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寓意草》~ 面論姜宜人奇證與交腸不同治法迥異
面論姜宜人奇證與交腸不同治法迥異
1. 面論姜宜人奇證與交腸不同治法迥異
姜宜人得奇證。簡本草經疏治交腸用五苓散之說。以為神秘。余見之。辨曰。交腸一證。大小二便。易位而出。若交易然。古用五苓治之。專為通前陰而設也。若此證閉在後陰。二便俱從前陰而出。擬之交腸。誠有似是實非者。況交腸乃暴病。驟然而氣亂於中。此證乃久病。
白話文:
姜先生遇到一個奇特的病例。他根據《簡本草經疏》中治療「交腸」的記載,使用了五苓散。他認為很有道理。但我看到之後說道:「交腸」這個疾病,是大便和小便位置顛倒而出,就像交換一樣。古人用五苓散治療它,目的是為了疏通前陰,讓大便和小便都能正常排出。但是,這個病例的症狀卻是閉結在後陰,大便和小便都從前陰排出。雖然看起來像是「交腸」,但實際上並非如此。況且,真正的「交腸」是暴發性的疾病,氣血在體內突然混亂。而這個病例卻是久病所致。
以漸而血枯於內。有毫釐千里之不同。安得擬之。原夫疾之所始。始於憂思。結而傷脾。脾統血者也。脾傷則不能統攝。而錯出下行。有若崩漏。實名脫營。脫營病宜大補急固。乃誤認為崩漏。以涼血清火為治。則脫出轉多。不思天癸已盡。潮汛已絕。萬無是病。其年高氣弱。
白話文:
漸漸地內部氣血枯竭。這與月經出血有天差地別,怎麼能混為一談呢?
疾病的根源,往往來自於憂愁思慮。這些思緒會導致脾氣受傷。而脾臟主掌血液,脾臟受傷便無法控制血液,就會錯亂地向下流出,就像崩漏那樣。這種情況實際上是氣血虛損,應該大補急固。
但醫生卻錯誤地將其當作崩漏,採取涼血清火的治療方法。結果反而導致虛損更加嚴重。因為他們沒有考慮到患者月經已絕,不會有這種疾病。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患者年老氣虛。
無血以實漏卮者。毫不念也。於是胞門子戶之血。日漸消亡。勢不得不借資。不仰給矣。藉資於大腸。轉將大腸之血。運輸而滲入胞囊。久之大腸之血亦盡。而大腸之氣。附血而行者。孤而無主。為拳為塊。奔疼渙散。與林木池魚之殃禍同矣。又如救荒者。剝鄰國為立盡之墟所不顧矣。
白話文:
這是一個誤解。身體的血液來源於胃,胃中的血通過運作被吸引滲入子宮。時間久了,胃中的血也會用盡。這樣一來,子宮流出的血就沒有來源而停止了。胃中的血原本是滋潤全身,灌溉百脈的。現在卻不知不覺地流失了,如同田地失去水分,莊稼乾枯。血流盡而停止,比起血存在但外流的情況,更加嚴重。所以血流盡後,氣就會紊亂。氣紊亂後,身體的水穀就會放棄舊的目標,轉向新的目標。從寬敞的地方轉向狹窄的地方。
猶未也。仰給於胃脘。轉將胃脘之血。吸引而滲入胞囊。久之胃脘之血亦盡。下脫之血。始無源自止。夫胃脘之血。所以榮周身而灌百脈者。今乃暗歸烏有。則苞稂失潤。而黍離足憂。血盡而止。較之血存而脫。又倍遠矣。故血盡然後氣亂。氣亂然後水穀舍故趨新。舍寬趨隘。
江漢兩渠。並歸一路。身中為之大亂。勢必大腸之故道復通。乃可撥亂返治。與五苓一方。全無干涉。又況水穀由胃入腸。另有幽門泌別清濁。今以滲血之故。釀為穀道。是幽門闢為坦徑矣。尚可用五苓再闢之乎。又況五苓之劫陰。為亡血家所深戒乎。今之見一病輒有一藥橫於胸中。
白話文:
江漢兩條河流,最後會匯流到同一條路。當人體內部的這兩條河流相匯時,就會造成混亂。這時,必須讓大腸恢復原有的運作,才能撥亂反正。而五苓散這個方劑,完全與此無關。況且,食物從胃進入腸道,還有幽門負責分泌和區分清濁液體。而現在,由於滲血的緣故,幽門竟然變成了穀道的捷徑。既然已經打開了這麼大的通道,還需要五苓散再進一步打開嗎?更何況,五苓散有劫陰的副作用,對於失血的人來說,這是非常忌諱的。現在的人,只要看到一種病,就會想到用一種藥來治療,把心胸想得太簡單了。
與夫執成方奉為靈秘者。大率皆誤人者也。若宜人之病。餘三指才下。便問曰。病中多哭泣否。婢媼曰。時時泣下。乃知臟燥者多泣。大腸方廢而不用也。交腸云乎哉。今大腸之脈。累累而現於指。可虞之時。其來春棗葉生乎。棗葉生而言果驗。
胡卣臣先生曰。此等證他人不能道隻字。似此河漢無極。而更精切不可移易。為難能矣。
白話文:
那些固執地遵循古方、將其奉為靈丹妙藥的人,大多都會誤導別人。就比如治療某個人的疾病,我在問診時,手指才剛剛搭上脈搏,就問:「在發病期間,是否經常哭泣?」旁邊伺候的婢女和老嫗回答說:「時常流淚。」這時我才明白,臟腑乾燥的人通常會哭泣。而大腸主治便祕,如果大腸功能失常,就無法發揮作用了。什麼「交腸」之說根本就是無稽之談。現在這個人的大腸脈絡在手指上清晰可見,這預示著一種危險的時刻即將到來,如同春季棗葉生長一樣。如果棗葉生長了,那麼預言就會應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