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塘醫話》~ 補編·卷上 (5)
補編·卷上 (5)
1. 驗齒
兩腎為氣血之本,腎火為氣之原,腎水為血之海。火足始能生土生金,水足始能生木生火也。蓋凡人具一太極,若陰陽和平則無病。如腎中陰虛,則肝心之病起。腎中陽虛,則脾肺之症生。至於陽盛陰涸,陰盛陽衰之症,皆造極中極之候也。一宜救陰以抑陽,一宜扶陽以制陰。
若平治之法,滋陰可以降火,補火即可生氣,悟得此中理,方是醫中傑。不獨痘科為然,即百病莫不知是。
老人少氣少血,宜陰陽並補,(如八味丸、右歸飲丸之類。)小兒為嫩陽,又為稚陽。本是無陰,賴此一點稚陽,以生陰血。寒涼之劑,最伐真陽,若因病致熱,自當涼解,非謂小兒純陽,素應涼寒也。
經言誤汗亡陽,必先亡離家之陰,再亡坎中之陽,陰虛陽無所附也。誤下亡陰,必先亡胃家之陽,再亡脾中之陰,陽亡陰不獨存也(四損不可正治)。實症誤服桂、麻,得經妙手,尚可輓回。損症誤服硝、黃,雖有明醫,不可救藥。治虛損六症,可不慎歟?故孔以立用人參雲∶雖能固邪,然氣虛不能傳化者,非人參何以砥柱中流;地黃雖膩膈,然陰虛不能作汗者,非地黃何以澤枯潤燥。
倘執祛邪存正說,擅用攻瀉,不知正氣衰微,必不能敷布津液,坐令虛人多致暴脫,亦必毒邪沉匿,終至不救。所以程芝田先生治實熱之症,議用逐邪存正之法。虛損之症,議用補正祛邪之法。其氣虛者,於祛邪解毒中,倍加人參以補氣托邪,貧者以黨參、沙參代之。其血虛者,於祛邪解毒中,倍用地黃以養血作汗。
但疫症之中,惟陰血虛者居多。因疫症多屬熱病,熱邪最傷陰血。故餘治陰虛熱甚者,惟玉女煎諸養榮湯之輩。陽盛而熱甚者,惟三黃解毒犀角地黃之類。間有陽虛者,惟參麥四君輩,桂、附究不輕投(因論疫症。)即有過服寒涼者,暫與一劑,陰氣潛消,即止後服,仍以養陰為主。
固不可以實症,而報虛損之方,更不可以虛症,而用實熱之法。虛實一差,毫釐千里,未有不夭枉民命者也。故臨症時,務宜於虛實上細心求之。
白話文:
驗齒
人體的腎臟是氣血的根本,腎臟的火氣是氣的來源,腎臟的水液是血的根本。腎火充足才能滋生脾土和肺金,腎水充足才能滋生肝木和心火。人體都具備陰陽太極,如果陰陽平和,就沒有疾病。如果腎陰虛,就會導致肝、心的疾病;如果腎陽虛,就會導致脾、肺的疾病。至於陽盛陰衰或陰盛陽衰等極端情況,都是疾病發展到極點的徵兆。一種情況要救助陰氣來抑制陽氣,另一種情況要扶助陽氣來制約陰氣。
治療疾病的關鍵在於滋陰降火,補益陽火以生化氣血。理解了這個道理,才是醫術的精髓,不只是痘疹疾病,其他百病都適用這個道理。
老年人氣血不足,應該同時補益陰陽(例如八味丸、右歸丸等)。小孩子陽氣旺盛,但陽氣稚嫩,本質上陰氣不足,依靠這一點稚嫩的陽氣來生成陰血。寒涼的藥物最容易損傷真陽,如果因為疾病導致發熱,當然應該服用清熱解毒的藥物,並不是說小孩子純陽之體就應該一味使用寒涼之物。
醫書上說,出汗過多損傷陽氣,必然先損傷心臟的陰氣,然後損傷腎臟的陽氣,因為陰虛陽氣無處依附。過度瀉下損傷陰氣,必然先損傷胃部的陽氣,然後損傷脾臟的陰氣,因為陽氣喪失陰氣就不能獨立存在。(這四種損傷不可用正治方法治療)實證誤服桂枝、麻黃,即使有高明的醫生,尚且可以挽回;虛損誤服硝石、雄黃,即使有明醫,也無法救治。治療虛損六症,不可不謹慎啊!所以孔聖人推崇使用人參,因為人參雖然能固護正氣,但氣虛不能運化,沒有人參怎麼能砥柱中流呢?地黃雖然容易膩膈,但陰虛不能發汗,沒有地黃怎麼能滋潤乾燥呢?
如果執著於祛邪存正的理論,擅自使用攻邪瀉實的方法,不知道正氣衰微,就不能濡養津液,導致虛弱的人容易暴脫,也會讓邪毒潛伏,最終導致無法治療。所以程芝田先生治療實熱證,主張使用逐邪存正的方法;治療虛損證,主張使用補正祛邪的方法。氣虛者,在祛邪解毒的同時,加倍使用人參補氣以托邪外出,貧困者可以用黨參、沙參代替。血虛者,在祛邪解毒的同時,加倍使用地黃以養血助汗。
但是疫病中,陰血虛弱者居多,因為疫病大多屬於熱病,熱邪最容易損傷陰血。所以我治療陰虛火旺的患者,常用玉女煎、養榮湯等方劑;陽盛而熱甚的患者,常用三黃解毒湯、犀角地黃湯等方劑;偶爾有陽虛的患者,則用參麥四君子湯等方劑,桂枝、附子等藥物通常不輕易使用(這是針對疫病而言)。如果有人服用寒涼藥物過度,暫時給予一劑藥物,陰氣潛消後就停止服用,仍然以養陰為主。
絕對不能用治療實證的方劑治療虛損,也不能用治療實熱的方劑治療虛證。虛實之間的差別,即使很小,也會導致巨大的治療差異,導致許多人死亡。所以臨症時,務必仔細區分虛實。
2. 溫熱論
溫邪上受,首先犯肺,逆傳心包。肺主氣屬衛心,心主血屬營。辨營衛氣血,雖與傷寒同,若論治法,則與傷寒大異。蓋傷寒之邪,留變在表,然後化熱入里。溫邪則熱變最速,未傳心胞,邪尚在肺。肺主氣,其合皮毛,故雲在表。在表初用辛涼輕劑,挾風則加入薄荷、牛蒡之屬,挾濕加蘆根、滑石之流,或透風於熱外,或滲濕於熱下,不與熱相搏,勢必孤矣。
不爾,風挾溫熱而燥生,清竅必乾,謂水主之氣,不能上榮,兩陽相劫也。溫於濕合,蒸鬱而矇蔽於上,清竅為壅塞,濁邪害清也,其病有類傷寒。其驗之之法,傷寒多有變症,溫熱雖久,在一經不移,以此為辨。
前言辛涼散風,甘淡驅濕。若病仍不解,是漸欲入營也。營分受熱,則血液受劫,心神不安,夜甚無寐,或斑點隱隱,即撤去氣藥。如從風熱陷入者,用犀角、竹葉之屬。如從濕熱陷入者,用犀角、花露之品,參入涼血清熱方中。若加煩躁,大便不通,金汁亦可加入。老年或平素有寒者,以人中黃代之,急急退斑為要。若斑出熱不解者,胃津亡也。
主以甘寒,重則如玉女煎,輕則如梨皮蔗漿之類,或其腎水毒虧,雖未及下焦,先自彷徨矣終在氣分流連者,可冀其戰汗透邪,法宜益胃,令邪與汗並,熱達腠開,邪從汗出。解後胃氣空虛,當膚冷一晝夜,待氣還自溫暖如常矣。蓋戰汗而解,邪退正虛,陽從汗泄,故漸膚冷,未必即成脫症。
此時宜令病者安舒靜卧,以養陽氣來複。旁人切勿驚惶,頻頻呼喚,擾其元神,使其煩躁。但診其脈,若虛軟和緩,雖倦卧不語,汗出膚冷,卻非脫症。若脈急疾,躁擾不卧,膚汗大出,便為氣脫之症矣。更有邪盛正虛,不能一戰而解,停一二日再戰汗而愈者,不可不知。再論氣病,有不傳血分而邪留三焦,亦如傷寒中少陽病也。
彼則和解表裡之半,此則分消上下之勢,隨症變法,如近時杏、樸、苓等類,或如溫膽湯之走泄。因其仍在氣分,猶可望其戰汗。大凡看法,衛之後方言氣,營之後方言血。在衛汗之可也,到氣才可清氣,入營猶可透勢轉氣,如犀角、元參、羚羊等物;入血恐就耗血動血,宜須涼血散血,如生地、丹皮、阿膠、赤芍之類。否則前後不循緩急之法,慮其動手便錯,反生慌張矣。
且吾吳濕邪害人最廣,如面色白者,須要顧其陽氣,濕勝則陽微也。法應清涼,然到十分之六七,即不可過於寒涼,恐成功反棄,何以故耶?濕熱一去,陽息亦衰微也。面色蒼者,須要顧其津液,清涼到十分之六七,往往熱減身寒者,不可就雲虛寒而投補劑,恐爐煙雖息,灰中有火也。須細察精詳,方少少與之,慎不可直率而往也。
白話文:
溫熱論
外感溫邪,首先侵犯肺部,然後逆傳至心包。肺主氣,屬衛氣;心主血,屬營血。雖然辨別營衛氣血的方法與傷寒相同,但治療方法卻大相徑庭。傷寒邪氣停留於肌表,然後化熱入裡;溫邪則發熱轉變迅速,尚未傳入心包,邪氣仍在肺部。肺主氣,與皮毛相通,故稱邪氣在表。初期治療宜用辛涼輕劑,若兼夾風邪,則加入薄荷、牛蒡等藥;若兼夾濕邪,則加入蘆根、滑石等藥,或疏散風邪於表,或利濕於下,避免與邪熱直接衝突,使邪氣孤立無援。
否則,風邪挾裹溫熱,則燥熱傷陰,清竅乾燥,因為水液不能上輸滋養,導致陽氣相互耗損。溫邪與濕邪合邪,則蒸鬱蒙蔽於上,清竅阻塞,濁邪侵犯清氣,其症狀與傷寒相似。辨別方法是:傷寒多有變證,而溫熱病即使病程較長,邪氣也多局限在一經,不至於遷延他經,以此為區別。
初期使用辛涼散風、甘淡利濕的藥物。如果病情仍未好轉,則表示邪氣漸欲入營。營分受熱,則血液受損,心神不安,夜間症狀加重,難以入睡,甚至出現斑疹,此時應停用祛邪的氣藥。若由風熱陷入營分者,則使用犀角、竹葉等藥;若由濕熱陷入營分者,則使用犀角、鮮竹葉等藥,加入涼血清熱的方劑。如果患者煩躁不安,大便秘結,小便不利,也可加入金汁。老年人或平素體質偏寒者,則以人中黃代替金汁,迅速退斑為要。如果斑疹出現後,發熱仍未消退,則表示胃津已耗傷。
此時應以甘寒藥物為主,病情嚴重者使用玉女煎等方劑,病情輕者使用梨皮、甘蔗汁等。若腎陰不足,即使尚未波及下焦,也先出現心神不安,邪氣仍在氣分流竄者,可促使其發汗解表,應當益胃以助正氣,使邪氣隨汗液排出,熱邪透達肌表,邪氣隨汗而出。汗解後,胃氣虛弱,身體可能感覺發冷一天一夜,待到氣血恢復,身體自然溫暖如常。這是因為發汗解表後,邪氣雖退,但正氣也虛弱,陽氣隨汗液排出,所以會暫時發冷,不一定就是脫症。
此時應讓病人安靜臥床休息,以恢復陽氣。旁人不要驚慌失措,反覆呼喚,擾亂病人元神,使其煩躁不安。應仔細診察脈象:如果脈象虛弱和緩,即使病人倦臥不語,汗出肢冷,也不一定是脫症。如果脈象急促,躁擾不安,汗出很多,則為氣脫之症。也有些病人邪盛正虛,不能一次發汗而痊癒,需要間隔一兩天再發汗,才能痊癒,不可不知。
另外,有些溫熱病邪氣不入血分,而停留在三焦,類似傷寒中的少陽病。傷寒是調和表裡,溫熱病是分消上下,應隨症變法,可選用杏仁、白朮、茯苓等藥,或使用溫膽湯等利濕洩熱之劑。因為邪氣仍在氣分,仍可期待發汗解表。總體來說,衛分病在表,可用發汗法;氣分病可用清氣法;營分病則可透邪轉氣,如犀角、元參、羚羊角等藥;入血分則需涼血散血,如生地黃、丹皮、阿膠、赤芍等藥。否則,前後治療不循序漸進,輕重失度,很容易導致治療失誤,反而引起慌亂。
我吳地濕邪盛行,患者面色蒼白者,應注意其陽氣,濕邪盛則陽氣虛弱。治療宜用清涼之法,但達到六七成效後,不可過度使用寒涼藥物,以免療效反轉。這是因為濕熱一去,陽氣也隨之衰微。面色蒼白者,應注意其津液,清涼治療到六七成效時,往往熱退但身體發冷,不可認為是虛寒而使用溫補藥物,因為這可能是「爐煙雖息,灰中有火」。應仔細觀察,少量使用溫補藥物,不可操之過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