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寓意草》~ 推原陸中尊瘧患病機及善後法
推原陸中尊瘧患病機及善後法
1. 推原陸中尊瘧患病機及善後法
陸六息先生體偉神健。氣旺血充。從來無病。蒞任以後。適值奇荒巨寇。憂勞百倍。因而病瘧。食飲減少。肌肉消瘦。形體困倦。口中時時噯氣。其候一日輕。一日重。纏綿三月。大為所苦。察脈辨證。因知先生之瘧。乃飢飽勞佚所感。受傷在陽明胃之一經。夫陽經受病。邪氣淺而易愈。
白話文:
陸六息先生身體強健,氣血充盈,從來沒有生過病。但是上任後,恰逢大饑荒和巨寇作亂,憂勞過度,因此得了瘧疾。吃不下飯喝不下水,肌肉消瘦,身體疲倦,嘴裡經常打嗝。他的病情有時候輕,有時候重,拖了三個月,讓他十分痛苦。通過脈診和辨證,得知先生的瘧疾是飢飽勞累引發的,邪氣侵犯了陽明胃經。陽經受病,邪氣淺表,容易治癒。
乃至為所苦者。緣不識病之所在。藥與病邪不相值。反傷其正耳。誠知病邪專專在胃。則胃為水穀之海。多氣多血之區。一調其胃。而瘧立止矣。故飲食減而大便轉覺艱澀者。胃病而運化之機遲也。肌肉消瘦者。胃主肌肉也。形體困倦者。胃病而約束之機關不利也。口中時時噯氣者。
白話文:
以至於受盡各種疾病困擾。原因就在於不瞭解疾病的根源,用藥時藥性與病邪不對應,反而會傷害身體的正氣。如果確實瞭解病邪主要集中在胃部,那麼胃就是水谷聚合的場所,氣血旺盛的區域。只要調理好胃,瘧疾就能立刻停止。所以飲食減少而大便感覺更加乾澀的人,是胃出了問題,運化功能變慢了。肌肉消瘦的人,是因為胃主肌肉。身體疲倦的人,是因為胃出了問題,約束的功能受阻。嘴巴經常打嗝的人,是因為胃氣上逆。
胃中不和而顯晦塞之象也。至於一日輕而一日重者。此人所不經見之證。病機之最當發明者。其候亦陽明胃經之候也。內經陽明脈解篇有曰。陽明之病。惡人與火。聞木聲則惕然而驚。及刺瘧篇又曰。陽明之證。喜見火。喜見日月光。何經文之自為悖謬耶。不知此正更實更虛之妙義。
白話文:
胃部不和,才會出現時而通暢,時而堵塞的現象。至於一天輕,一天重的,這是普通人沒見過的證狀。這是最需要探究的病理機制。它的症狀也屬於陽明胃經的症狀。內經的〈陽明脈解篇〉說:「陽明胃經病,怕人靠近和火。聽到木頭斷裂的聲音就會驚恐。」在〈刺瘧篇〉又說:「陽明胃經病,喜歡看到火。喜歡看到陽光和月光。」為什麼同一部經典的兩段經文內容自相矛盾呢?其實,這正是更加虛弱和更加旺盛的奧妙道理。
而與日輕日重之理相通者也。夫陽明得病之始。則邪氣有餘。故惡人惡火惡木音者。惡其劫邪也。及其病久。則邪去而正亦虛。故喜火喜日月光者。喜其助正也。若是則時日乾支之衰旺。其與人身相關之故。可類推矣。蓋甲丙戊庚壬者。天時之陽也。乙丁己辛癸者。天時之陰也。
白話文:
與疾病隨著時間推移而逐漸加重或減輕的道理是一致的。當陽明經得病的初期,邪氣旺盛,所以會對人、火、木的聲音感到厭惡,因為它們會阻擋邪氣排出。隨著病情的持續,邪氣逐漸消退,而正氣也會虛弱。因此,會喜歡火、太陽和月光,因為它們可以幫助正氣。如果這樣的話,時間(時日)和地支中的衰亡變化,與人體的關係可以類推。因為甲、丙、戊、庚、壬等是天時的陽,乙、丁、己、辛、癸等是天時的陰。
瘧久食減。胃中之正已虛。而邪去未盡。是以值陽日助正。而邪不能勝則輕。值陰日助邪。而正不能勝則重也。夫人身之病。至於與天時相召。亦云亟矣。使當日稍知分經用藥。何至延綿若是哉。迄今吃緊之處。全以培養中氣為主。蓋人雖一胃。而有三脘之分。上脘象天。清氣居多。
白話文:
瘧疾久了,食慾會減退。這是因為胃中的正氣已經虛弱,而邪氣還沒有完全清除。因此,在陽氣盛的時候,正氣得到扶助,邪氣就減弱,症狀就輕。而在陰氣盛的時候,邪氣得到扶助,正氣就減弱,症狀就重。人的身體狀況與天時相呼應,這一點非常明顯。如果能根據不同的時間段使用相應的藥物,那麼病情也不會拖延這麼久。
現在最重要的任務是培育中氣。雖然人只有一個胃,但它分為三個部分:上脘、中脘、下脘。上脘像天一樣,清氣比較多。
下脘象地。濁氣居多。而其能升清降濁者。全賴中脘為之運用。一如天地定位。不可無人焉參贊之也。先生下脘之濁氣。本當下傳也。而傳入腸中則艱。不當上升也。而升至胸中甚易者。無他。中脘素受飲食之傷。不能阻下脘濁氣上干清道耳。試觀天地間。有時地氣上而為云。
白話文:
下脘的性質像大地,濁氣居多。但卻能升清降濁,完全依賴中脘的運作。如同天地定位,不可缺少人參贊其事。先生下脘的濁氣,本應向下傳導,但傳入腸中很困難。不該向上升,但上升到胸中卻很輕鬆。原因無他,中脘本來受到飲食的傷害,無法阻擋下脘濁氣向上侵犯清道而已。試看天地間,有時地氣上升而形成雲。
必得天氣下而為雨。則二氣和而晴爽立至。若一味地氣上升。天氣不降。則太空窒塞。而成陰噎之象。人之胃中亦猶是也。清濁偶有相干。頃當自定。設有升無降則逼矣。故中脘之氣旺。則水穀之清氣。上升於肺。而灌輸百脈。水穀之濁氣。下達於大小腸。從便溺而消。胸中何窒塞之有哉。
白話文:
雨水的形成必須先有天氣下降的部分與地氣上升的部分結合在一起。如果只有地氣上升,而天氣不下降,就會導致空間閉塞,形成陰鬱的現象。人的胃部也是如此。清氣與濁氣偶爾會混在一起,但一段時間後就會自行分離。如果只有升而沒有降,就會造成氣滯。所以中脘之氣旺盛,水穀的清氣就會上升到肺部,並灌溉全身。水穀的濁氣則會下降到大小腸,隨著糞便排出體外。這樣,胸中自然就不會感到閉塞了。
此所以培養中氣為亟亟也。中氣旺。則濁氣不久停於下脘。而臍下丹田之真氣。方能上下無礙。可以呼之於根。吸之於蒂。深深其息矣。所用六味地黃丸。凝滯不行之藥。大為胃病所不宜。況於濁氣上干。反以陰濁之屬。揚波助流。尤無所取。今訂理中湯一方升清降濁為合法耳。
胡卣臣先生曰。說病機處花雨繽紛。令觀者得未曾有。
白話文:
這就是為什麼培養中氣非常緊急。中氣旺盛,濁氣就不會長時間停留在腹部。而臍下丹田的真氣才能暢通無阻,可以從根部呼出來,從蒂部吸進去,呼吸非常深沉。所用的六味地黃丸,是凝滯不行的藥物,非常不適合胃病患者。況且濁氣上侵,反而用陰濁的藥物來推波助瀾,更是無益。現在制定理中湯一方,升清降濁才符合規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