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塘醫話》~ 正文 (8)
正文 (8)
1. 正文
此固非醫者所得居功也。
少年酒色不謹之徒,猝受時邪,必然頭眩身重,氣體困憊,此由正氣早傷之故。經曰∶邪之泄亡陰,延至日久,而神昏氣蹙,痙厥之症,交發而並至,醫者因前次已服攻散之藥,輒投以參、 、歸、地,其或加入桂、附,若是者,決無生理,深可悼也。治法當於邪未入里時,用參蘇飲、枳術丸等方,加減調理之。
倘至八九日,症猶未退,且必增劇,即宜用復脈湯(即炙甘草湯加減。)助其正氣,滋其真陰,而後其邪自解。若藥餌誤投,勢已危殆,則牛黃丸、至寶丹、紫雪丹之類,酌而用之,亦可救其十之二三,此皆餘所經驗者。
嘉道間,越中某醫,頗有名,而過於慎重,明知是症當攻當導,而不肯驟進補方。約需多日,始稍稍補之,而其人已極憊矣。餘詰其故。則曰∶古人立方,表散則有大青龍、小青龍,攻里則有大承氣、小承氣、大陷胸、小陷胸、和解則有大柴胡、小柴胡,亦是審慎之意,先輕後重,如輕者得效,則重者不必施也。餘笑而不答。
夫仲景設方,各有專治,宜重宜輕,絲毫不容假借,豈有先試輕劑,後用重劑之理乎?
俗雲∶百病皆由痰起。痰之名,不見於《內經》。仲景書有五飲,痰飲居其一。自後醫家言治痰者浸多,而要必以治脾為先,蓋痰本飲食所化。脾氣健運,則痰無從生,脾氣一弱,則痰多而上出於肺竅,故治痰之方,大抵皆脾肺藥也。但痰有因寒而生者,有因火而生者,有因風而生者,有因濕而生者,治之各有其本,皆實痰也。
而虛痰又有兩種,一則由脾虛不能化食,火鬱為痰,痰稠而濁;一則由腎虛不能制水,水泛為痰,痰稀而清。法當分陰陽以治之,或補其氣,或補其陰,不專主乎消痰也。今人多嗜煙草,終日吸之,兼饜酒肉,故晨起痰嗽必盛,此即日服藥餌不易消除,至積病既深,痰聲咯咯,由丹田而上至胸膈,則危在頃刻左氏傳言,非鬼非食,鬼亦病之一端。蠻 回部,酷信巫鬼,每病必禱,越中婦女多好之。
,即霍然愈。但元氣稍弱,此因鬼得病者也,其或病已數日,神氣薄弱,忽有鬼物,憑以求食,祈禱後,鬼去而病仍在,尚須醫治,此因病生鬼者也。總之,既遇鬼疾,自應祛遣,切勿恃迂儒無鬼之論,與之作難,致使病者受累。不過以醫葯為主,毋徒聽命於鬼而已。若夫夙世冤纏,三生孽報,時至相逢,必取其命,雖佛偈仙經,亦無從為之輓救耳。
形肥之人多痰,宜六君子湯之類。形瘦之人多火,宜瓊玉膏之類。童稚之人多陰虛,宜六味地黃湯之類。老年之人多陽虛,宜七寶美髯丹之類。此平時調理法也。治病三法,針灸與藥餌並重,《左傳》所謂攻之達之者也。今針灸已失真傳,灸法根據銅人圖按穴炷艾,猶有治病奏功者,但亦惟勞損未成,及風濕痿痹之症為宜耳。至於太乙雷火神針,尚傳數方,率無全效。
白話文:
[正文]
這當然不是醫生可以居功自傲的。
年輕人縱慾傷身,突然遇到外邪侵襲,必然頭暈身體沉重,氣力衰竭,這是因為正氣早就受損的緣故。經書上說:邪氣侵犯損傷陰氣,時間久了,就會神志昏迷、氣息短促,抽搐痙攣等症狀一起發作。醫生因為病人之前已經服用過攻邪散邪的藥物,就又用人參、阿膠、熟地黃、黃芪等藥材,甚至還加入桂枝、附子,這樣做,絕對不會有效,實在令人惋惜。治療方法應該在邪氣還沒有入侵臟腑的時候,使用參蘇飲、枳術丸等方劑,加減調整。
如果過了八九天,症狀還沒有減輕,而且必定加重,就應該用復脈湯(也就是炙甘草湯加減),來增強正氣,滋養真陰,這樣邪氣自然就會消退。如果用藥錯誤,病情已經非常危急,那就用牛黃丸、至寶丹、紫雪丹等藥物,酌情使用,也能夠挽救十分之二三的病人,這些都是我個人的經驗。
嘉慶道光年間,越地某位醫生,名聲很大,卻過於謹慎,明明知道這種病症應該攻邪導邪,卻不肯迅速使用補益的藥方。大概需要很多天,才慢慢地使用補藥,而病人已經極度虛弱了。我問他原因,他說:古人制定方劑,表邪散邪的有大青龍湯、小青龍湯,攻治裡邪的有大承氣湯、小承氣湯、大陷胸湯、小陷胸湯,和解的有大柴胡湯、小柴胡湯,這都是謹慎的意思,先輕後重,如果輕的藥有效,重的藥就不必使用了。我笑了笑沒有回答。
張仲景制定方劑,各有專門的治療用途,該用重的就用重的,該用輕的就用輕的,絲毫不能隨便更改,怎麼會有先試用輕劑,然後再用重劑的道理呢?
俗話說:百病皆由痰引起。痰這個名稱,在《黃帝內經》中沒有見到。仲景的書中有五種飲邪的方劑,痰飲是其中一種。從此以後,醫生們談到治療痰飲的越來越多,但一定要先治療脾臟,因為痰是飲食消化吸收後產生的。脾胃功能健運,痰就無從產生,脾胃一虛弱,痰就多而上犯肺部,所以治療痰的方劑,大多都是針對脾肺的藥物。但是,痰有因寒而生的,有因熱而生的,有因風而生的,有因濕而生的,治療方法各有其根本,這些都是實痰。
而虛痰又有兩種,一種是由於脾虛不能消化食物,導致火鬱化痰,痰稠而濁;一種是由於腎虛不能調節水液,水液泛濫成痰,痰稀而清。方法應該根據陰陽來治療,或者補益元氣,或者補益陰液,不要專門著眼於祛痰。現在人很多人嗜好煙草,整天吸煙,還經常吃肥甘厚味,所以早晨起來咳嗽痰多一定厲害,這種情況每天服用藥物也不容易消除,等到積病很深,痰聲咯咯作響,從丹田一直到胸膈,那就危在旦夕了。左氏傳說,非鬼非食,鬼也是疾病的一個方面。蠻夷回部地區,非常相信巫術鬼神,每人生病都祈禱,越地的婦女也大多喜歡這樣做。
……(此处省略部分内容,原句无法翻译出具体意思)……,就立刻痊癒了。但是元氣稍弱,這是因為鬼神作祟導致的疾病;或者病人已經生病好幾天了,精神氣力衰弱,突然有鬼物附體來索取食物,祈禱後,鬼神走了,但是病還在,還需要治療,這是因為疾病導致鬼神附體。總之,遇到鬼神引起的疾病,就應該驅除鬼神,不要依仗迂腐儒生的“世上無鬼”的理論,與之爭辯,導致病人受累。但是要以醫藥治療為主,不要單純聽從鬼神的意思。至於前世冤孽,三生孽報,時候一到,就必將奪取性命,即使是佛經仙丹,也無法挽救。
肥胖的人多痰,適合用六君子湯之類的藥方。瘦弱的人多火,適合用瓊玉膏之類的藥方。兒童多陰虛,適合用六味地黃丸之類的藥方。老年人多陽虛,適合用七寶美髯丹之類的藥方。這些都是平時的調理方法。治療疾病的三種方法,針灸和藥物治療同樣重要,《左傳》中所謂“攻之達之”就是這個意思。現在針灸已經失傳了真傳,灸法根據銅人圖按穴位施灸,仍然有治療疾病的功效,但是也僅僅適合勞損未成和風濕痿痹的症狀。至於太乙雷火神針,雖然還流傳著幾種方法,但大多數沒有很好的療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