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寓意草》~ 論吳聖符單腹脹治法 (1)
論吳聖符單腹脹治法 (1)
1. 論吳聖符單腹脹治法
聖符病單腹脹。腹大如箕。緊硬如石。胃中時生酸水。吞吐皆然。經年罔效。蓋由醫輩用孟浪成法。不察病之所起。與病成而變之理。增其勢耳。昨見云間老醫煎方。龐雜全無取義。惟腎氣丸一方。猶是前人已試之法。但此病用之。譬適燕而南其指也。夫腎氣丸為腫脹之聖藥者。
以能收攝腎氣。使水不泛溢耳。今小水一晝夜六七行。溝渠順導。水無氾濫之虞也。且謂益火之源。以消陰翳耳。今酸味皆從火化。尚可更益其火乎。又有指腹脹為食積。用局方峻攻。尤屬可駭。僕不得不疏明其旨。夫聖符之疾。起於脾氣不宣。鬱而成火。使當時用火鬱發之之法。
升陽散火。病已豁然解矣。惟其愈郁愈湮。漸至脹滿。則身中之氣。一如天地不交而成痞塞。病成而變矣。證似無火。全以火為之根。不究其根。但治其脹。如檳榔厚朴萊菔子之類。皆能耗氣助火。於是病轉入胃。日漸一日。煎熬津液。變成酸汁。胃口有如醋甕。胃中之熱。
有如麴櫱。俟谷飲一入。頃刻釀成酢味矣。有時新谷方咽。舊谷即為迸出。若互換者。緣新谷芳甘未變。胃愛而受之。其酸腐之餘。自不能留也。夫人身天真之氣。全在胃口。今暗從火化。津液升騰屑越。已非細故。況土曰稼穡。作甘者也。木曰曲直。作酸者也。甘反作酸。
木來侮土。至春月木旺時。必為難治。及今可治。又治其脹。不治其酸。曾不思酸水入腹。脹必愈增。不塞源而遏流。其勢有止極耶。試言其概。治火無過虛補實瀉兩法。內郁雖宜從補。然甘溫除熱瀉火之法。施於作酸日。其酸轉增。用必無功。故驅其酸而反其甘。惟有用剛藥一法。
剛藥者。氣味俱雄之藥。能變胃而不受胃變者也。參伍以協其平。但可用剛中之柔。不可用柔中之剛。如六味丸加桂附。柔中之剛也。於六味作酸藥中。入二味止酸藥。當乎不當乎。剛中之柔。如連理湯是也。剛非過剛。更有柔以濟其剛。可收去酸之績矣。酸去而後治脹。破竹之勢已成。
迎刃可解。錮疾頓蠲。脾君復辟。保合太和。常有天命矣。謂用藥者後先銖兩間。可無審乎。
善後多年。聞用黃柏知母之屬。始得全效。更奇。
剛柔諸藥。為丸服之。胸中如天地交而成泰。爽不可言。脹病遂不勞餘力而愈。
附論善後之法,門人請曰。吾師治病。每每議先於藥。究竟桴鼓相應。纖毫不爽。今果酸止脹消。臍收腹小。奏全績矣。不識意外尚有何患。懇同善後之法。究極言之。余答曰。悉乎哉問也。內經病機。劉河間闡發頗該。至於微茫要渺。不能言下盡傳。吾為子益廣其義。夫病有逆傳順傳種種不同。所謂病成之機則然。至於病去之機。從來無人道及。前論聖符之病。乃自脾入傳於胃。今酸去脹消。亦自胃返於脾。故善後之法。以理脾為急。而胃則次之。其機可得言也。設胃氣未和。必不能驅疾。惟胃和方酸減谷增。漸復平人容蓄之常。然胃喜容蓄。脾未喜健運。倦怠多睡。惟樂按摩者有之。受食一盞。身若加重。受食三盞。身重若加一鈞者有之。步履雖如常候。然登高涉險。則覺下輕上重。舉足無力。身重肢疲。頭昏氣急者有之。脾陽弗旺。食後喜溉沸湯。藉資於有形之熱者有之。其病之餘。有夏熱為癉。秋涼為瘧。燥勝脾約。濕勝脾泄者有之。故理脾則百病不生。不理脾則諸疾續起。久之乃入於胃也。至若將息失宜。飲食房勞所犯。脾先受之。猶可言也。設忿怒之火一動。則挾木邪直侵胃土。原病陡發。不可言也。語以一朝之忿。亡身及親為惑。垂戒深矣。又其始焉酸脹。胃中必另創一膜。囊如贅龐者。乃肝火衝入。透開胃膜。故所聚之水。暗從木化變酸。久久漸滿。膜囊垂大。其腹之脹。以此為根。觀其新谷入口。酸物迸出。而芳谷不出。及每食飴糖。如汲筒入喉。酸水隨即湧出。皆可徵也。若非另一窠臼。則其嘔時宜新腐俱出。如膈氣之類。何得分別甚清耶。昨遊玉峰。渠家請授他醫調攝之旨。及語以另闢膜囊。其醫不覺失笑曰。若是。則先生真見隔垣矣。吁嗟。下士聞道。固若此乎。訂方用六君子湯。煎調赤石脂末。其醫不解。豈知吾意中因其膜囊既空。而以是填之。俾不為異日患乎。吾昔治廣陵一血蠱。服藥百日後。大腹全消。左脅肋始露病根一長條。如小枕狀。以法激之。嘔出黑汙鬥許。余從大便泄去。始消。每思蠱脹。不論氣血水痰。總必自闢一宇。如寇賊蟠據。必依山傍險。方可久聚。內經論五臟之積。皆有定所。何獨於六腑之聚久為患如鼓脹等類者。遂謂漫無根柢區界乎。是亦可補病機之未逮。
白話文:
吳聖符單腹脹治法論述
聖符患單腹脹,肚子大如簸箕,又硬如石頭,胃中時常產生酸水,吞吐皆是如此,經年不癒。這是因為醫生們使用草率的治療方法,沒有仔細觀察疾病的起因,以及疾病發展變化規律,反而加重了病情。我先前看到雲間一位老醫生開的處方,龐雜繁瑣毫無道理可言,只有腎氣丸一個方子尚可,但這也是前人已經試驗過的方法。然而用這個方子治療此病,就好比用燕窩去治南方的指頭一樣不合適。腎氣丸雖然是治療腫脹的良藥,因為它能收斂腎氣,使水不至於泛溢。但此病人小便一天六七次,水液代謝通暢,根本沒有水液泛濫的危險。而且,有人認為應該益火以消陰翳,但病人胃中酸味皆由火化而來,怎麼還能再增加火氣呢?還有人把腹脹歸咎於食積,使用峻猛的藥物攻伐,更是荒謬可笑。我不得不詳細闡明其道理。
聖符的疾病,起於脾氣不宣,鬱結化火。如果當時就用疏導肝氣、散火的方法治療,病就能很快痊癒。但是因為病情日益加重,脹滿日久,身體的氣機就如同天地不通一樣阻塞不通,病情因此發生變化。雖然症狀看似沒有火症,但根本原因卻在於火。不探究其根源,只治其脹,使用檳榔、厚朴、萊菔子之類的藥物,都會耗傷元氣,助長火勢,於是病情轉入胃中,日益加重,煎熬津液,變成酸水,胃口像醋缸一樣,胃中的熱氣如同釀酒的曲子一樣,只要食物一入,很快就會變成酸味。有時新食物剛咽下去,舊食物就馬上吐出來,好像互相交換一樣,因為新食物芳香甘甜尚未變質,胃能接受,而那些酸腐的食物,自然留不住了。人體的先天之氣都在胃中,現在卻暗中化火,津液上蒸下泄,已經不是小事了。況且土主稼穡,生長甘味之物;木主曲直,生長酸味之物。甘味反變成酸味,木來克土,到了春天木氣旺盛的時候,病情必然難治。現在還能治療,關鍵在於治其酸,而不是單純治其脹。如果不思考酸水入腹會加重腹脹,不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只治標,病情怎麼可能停止呢?
總之,治療火症,不外乎虛補實瀉兩種方法。內在鬱結雖然應該從補入手,但甘溫除熱瀉火的藥物,用於酸味盛行的階段,反而會加重酸味,肯定無效。所以要驅除酸味,恢復甘味,只有使用剛性藥物這一方法。剛性藥物是指氣味都比較強烈的藥物,能改變胃的狀態而不被胃所改變的藥物。配伍使用,使之協調平衡,但應該使用剛中帶柔的藥物,而不是柔中帶剛的藥物。比如六味地黃丸加桂枝、附子,就是柔中帶剛;在六味地黃丸等治療酸味的藥物中加入二味止酸藥物,就是不恰當的。剛中帶柔的藥物,如同連理湯一樣,剛而不過剛,有柔藥來調和剛藥,才能收到去除酸味的效果。酸味去除後再治療脹滿,就像破竹之勢已成,迎刃而解一樣,疾病很快就會痊癒,脾胃功能恢復,達到陰陽平衡的狀態,就會像得到上天的保佑一樣。用藥的先後順序和劑量,一定要慎重考慮。
病癒多年後,聽說使用黃柏、知母等藥物才完全痊癒,真是奇怪。
將剛柔兼顧的藥物製成丸劑服用,胸中感到如同天地交合一樣舒暢,脹病自然不費力氣就痊癒了。
附論善後之法:
我的弟子問道:老師治病,總是先考慮藥物以外的因素,才能藥到病除,效果非常好。現在酸止脹消,肚臍內收,腹部變小,完全痊癒了,不知道還有沒有其他的隱患,懇請您講解善後之法。我回答說:你問得很好!《內經》中關於疾病機理的論述,劉河間闡發得很透徹,但一些微小的、重要的細節,卻不能一下子說清楚。我來為你詳細闡明。疾病的傳變有很多種,所謂“病成之機”就是這樣。至於疾病痊癒的機理,從來就沒有人談到。前面講的聖符的病,是由脾傳到胃。現在酸味去除,脹滿消退,也是從胃返到脾。所以善後之法,應該以調理脾為先,而胃則次之。其機理是可以闡明的。如果胃氣不和,就不能驅除疾病。只有胃氣和順,酸味才能減少,食慾才能增加,才能逐漸恢復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。但胃喜歡容納,脾卻不喜歡運化,就會感到倦怠嗜睡,喜歡按摩的人就是這樣。吃一碗飯,就覺得身體很重;吃三碗飯,就覺得身體重了一鈞的人也有。步履雖然正常,但爬山涉險就會感到下肢輕浮,上身沉重,抬腿沒力,身體沉重、四肢疲倦,頭昏氣促的人也有。脾陽不足,飯後喜歡喝熱湯,藉助外來的熱來溫補脾陽的人也有。病癒後,夏天會發熱,秋天會發瘧,燥邪傷脾則大便乾結,濕邪傷脾則大便稀溏的人也有。所以,調理脾胃就能百病不生,不調理脾胃,就會百病叢生,久而久之就會轉入胃中。至於生活起居失調、飲食不節、房勞過度等,脾胃都會首先受到損害。如果肝火暴怒,就會挾帶木邪直接侵犯脾胃,原來的疾病就會突然加重,不可預料。所以,告誡大家,一朝之怒可以喪命,甚至殃及家人,這個教訓很深刻。
疾病的開始是酸脹,胃中必然會新形成一層膜,像贅瘤一樣,這是由於肝火衝入,衝破胃膜所致,所以積聚的水液,暗中化為酸味。時間一長,積聚越來越多,膜囊越來越大,腹脹就是這樣引起的。觀察病人,新食物入口,酸腐之物就會吐出,而芳香的食物卻吐不出來,吃飴糖等甜食,就像汲水一樣,酸水立刻湧出,都可以證明這一點。如果不是另有積聚,那麼嘔吐時應該酸腐之物一起吐出,像膈氣一樣,怎麼會區分得這麼清楚呢?我以前在玉峰遊覽,那家主人請我指導一位醫生如何調理,我告訴他另闢膜囊的道理,那位醫生竟然笑起來,說:“如果這樣,那先生真是隔牆看病了。”唉!下士聽到道,大概就是這樣吧!我處方用六君子湯,加入煎好的赤石脂末,那位醫生不明白,哪裡知道我的意思是要因為膜囊已空,用赤石脂末來填補,以免日後再患病呢?我以前治療廣陵一個血蠱患者,服藥一百天後,大腹完全消退,左脅肋才露出一個像小枕頭一樣長的病根,用方法激發它,嘔出斗許的黑汙,我又從大便中排出,才痊癒。我經常思考蠱脹,不論是氣、血、水、痰,總會另闢一個地方積聚,就像強盜一樣盤踞山險之地,才能長期積聚。內經論述五臟的積聚,都有固定的位置,為什麼只有六腑的積聚會長時間成為患病的原因,像鼓脹一樣?難道說漫無根柢和界限嗎?這也可以補充病機未盡之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