喻昌

《寓意草》~ 辨王玉原傷寒後餘熱並永定善後要法

回本書目錄

辨王玉原傷寒後餘熱並永定善後要法

1. 辨王玉原傷寒後餘熱並永定善後要法

王玉原昔年感證,治之不善,一身津液,盡為邪熱所爍,究竟十年餘,熱未盡去,右耳之竅嘗閉。今夏復病感,纏綿五十多日,面足浮腫,臥寐不寧,耳間氣往外觸,蓋新熱與舊熱相合,狼狽為患,是以難於去體。醫者不察其綢繆膠結之情,治之茫不中窾,延至秋深,金寒水冷。

病方自退,然淺者可退,深者莫由遽退也。面足浮腫者,肺金之氣,為熱所壅,失其清肅下行之權也。臥寐不寧者,胃中之津液乾枯,不能內榮其魂魄也。耳間大氣撞出者,久閉之竅,氣來不覺,今病體虛羸,中無阻隔,氣逆上衝,始知之也。外病雖愈,而飲食藥餌之內調者,

尚居其半。特挈二事大意,為凡病感者,明善後之法焉。蓋人當感後,身中之元氣已虛,身中之邪熱未淨,於此而補虛,則熱不可除;於此而清熱,則虛不能任。即一半補虛,一半清熱,終屬模糊,不得要領。然舍補虛清熱外,更無別法。當細辨之。補虛有二法,一補脾,一補胃。

如瘧痢後脾氣衰弱,飲食不能運化,宜補其脾;如傷寒後胃中津液久耗,新者未生,宜補其胃。二者有霄壤之殊也。清熱亦有二法,初病時之熱為實熱,宜用苦寒藥清之;大病後之熱為虛熱,宜用甘寒藥清之。二者亦霄壤之殊也。人身天真之氣,全在胃口,津液不足即是虛,

生津液即是補虛,故以生津之藥,合甘寒瀉熱之藥,而治感後之虛熱。如麥門冬、生地黃、牡丹皮、人參、梨汁、竹瀝之屬,皆為治法。仲景每用天水散以清虛熱,正取滑石、甘草,一甘一寒之義也。設誤投參耆苓朮補脾之藥為補,寧不並邪熱而補之乎?至於飲食之補,但取其氣,不取其味。

如五穀之氣以養之,五菜之氣以充之。每食之間,便覺津津汗透,將身中蘊蓄之邪熱,以漸運出於毛孔,何其快哉。人皆不知此理,急於用肥甘之味以補之,目下雖精采健旺可喜,不思油膩阻滯經絡,邪熱不能外出,久久充養完固,愈無出期矣。前哲有鑑於此,寧食淡茹蔬,

使體暫虛而邪易出,乃為貴耳。前藥中以浮腫屬脾,用苓朮為治;以不寐責心,用棗仁茯神為治,總以補虛清熱之旨未明,故詳及之。

胡卣臣先生曰:傷寒後飲食藥餌二法,足開聾瞶。

白話文:

王玉原先生過去曾感染疾病,但治療不當,導致全身的津液都被邪熱耗盡,拖了十多年,熱邪仍然沒有完全消除。他的右耳孔曾經閉塞,今年夏天又再次感冒,纏綿了五十多天,出現面部和腳部浮腫,躺臥不安,耳朵內部有氣體向外衝撞的感覺,這是因為新熱與舊熱相互結合,情況非常糟糕,難以去除。醫生沒有察覺到這種疾病纏綿膠著的情況,治療也沒能對症下藥,拖延到了秋季,天氣轉涼,病症才稍微減退。然而,這種減退只是表面的,深層的病邪難以迅速消除。面部和腳部浮腫,是因為肺金之氣被熱邪壅塞,失去了清肅下降的功能;躺臥不安,是因為胃中的津液乾枯,不能滋養魂魄;耳朵內部有氣體衝撞出來,是因為耳孔長期閉塞,氣體來去無感,現在因為病體虛弱,沒有阻隔,氣逆上衝,才感覺到。雖然外在的病症好轉,但飲食和藥物的內部調理,仍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。

這裡特別提出兩件重要的事情,讓所有感染疾病的人明白痊癒後的調理方法。人在感冒之後,體內的元氣已經虛弱,而體內的邪熱還沒有清除乾淨。如果這時進補,就無法去除熱邪;如果這時清熱,又會使虛弱的身體無法承受。即使一半補虛,一半清熱,最終也只是模模糊糊,抓不住重點。然而,除了補虛和清熱之外,也沒有其他更好的方法。關鍵是要仔細辨別。補虛有兩種方法:一是補脾,二是補胃。例如,在瘧疾或痢疾之後,脾氣衰弱,飲食難以消化吸收,就應該補脾;在傷寒之後,胃中津液長期耗損,新的津液還沒有產生,就應該補胃。這兩者之間有天壤之別。清熱也有兩種方法:初病時的熱是實熱,應該使用苦寒的藥物來清除;大病後的熱是虛熱,應該使用甘寒的藥物來清除。這兩者之間也有天壤之別。人體的天真元氣,全部依賴於胃口,津液不足就是虛,產生津液就是補虛。所以,應該使用產生津液的藥物,配合甘寒的瀉熱藥物,來治療感冒後的虛熱,例如麥門冬、生地黃、牡丹皮、人參、梨汁、竹瀝等,都是這種治療方法。張仲景常常使用天水散來清除虛熱,正是取滑石和甘草,一個甘味一個寒性的用意。如果錯誤地投以參、耆、苓、術等補脾的藥物來進補,豈不是連同邪熱一起補進去了嗎?至於飲食上的進補,只取其氣,不取其味。例如,以五穀的氣來滋養身體,以五菜的氣來充實身體。每當吃飯的時候,如果感覺到汗液微微滲出,就能夠將身體內蘊藏的邪熱,漸漸從毛孔排出,這是多麼令人愉快的事啊!人們都不明白這個道理,急著用肥甘厚味的食物來進補,雖然短期內看起來精神健旺,但沒有考慮到油膩的食物會阻礙經絡,使邪熱無法排出,久而久之,邪熱就會更加穩固,更難以清除。前人已經有這樣的經驗,寧願吃清淡的蔬菜,使身體暫時虛弱,讓邪熱容易排出,這才是最重要的。之前的藥方中,認為浮腫是脾的問題,使用了茯苓和白朮來治療;認為失眠是心臟的問題,使用了酸棗仁和茯神來治療。總之,都是因為沒有明白補虛清熱的道理,所以才詳細說明。

胡卣臣先生說:「傷寒後飲食和藥物這兩種調理方法,足以開啟人們的智慧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