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寓意草》~ 答門人問蔣中尊受病致死之因
答門人問蔣中尊受病致死之因
1. 答門人問蔣中尊受病致死之因
門人問曰。崇明蔣中尊病傷寒,臨危求肉汁淘飯半碗,食畢,大叫一聲而逝。此何故也?答曰。今人外感病,兼內傷者多,用藥全要分別。如七分外感,三分內傷,則治外感藥中,宜用緩劑小劑,及薑棗和中為引,庶無大動正氣汗血等累。若七分內傷,三分外感,則用藥全以内傷為主。
但加入透表藥一味,而熱服以助藥勢,則外感自散。蓋以内傷之人,才有些微外感,即時發病,不似壯盛之人,必所感深重,其病乃發也。蔣中尊者,向曾見其滿面油光,已知其精神外用,非永壽之人也。人惟欿然不足,方有餘地,可以應世,可以當病。若夫神采外揚,中之所存,
寧復有幾耶?近聞其宦情與聲色交濃,宵征海面,冒蜃煙蛟霧之氛,尚犯比頑之戒,則其病純是內傷,而外感不過受霧露之氣耳。霧露之邪,其中人也,但入氣分清道,原不傳經,故非發表攻裡所能驅。惟培元氣,厚穀氣,則邪不驅而自出。設以其頭暈發熱,認為太陽之證,
誤表其汗,則內傷必轉增,而危殆在所必致矣。且內傷之人,一飽一飢,早已生患,又誤以為傷寒而絕其食,已虛益虛,致腹中餒憊,求救於食。食入大叫一聲者,腸斷而死也。此理甚明,如饑民仆地即死,氣從中斷,不相續也。又如膈病,展轉不能得食,臨危每多大叫而逝。
以無外感之邪亂其神明,是以炯炯自知其絕也。果有外邪與正交爭,其人未死前,先已昏惑不省矣。安得精明若是哉?子於望聞問切之先,早清其鑑可矣。
門人又問曰。每見人之神采外揚者,病發恆多汗而躁急,不識何藥可以治之?答曰。上藥在以神治神。蓋神既外揚,必須內守,方可逆挽。老子所謂知其雄守其雌,知其白守其黑,真對證之藥也。若夫草木之性,則取其氣下達而味沉厚者,用之恆使勿缺。仿灌園之例,頻頻預沃之以水,而防其枯竭可也。
門人又問曰。臨危索飯之時,尚有藥可救否?曰。獨參湯可以救之。吾嘗治一孕婦傷寒,表汗過後,忽喚婢作伸冤之聲,知其擾動陽氣,急迫無奈,令進參湯,不可捷得。遂以白朮三兩,熬濃汁一碗與服,即時安妥。況人參之力百倍白朮耶?
白話文:
學生問道:「崇明的蔣中尊得了傷寒,臨終前要了半碗肉汁拌飯吃,吃完就大叫一聲死了,這是怎麼回事?」
老師回答:「現在的人得外感病,又常常同時有內傷的情況很多。用藥必須仔細區分。如果是外感佔七分,內傷佔三分,那麼治療外感的藥就要用緩和的小劑量,並加入薑、棗來調和脾胃作為引導,這樣才不會太過耗損正氣而造成流汗、出血等後遺症。如果是內傷佔七分,外感佔三分,那麼用藥就要以治療內傷為主,但加入一點點能使藥力透達體表的藥,並趁熱服用以增強藥效,這樣外感自然就會散去。因為有內傷的人,只要稍微感受一點外邪,就會馬上發病,不像身體強壯的人,一定要感受很深的外邪才會發病。
蔣中尊這個人,我之前看他滿臉油光,就知道他精神耗散在外,不是長壽的人。人只有懂得自我節制,才能有餘力來應付世事和疾病。如果精神外露,內在的精氣又剩下多少呢?最近聽說他沉迷於官場和聲色,晚上還到海邊,冒著海上的瘴氣,觸犯了養生的禁忌,那麼他的病純粹是內傷,外感只是吸入一些霧氣而已。霧氣這種邪氣,只是侵入呼吸道,不會傳入經絡,所以不是用發汗或攻下的藥物可以驅除的。只有培養元氣,補養脾胃,邪氣才會自己消散。
如果因為他頭暈發熱,就認為是太陽經的病症,誤用發汗的藥,那麼內傷必定會加重,危險也一定會到來。況且有內傷的人,吃飽或飢餓都會引發疾病,又誤以為是傷寒而斷食,這等於是虛上加虛,導致腹中飢餓難耐,所以才要求吃飯。吃下飯後大叫一聲,是因為腸斷而死。這個道理很明顯,就像飢餓的人倒地就死一樣,是因為體內的氣斷了而無法延續。又像橫膈膜有病的人,翻來覆去都吃不下東西,臨死前也常常大叫一聲而亡,這是因為沒有外邪干擾精神,所以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將要死去。如果體內有外邪與正氣交戰,那麼這個人在死前早就已經昏迷不醒了,怎麼可能還這麼清醒呢?你應該在診斷之前,就先搞清楚這些道理。」
學生又問:「我經常看到精神外露的人,發病時常常會大量出汗,而且煩躁不安,不知道要用什麼藥才能治療?」
老師回答:「最好的藥是用神來治療神,因為精神既然已經外散,就必須使其內守,這樣才能夠挽回。老子說的『知其雄,守其雌;知其白,守其黑』,就是對症下藥。至於草木藥性,則要選用那些氣能向下走,味道沉厚的藥,經常使用,不要缺少。就像澆花一樣,常常澆水,才能防止它枯萎。」
學生又問:「臨死前要求吃飯的時候,還有藥可以救嗎?」
老師說:「獨參湯可以救。我曾經治療過一個傷寒的孕婦,發汗後,突然大聲呼叫,像是要伸冤一樣,我知道她這是陽氣擾動,情況緊急,必須馬上處理,就叫人準備人參湯,但一時之間拿不到,就用三兩白朮熬成濃汁給她喝,她馬上就安穩下來了。更何況人參的功效是白朮的好幾倍呢?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