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寓意草》~ 面議何茂倩令嬡病單腹脹脾虛將絕之候
面議何茂倩令嬡病單腹脹脾虛將絕之候
1. 面議何茂倩令嬡病單腹脹脾虛將絕之候
從來腫病,遍身頭面俱腫,尚易治;若只單單腹腫,則為難治。此其間有所以然之故,不可不辨也。蓋傳世諸方,皆是悍毒攻劫之法,傷耗元氣,虧損脾胃,可一不可再之藥。縱取效於一時,倘至復腫,則更無法可療,此其一也。且遍身俱腫者,五臟六腑,各有見證,故瀉肝瀉肺瀉膀胱瀉大小腸之藥,
間有取效之時。而單單腹腫,則中州之地,久窒其四運之軸,而清者不升,濁者不降,互相結聚,牢不可破,實因脾氣之衰微所致,而瀉脾之藥,尚敢漫用乎?此又其一也。且腫病之可瀉者,但可施之西北壯盛,及田野農夫之流,豈膏粱老少之所能受?設謂腫病為大滿大實,
必從乎瀉,則病後腫與產後腫,將亦瀉之耶?此又其一也。且古方原載腫病五不治,唇黑傷肝,缺盆平傷心,臍出傷脾,背平傷肺,足底平滿傷腎。此五者不可治矣。是其立方之意,皆非為不可治之證而設。後人不察,概從攻瀉者何耶?惟理脾一法,雖五臟見不治之證,而能治者尚多。
此又其一也。張子和以汗吐下三法,劫除百病。後人有謂子和之書,非子和之筆,乃麻徵君文之者,誠為知言。如常仲明云:「世人以補劑療病,宜乎不效。」此則過信劉張之學,而不顧元氣之羸劣耳。所以凡用劫奪之藥者,其始非不遽消,其後攻之不消矣,其後再攻之如鐵石矣。
不知者見之,方謂何物邪氣,若此之盛;自明者觀之,不過為猛藥所攻,即以此身之元氣,轉與此身為難者,實有如驅良民為寇之比,所謂「赤子盜兵,弄於潢池」,亶其然哉。明乎此,則有培養一法,補益元氣是也;則有招納一法,升舉陽氣是也;則有解散一法,開鬼門潔淨府是也。
三法雖不言瀉,而瀉在其中矣,無餘蘊矣。
胡卣臣先生曰:「脹滿必從乎瀉。」然善言瀉者,補之中無非瀉也。觀者須識此意,始得立言之旨。
白話文:
這個案例討論的是何茂倩令嬡(女兒)的腹脹病情,病況危急,屬於脾虛衰竭的徵兆。
一般來說,全身腫脹(包括頭面)比較容易治療;但如果單單只有腹部腫脹,就比較難治,這裡面有原因,必須辨明清楚。過去流傳的藥方,大多是使用猛烈的攻伐藥物來排除病邪,會傷害元氣、損耗脾胃,這樣的藥物用一次還可以,但不能再用第二次。即使一時有效,如果腫脹復發,就更沒辦法醫治。這是一點原因。
而且,全身腫脹通常是五臟六腑都有問題,所以用來瀉肝、瀉肺、瀉膀胱、瀉大小腸的藥物,有時還能見效。但單純腹脹,是因為脾胃這個中樞(中州)的功能長期阻塞,導致氣機運轉失常,清氣不能上升,濁氣不能下降,互相凝聚,堅固難破,根本原因是脾氣衰弱。這種情況下,怎麼還敢隨便用瀉脾的藥呢?這是又一個原因。
再者,可以使用瀉法的腫脹病症,通常只適合體格強壯的西北人或農民,那些生活優渥、體弱的老人小孩是承受不了的。如果說腫脹病就是因為體內充滿了過多的東西,一定要用瀉法,那病後虛弱的腫脹和產後水腫,也要用瀉法嗎?這是又一個原因。
古籍記載腫脹病有五種無法醫治的情況:嘴唇發黑代表肝臟損傷、鎖骨凹陷處平坦代表心臟損傷、肚臍外凸代表脾臟損傷、背部平坦代表肺臟損傷、腳底平滿代表腎臟損傷。這五種情況是不能治療的。這些古方藥方的設計,本來就不是為了治療那些無法治癒的病症。後人沒有仔細分辨,就一概用攻伐的瀉法,這又是為什麼呢?
只有調理脾胃這個方法,即使出現五臟無法治癒的病症,仍然有很大機會能治療。這是另一個原因。張子和提倡用發汗、催吐、瀉下三種方法來排除各種疾病。有人說,張子和的書並非他本人所寫,而是麻徵君所寫,這說法確實有道理。就像常仲明說的,世人用補藥來治病,所以療效不彰,這是過於相信劉完素和張子和的理論,而忽略了病人元氣衰弱的狀況。
所以,凡是用攻伐藥物的人,一開始病症或許會迅速消退,但之後再用藥就沒效了,再用更像是對著鐵石下手。不明就裡的人看到這種情況,還以為是病邪太過強盛。但明眼人看來,這不過是猛藥攻擊的結果,是讓自身的元氣反過來與自身作對。這就像驅趕良民去當強盜一樣,如同小孩子拿著兵器在淺水池裡玩耍。事實真是如此啊!
了解這些道理後,就知道應該要用培養的方法,補益元氣;用招納的方法,升舉陽氣;用解散的方法,打開毛孔,清潔體內。這三種方法雖然沒有直接說要用瀉法,但瀉的道理已經包含在其中了,沒有任何遺漏。
胡卣臣先生說,脹滿一定要用瀉法,但真正懂得瀉的人,會知道補的同時就是在瀉。讀者必須理解這個道理,才能領會他所說的真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