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塘醫話》~ 正文 (7)
正文 (7)
1. 正文
然或瘧或痢,或霍亂吐瀉,發於當時者為輕,入秋病為伏暑,極難痊愈,秋深更甚,若至霜降後發病,十五行六氣之理,脾為濕土。濕者、土之氣也。從地而上,其著於人,則有內感外感之不同。
雨水,汗浴淋漓,其傷在皮膚經絡,而亦有兼風、兼寒、兼熱、兼暑各症。且有中濕甚重,而口眼 斜,舌強語澀,筋骨拘攣,四肢麻木者,形如中風,而不可作中風治。大約濕在表宜汗,謂解肌也。濕在里宜泄,謂通二便也。又須扶脾以實之,溫中以祛之,而治濕之能事經曰∶燥乃陽明秋金之氣所化。
金能生水,燥則無以滋腎陰而化源絕,腎水既絕,不能灌溉五臟,滋養百骸,則周身皆槁而愈燥矣。其病多由酒色過度而起,火盛水衰,遂至漸劇。亦有因肺受風火,咳嗽多痰,唾久傷液,而成燥症者。或皮膚甲錯,或肌肉枯瘠,或嗌乾聲啞,總宜以甘寒生水之味治之。輕者天冬、地黃、梨漿、藕粉,重者龜鱉膠、牛羊乳及燕窩等物,尤宜清心寡欲,嗽口咽津,自能漸愈。若再用溫劑,或酒色不戒,必致傷生,慎毋忽諸五臟六腑,各具真氣。
氣有餘便是火,故諸經皆有火,而心肝命門三經實主之。勞傷鬱悶,盛怒極樂,悉能生火。肝火盛則傷脾,心火炎則傷肺,命門火熾則傷腎,此火由內生者也。
至內寒暑濕諸症,身發壯熱,久鬱而成火,則四時之邪所傳變也。又肝移熱於膽,心移熱於小腸,肺移熱於大腸,腎移熱於膀胱,而其患不可勝窮矣。火既為患,必宜瀉之,而有以散為瀉者,柴、葛之類。有以泄為瀉者,芩、連之類,有以滋陰為瀉者,知、柏、元參之類。
有以補氣為瀉者,參、 、甘草之類(所謂甘溫勝大熱)。是在善用者之變而通之耳。
凡感受時疫,初起總覺寒毛灑淅,或四肢發冷。故俗人遇外感,無論風溫暑濕,皆稱為傷寒,而治以表散。日久邪入中焦,或自表而里,總覺化熱,將有口渴便秘煩躁譫語等症,故俗人皆稱為火症,而治以涼瀉。不知其中三因所受,變化多端,必須隨症分經論治,方能奏效。
否則一方之內,不必全誤,但有一二味不宜服者,非惟諸藥無功,亦且其弊立見。後來者不知何藥未投,又復變法治之,如此則誤人必多矣。
治病之法,望、聞、問、切,四端並重。今人專取診脈,已多遺漏。況病患賦性有偏,脈亦各異,或遲或數,或大或小,醫者素不相習,而病家所告,癥候又多 駁,甚或輕重例置,虛實互移,如此而欲憑所診之脈,便與定方治病,多不相宜。故凡初診切宜審慎,必須揆情度理,確有見地,而後立方,且於初方中預防其變症。
如善弈者,開局下子,算至數十著以後,自能全局得手。若待用藥未合,而後別籌治法,即能療病,終非良醫,謂其人抱恙已久故也。矧或變症迅速,不及改弦,又慮病家更易庸手,輾轉蹉跎,人命至重,豈得一誤再誤養生家當於平日調和氣血,保惜精神。酒色嗜欲,一無沉溺,喜怒悲恐,一無過傷,則自不效。
白話文:
[正文]
有時瘧疾、痢疾或霍亂嘔吐腹瀉,當下發病的比較輕,入秋發病則為伏暑,非常難治癒,秋深時病情更重,如果霜降後才發病,根據十五行六氣的原理,脾屬濕土。濕,是土的氣息。從地而生,影響人體,則有內感外感之分。
雨水、汗水浸濕身體,損傷皮膚經絡,也可能兼有風、寒、熱、暑等症狀。有些濕邪很重,會導致口眼歪斜、舌頭僵硬說話困難、筋骨拘攣、四肢麻木,症狀像中風,但不能按照中風的治療方法處理。大致來說,表證濕邪宜用發汗法,也就是解肌;里證濕邪宜用通利二便的方法。還要扶助脾胃,溫暖中焦,以祛除濕邪。古書說:燥是陽明秋金之氣所化生的。
金能生水,乾燥則無法滋養腎陰,導致陰液枯竭,腎水枯竭,不能灌溉五臟,滋養全身,就會全身乾燥。此類疾病大多由酒色過度引起,火盛水衰,病情逐漸加重。也有一些是由於肺受風火,咳嗽多痰,久咳傷陰液,而導致乾燥症狀。例如皮膚粗糙、肌肉消瘦、咽喉乾燥聲音嘶啞,都應該用甘寒生津的藥物治療。輕症可用天冬、地黃、梨汁、藕粉;重症則需用龜甲膠、牛羊乳和燕窩等,尤其要清心寡慾,漱口咽津,就能逐漸痊癒。如果再用溫熱的藥物,或戒不掉酒色,必然傷身,務必小心。五臟六腑各有其真氣。
氣盛就是火,所以各經脈都有火,而心、肝、命門三經尤為重要。勞累、鬱悶、盛怒、過度歡樂,都會生火。肝火旺盛會傷脾,心火熾盛會傷肺,命門火旺會傷腎,這是內生之火。
至於內寒、暑、濕等症狀,身體發熱,久病成火,是四季邪氣傳變所致。還有肝火移熱於膽,心火移熱於小腸,肺火移熱於大腸,腎火移熱於膀胱,其病症多種多樣。火邪已成病患,就必須瀉火,有的用散火的方法瀉火,如柴胡、葛根等;有的用泄瀉的方法瀉火,如黃芩、黃連等;有的用滋陰的方法瀉火,如生地、黃柏、玄參等;有的用補氣的方法瀉火,如人參、麥冬、甘草等(所謂甘溫能制伏大熱)。這都是善於運用者才能靈活應變。
凡是感受時疫,初期總覺得惡寒,或四肢發冷。所以民間遇到外感,不論風溫暑濕,都稱為傷寒,治療上以解表散寒為主。時間久了邪氣入中焦,或由表入里,總覺得發熱,會有口渴、便秘、煩躁、譫語等症狀,民間都稱為火症,治療上以清熱瀉火為主。但不知道其中三因的變化多端,必須根據症狀辨證論治,才能奏效。
否則,即使處方不是完全錯誤,但有一兩味藥不適合服用,不僅藥物無效,而且弊端馬上就會顯現。後來的醫生不知道哪味藥不適合,又再次改方治療,這樣就會誤診誤治。
治療疾病的方法,望、聞、問、切四診並重。現在的人只注重診脈,已經有很多遺漏。況且病人的體質各不相同,脈象也各異,或遲或數,或大或小,醫生如果缺乏經驗,而病人描述的症狀又有很多出入,甚至輕重顛倒,虛實錯亂,這樣只想憑藉診脈就給予固定處方治療,大多數是不合適的。所以初診一定要謹慎,必須根據病情,做出準確判斷,然後再制定處方,並且在初方中預防可能的變症。
就像善於下棋的人,開局落子,就已經算到幾十步以後,才能全局掌控。如果等到用藥不對,再另想辦法治療,即使能治好病,也不是好醫生,這是因為病人病情拖延已久。況且如果病情變化迅速,來不及改變治療方法,又擔心病人換了庸醫,延誤病情,人命關天,豈能一錯再錯?養生之道應該在平時調和氣血,保養精神。酒色嗜欲,不要沉溺;喜怒哀樂,不要過度,這樣就能避免生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