喻昌

《寓意草》~ 論聞君求血證兼痰證治法

回本書目錄

論聞君求血證兼痰證治法

1. 論聞君求血證兼痰證治法

聞君求有失血疾,時一舉發,其出頗多,咳嗽生痰,上氣,面青少澤,其脈厥陰肝部獨傷,原於忿怒之火無疑,合色脈諦詳,總是陰血不足也。但從前所用之藥,本以生血,反滋其痰;本以驅痰,轉耗其血,似是而非,誰其辨之?夫脈之充也,色之華也,皆氣與血為之也。以脫血故,

致令氣亦易脫,每每上升胸膈,喘促脹悶,不利於語言行持,雖舉發有時,然非細故矣。乃用行氣藥以取快,何異操刀使割耶?誠欲氣不上升,無過於血日滋長,暗將浮游之氣,攝入不息之途,乃為良治。然胸膈肺胃間,頑痰膠結,既阻循環,又難培養,似乎痰不亟除,別無生血之法矣。

不知此證而欲除痰,痰未必除,氣已先盡,不得之數也。從來痰藥入腹,其痰不過暫開復閉,勞而無功。吾於此每用乘機利導之法,先以微陽藥開其痰,繼以純陰峻投,如決水轉石,亟過痰之關隘,迨至痰之開者復閉,所用生血之藥,早已從天而下,日續一日,久久而血生。

血生而氣返血室,如浪子歸家,轉能興家。所藉以驅膠結之痰者,即此氣也。此際始加除痰之藥,庶幾痰去氣存,累年之疾,至是始得痊安耳。然飲食最宜致慎,不但肥甘生痰,厚味傷陰已也。人身自平旦至日中,行陽二十五度,飲食易消,故不成痰;自日中至合夜,行陰二十五度,

飲食不消,故易成痰。釋教以過午戒食,其大藥王護身之一則歟?進之調攝,尤為緊關。蓋賢人嘗以秋冬養陰,秋者於時為收,冬者於時為藏,法天地之收藏,而寧茹毋吐,寧拒毋迎,寧早臥,毋早興,蟄蟲尚知閉戶,豈君子可無居室之功耶?況乎欲血不再脫,尤貴退藏於密耶?

又況乎厥陰肝木受病,其憔悴之色,見於三時者,猶可諉之病色,至春月發榮之時,更何諉耶?然春月之榮,不自春月始也,始於秋冬收藏之固。設冬月水臟所儲者少,春月木即欲發榮,其如泉竭,不足以溉苞稂何?故失此不治,至春病危始圖之,則萬無及矣。

胡卣臣先生曰,捫蝨而談,可驚四座。

白話文:

聽說您求診是因為有失血的疾病,有時候會突然發作,而且出血量頗多,同時伴隨咳嗽、產生痰液、呼吸困難、臉色蒼白沒光澤。診斷後發現,脈象顯示肝經部位受損嚴重,這應該是忿怒之火所引起的。仔細觀察臉色和脈象,總的來說是陰血不足。但之前所用的藥,本來是用來補血的,反而滋生了痰液;本來是用來驅除痰液的,反而耗損了氣血。這真是似是而非,有誰能分辨清楚呢?要知道,脈搏的充盈、臉色的紅潤,都是靠氣和血來維持的。因為失血的緣故,導致氣也容易虛脫,常常往上衝到胸腔和膈膜部位,造成呼吸急促、胸悶脹痛,不利於說話和行動。雖然發作時間不固定,但絕不是小問題。如果用行氣藥來快速緩解,就像拿刀割肉一樣,只會更糟。真正想讓氣不往上衝,最好的方法是增加血的生成,讓浮動的氣被引導回歸正常運行。然而,胸膈、肺和胃之間,有頑固的痰液膠結,既阻礙了氣血循環,又難以補充氣血。看起來似乎必須先除痰,才能進一步補血。

但如果不懂得這個道理,想要除痰,痰可能沒除掉,氣反而先耗盡了,這是行不通的。通常,服用化痰藥,痰液只是暫時疏散,很快又會恢復阻塞,白費力氣。我通常會採用伺機引導的方法,先用少量溫陽藥來開導痰液,然後大量使用滋陰的藥物,像決堤的水一樣,迅速衝過痰液阻礙的關卡。等到痰液疏散後又重新阻塞時,之前服用的補血藥早已發揮作用,日復一日,久而久之,氣血就能生成。

氣血生成後,氣就會回到血室,就像浪子回家一樣,反過來能興旺這個家。這時,可以用氣來驅散膠結的痰液。此時再使用化痰藥,才能做到痰去氣存。這樣,多年來的疾病才能真正痊癒。然而,飲食方面一定要特別謹慎。不只是肥膩甘甜的食物會生痰,濃重口味的食物也會損傷陰液。人體從早晨到中午,陽氣運行二十五度,飲食容易消化,所以不易產生痰液。從中午到晚上,陰氣運行二十五度,飲食不易消化,所以容易產生痰液。佛教提倡過午不食,這應該也是保護身體的一大良方。之後的調理和保養更是至關重要。賢人常說秋冬養陰,秋季是收斂的季節,冬季是收藏的季節。要效法天地收藏的規律,寧可吸收而不吐出,寧可拒絕外來刺激而不去迎合,寧可早睡而不要早起。連冬眠的蟲子都知道關閉巢穴,難道君子可以不重視養生嗎?更何況,想要避免再次失血,更需要隱藏好氣血,不要讓它耗散。

況且,肝經受病,臉色憔悴,在其他季節還可以用病色來推脫,但到了春季草木發榮的時候,又怎麼推脫呢?然而,春季的生機,不是從春季才開始的,而是從秋冬的收藏開始的。如果冬季水臟儲藏的精華不足,春季肝木即使想生長,也會像泉水乾涸一樣,無法灌溉草木。所以,如果在冬季沒有好好治療,等到春季病情加重才開始治療,那就來不及了。

胡卣臣先生說,抓著跳蚤來談論問題,也能讓四座驚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