂,沒有衝擊耳中筋脈的道理,不應該和厥陰混為一談。像通聖散這個藥方,既能發汗又能瀉下,是用來治療實火的,朱丹溪採用這個藥方,也沒有確切的證據。只有滾痰丸這個藥方,年輕人服用多有效果,是因為大黃、黃芩、沉香的苦味,最能降氣,而礞石的重墜,大約和磁石的作用相似。我不採用這個藥方,是因為它會大大損傷脾胃,而且會耗損胸中的正氣。
至於腎虛耳鳴,說是膀胱的相火上升,那麼陽火一定能透出陽竅,不會只是鳴響,更可見朱丹溪的言論沒有根據。他提到水中之火,原本指的是真火,所以腎中的一點真陽,就是真火。老年人腎水已經枯竭,真火容易顯露,所以腎中的氣,容易外出而難以收斂,何況還有肝經的水來吸取它呢?既然這樣,就應該壯大腎水來抑制陽光,就像燈盞中添油,燈焰自然會變小,這才是良策。如果認為這是陰虛而治療無效,就知道他是泛泛而論,沒有為老年人立法。
收斂腎氣,本來就是老年人首先要做的,難道朱丹溪這樣的聰明人會說出這樣的議論嗎?我昨天的論述,希望恢復您右耳十多年的聽力,來回應上天的鑒察,慰藉百姓,並不是為了左耳幾十年的固疾。我出身草野,言辭不恭敬,請您寬恕。謹此回覆。
胡卣臣先生說:耳鳴的原因,從來沒有人說清楚,這個案例和藥方,開啟了治療的大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