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寓意草》~ 辨痢疾種種受證不同隨證治驗 (2)
辨痢疾種種受證不同隨證治驗 (2)
1. 辨痢疾種種受證不同隨證治驗
朱孔陽年二十五歲。形體清瘦。素享安佚。夏月因搆訟。奔走日中。暑濕合內郁之火。而成痢疾。晝夜一二百次。不能起床。以粗紙鋪於褥上。頻頻易置。但飲水而不進食。其痛甚厲。肛門如火烙。揚手踢足。躁擾無奈。余診其脈。弦緊勁急。不為指撓。謂曰。此證一團毒火。
蘊結在腸胃之內。其勢如焚。救焚須在頃刻。若二三日外。腸胃朽腐矣。於是以大黃四兩。黃連甘草各二兩。入大砂鍋內煎。隨滾隨服。服下人事稍寧片刻。少頃仍前躁擾。一晝夜服至二十餘碗。大黃俱已煎化。黃連甘草。俱煎至無汁。次日病者再求前藥。余診畢。見脈勢稍柔。
知病可愈。但用急法。不用急藥。遂改用生地麥門冬各四兩。另研生汁。而以天花粉牡丹皮赤芍甘草各一兩。煎成和汁大碗咽之。以其來勢暴烈。一身津液。從之奔竭。待下痢止。然後生津養血。則枯槁一時難回。今脈勢既減。則火邪俱退。不治痢而痢自止。豈可泥潤滯之藥。
而不急用乎。服此藥。果然下痢盡止。但遺些少氣沫耳。第三日。思食豆腐漿。第四日。略進陳倉米清汁。緩緩調至旬余。方能消穀。亦見胃氣之存留一線者。不可少此焦頭爛額之客耳。
陳汝明病痢。發熱如蒸。昏沉不食。重不可言。至第三日。危急將絕。方請余診。其脈數大空虛。尺脈倍加洪盛。謂曰。此兩病而湊於一時之證也。內有濕熱。與時令外熱相合。欲成痢證。尚不自覺。又犯房勞。而為驟寒所乘。以故發熱身重。不食昏沉。皆屬少陰腎經外感。
少陰受邪。原要下痢清白。此因腸中濕熱。已蒸成豬肝魚腦敗濁之形。故色雖變而下痢則同也。再用痢疾門藥一劑。即刻不救矣。遂忙以麻黃附子細辛湯一劑。與之表散外邪。得汗後熱即微減。再以附子理中湯。連進二劑。熱退身輕能食。改用黃連理中湯丸。服至旬日全安。
葉茂卿幼男病痢。噤口發熱十餘日。嘔噦連聲不斷。診其關脈。上湧而無根。再診其足脈。亦上湧而無根。謂其父曰。此非噤口痢之證。乃胃氣將絕之證也。噤口痢者。虛熱在胃。壅遏不宣。故覺其飽而不思食。治宜補虛清熱兩法。此因苦寒之藥所傷。不能容食。治惟有顓顓溫補一法而已。
於是以理中湯連投二劑。不一時痢下十餘行。遍地俱汙。茂卿恐藥不對證。求更方。余曰。吾意在先救胃氣之絕。原不治痢。即治痢。人之大小腸。盤疊腹中甚遠。雖神丹不能遽變其糞。今藉藥力催之速下。正為美事。焉可疑之。遂與前藥連服三日。人事大轉。思食不噦。痢勢亦減。
四日後止便糟粕。以補中益氣湯調理旬日全安。此可見小兒之痢。縱啖傷胃者多。內有積熱者少。尤不宜輕用痢疾門中通套治法也。
白話文:
辨痢疾種種受證不同隨證治驗
朱孔陽,二十五歲,身材清瘦,平素安逸。夏日因訴訟奔波於烈日下,暑濕之氣內郁化火,導致痢疾,日夜腹瀉一二百次,無法起床,只能用粗紙鋪在褥子上,頻繁更換。只喝水不吃飯,腹痛劇烈,肛門如同火烙,躁動不安。我診其脈象弦緊有力,堅硬急促,不易按壓,判斷為腸胃內有一團毒火,其勢兇猛如焚,必須立即救治,否則二三日後腸胃就會腐爛。於是用大黃四兩、黃連、甘草各二兩,煎成湯劑,滾沸即服。服藥後病情稍緩片刻,隨即又躁動不安,一晝夜服藥二十餘碗,大黃煎盡,黃連甘草也煎至無汁。次日病人再次求藥,我診脈發現脈象稍柔,知其病可愈,但此時應採取緩和方法,不再用猛藥,改用生地黃、麥門冬各四兩,另取鮮汁,再配天花粉、牡丹皮、赤芍、甘草各一兩煎湯服用。因其病情來勢猛烈,體內津液大量流失,需待痢疾止住後再滋養陰液,否則枯竭之體難以迅速恢復。現在脈象減弱,火邪已退,不必再治痢疾,痢疾自然會停止,怎能再用滋潤滯緩的藥物呢?服用此藥後,痢疾果然停止,僅剩少量氣泡。第三天想吃豆腐漿,第四天略進些陳米稀粥,慢慢調養十餘日後才能消化食物,可見胃氣尚存一线生机。
陳汝明患痢疾,發熱如蒸,昏沉不食,病情嚴重危急,第三天才來求診。脈象數大而虛,尺脈格外洪盛。我判斷這是兩種疾病同時發作:內有濕熱,與時令暑熱相合,將要形成痢疾,病人自己卻未察覺;又因房事勞累,被寒邪侵襲,所以發熱、身重、不食、昏沉,都屬於少陰腎經外感。少陰經受邪,本應下清白稀便,但因腸中濕熱已將腸內容物蒸煮成敗濁之物,故雖然顏色改變,但仍屬痢疾。如果再用治療痢疾的藥物,立即就會致命。於是急忙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一劑,解表散寒,出汗後熱退。再用附子理中湯兩劑,熱退身輕,能進食了,改用黃連理中湯丸,服用十餘日痊癒。
葉茂卿的幼子患痢疾,閉口不語,發熱十餘日,嘔吐不止。診其寸脈,上衝而無力,足脈也上衝而無力。我告訴他父親,這不是噤口痢,而是胃氣將絕。噤口痢是胃中虛熱壅遏不宣,故雖飽脹卻不想吃東西,治療應補虛清熱。而此子是因苦寒藥物所傷,不能進食,治療只能溫補。於是用理中湯兩劑,不久便瀉下十餘次。葉茂卿擔心藥物不对症,想換方。我說:我的目的是先救治將絕的胃氣,本不治痢疾,即使治痢疾,人的大小腸盤繞腹中甚遠,即使神丹妙藥也不能立即改變糞便的性狀,如今藉助藥力使其迅速排出,正是好事,何必懷疑?於是繼續服用此藥三日,病情大有好轉,想吃東西,不嘔吐了,痢疾也減輕。四日後大便成形,用補中益氣湯調理十餘日痊癒。由此可見,小兒痢疾,多因飲食傷及脾胃,積熱者少,尤其不應輕易使用通利腸道的治療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