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寓意草》~ 辨痢疾種種受證不同隨證治驗 (1)
辨痢疾種種受證不同隨證治驗 (1)
1. 辨痢疾種種受證不同隨證治驗
胡太夫人,偶然肚腹不寧,瀉下數行。醫以痢疾藥治之,其利轉多。更引通因通用之法,用九蒸大黃丸三錢下之,遂擾動胃氣脹痛,全不思食,有似噤口痢狀。余診之,見六脈皆沉而伏,應指模糊。亟曰:此非痢疾之證,乃誤治之證也。今但安其胃,不必治痢,而痢自止;不必治脹痛,而脹痛自止。
於是以四君子湯為主治,少加姜蔻暖胃之藥,用之二劑。痢果不作,但苦胃中脹痛不安。必欲加入行氣之藥,以冀脹消痛止,而速得進食。余固爭曰:寧可緩於食,不可急於藥。蓋以前因誤治,引動胃氣作楚;如治亂民,惟有安之之法。若再加行氣,則脹痛必無紀極。
堅持前說,即用橘皮和中,亦須炒而又炒,絕不惹動其氣。凡五日未得大便,亦不惹動其便,聽其緩緩痛止脹消,食進便利,共七日全安。渾不見藥之功,其實為無功之功也。噫!今之隨主見而圖可喜之功者,即生出事端,亦謂病之所有,非醫之所造。誰懸明鑑,而令絲毫莫遁耶?
此所以成時醫之世界也。
張仲儀初得痢疾三五行,即請往診。行動如常;然得內傷之脈,而夾少陰之邪。余診畢,即議云:此證仍宜一表一里;但表藥中多用人參,里藥中多用附子,方可無患。若用痢疾門諸藥,必危之道也。仲儀以平日深信,徑取前藥不疑。然疾勢尚未著也。及日西,忽發大熱,身重如巨石,頭在枕上,兩人始能扶動,人事沉困,舉家惶亂。
忙忙服完表裡二劑;次早診時,即能起身出房。再與參附藥二劑全安。若不辨證用藥,痢疾門中幾曾有此等治法乎?況於疾未著而早見乎?
周信川年七十三歲,平素體堅,不覺其老。秋月病痢,久而不愈,至冬月成休息痢,一晝夜十餘行,面自浮腫,肌膚晦黑。求治於余;診其脈沉數有力。謂曰:此陽邪陷入於陰之證也;吾當以法治之,尚可痊愈。明日吾自袖藥來面治。於是以人參敗毒散本方煎好,用厚被圍椅上坐定,置火其下,更以布條捲成鵝蛋狀,置椅褥上,墊定肛門,使內氣不得下走。
然後以前藥滾熱與服;良久又進前藥。遂覺皮間有津津微潤。再溉以滾湯,教令努力忍便,不得移身。如此約二時之久;皮間津潤總未乾。病者心躁畏熱,忍不可忍。始令連被臥於床上。是晚止下痢二次。
以後改用補中益氣湯;一晝夜止下三次,不旬日而全愈。蓋內陷之邪,欲提之轉從表出;不以急流挽舟之法施之,其趨下之勢,何所底哉?聞王星宰世兄患久痢,諸藥不效;蘇郡老醫進以人參敗毒散,其勢瘥減,大有生機。
但少此一段斡旋之法,竟無成功。故凡遇陽邪陷入陰分,如久瘧久痢久熱等證,當識此意。使其緩緩久久,透出表外,方為合法。若急而速,則恐才出又入,徒傷其正耳。
白話文:
辨痢疾種種受證不同隨證治驗
胡太夫人偶感腹瀉,醫師誤診為痢疾,用痢疾藥治療,反而加重病情,並使用九蒸大黃丸,導致胃脹痛,不思飲食,狀似噤口痢。我診脈發現脈象沉伏模糊,判斷並非痢疾,而是誤治所致。因此,我決定先安胃,不用治痢,痢疾自然會好;不用治脹痛,脹痛也會自行消失。於是,我用四君子湯加少量薑蔻溫胃,兩劑之後,腹瀉停止,但胃脹痛依然。病人想服用行氣藥消脹止痛,好快些進食,但我堅持認為,寧可緩慢進食,也不可急於用藥。因為之前的誤治已傷及胃氣,就像安撫暴民一樣,需要耐心安撫。如果再用行氣藥,脹痛只會加劇。
我堅持原先的治療方法,用炒過的橘皮理氣和胃,五日未解大便,也不催促,讓它緩緩地止痛消脹,直到飲食正常、排便順暢,七天後痊癒。看似沒有用藥,卻是無功之功。如今許多醫生只圖快速見效,反而弄巧成拙,將病情惡化,卻說是疾病本身如此,與醫生的治療無關。誰能明察秋毫,讓這種情況不再發生呢?這就是當今醫學界的現狀。
張仲儀初患痢疾,症狀輕微,但脈象顯示內傷並夾雜少陰邪氣。我判斷需表裡同治,表藥多用人參,裡藥多用附子,方能無恙。若用一般的痢疾藥,則十分危險。張仲儀平日深信某位醫生,因此未聽從我的建議,結果病情加重,高燒不退,身體沉重,神志昏迷,家人慌亂不已。服用表裡兩劑藥後,次日便能起床,再服用兩劑參附藥便痊癒了。如果不是辨證施治,痢疾治療中怎會有如此方法?而且是在病情尚未嚴重時就及早發現並治療。
周信川七十三歲,身體一向硬朗,秋季患痢疾久治不愈,冬季轉為休息痢,一天十多次腹瀉,面浮腫,皮膚晦暗。我診脈發現脈象沉數有力,認為是陽邪陷入陰分,需積極治療。我準備好了人參敗毒散,讓他坐在火盆上,用布條墊住肛門,防止氣向下走,然後服用滾燙的人參敗毒散,多次服用後,皮膚略微濕潤,再用熱水沖洗,囑咐他忍住便意,保持姿勢不動,約兩個小時後,皮膚濕潤未乾,病人感到煩躁,難以忍受,才讓他臥床休息。當晚只瀉了兩次,之後改用補中益氣湯,一晝夜瀉三次,不到十天痊癒。這是因為陽邪陷入陰分,需要慢慢地引導它從體表排出,不能操之過急,否則會事與願違。我聽說王星宰的兄長患久痢,各種藥物都無效,蘇州一位老醫生用人參敗毒散,病情有所好轉,但缺少我這種斡旋之法,最終沒有成功。所以,遇到陽邪陷入陰分的久病,如久瘧、久痢、久熱等,都要記住這個道理,要慢慢地引導邪氣從體表排出,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如果操之過急,邪氣可能又會回到體內,反而損傷正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