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景燾創

《塘醫話》~ 補編·卷上 (4)

回本書目錄

補編·卷上 (4)

1. 驗齒

濕無陽氣不發,陽伸之極,濕發亦重。

凡久患虛損之弱體,吸受溫邪,脘悶渴飲,氣機阻塞,不敢照平人逕行開泄(如杏仁、桔梗、蔻仁、牛蒡子之類。)應清揚涌上,淡以和氣,庶上焦得行,可進養胃等法。

大凡六氣傷人,因人而化。陰虛者火旺,邪歸營分為多。陽虛者濕勝,邪傷氣分為多,一則耐清,一則耐溫,膩性之陰陽,從可知也。瘦人之病,慮涸其陰。肥人之病,慮虛其陽。

古人論病,必究寢食。今食未加餐難寐,神識未清,為病傷元氣。而熱病必消爍真陰,議用三才湯意。

凡衛氣攻痛,從背而上者,系督脈主病,治在少陰。從腹而上者,治在厥陰,系沖任主病;或填補陽明,此治病之宗旨也。

大凡津液結而為患者,必佐辛通之氣味。精血竭而為患者,必藉血肉以滋填。大凡邪在陽可散,入陰之邪,必溫經可托出留邪,為解之化之不同法也。

上實下虛,醫為腎虛,萸、地填陰原不為過。但腎水內寓真火宜溫,肝木相火宜涼。凡益腎取乎溫養,必佐涼肝以鹽制,方無偏黨(如肉蓯蓉、巴戟肉、枸杞子加白芍之類。)(腫脹)經雲∶從上之下者,治其上。又雲∶從上之下而甚於下者,必先治其上而後治其下。

《內經》肝病,不越三法。辛散以理肝,酸泄以體肝,甘緩以益肝,宜辛甘潤溫之補。

蓋肝為剛臟,必柔以濟之,自臻效驗耳。

虛勞之脈必數,而有浮大細小之別。浮大而數,陰虛甚也。細小而數,陰中之陽絕矣。

又有一種陽虛者,脈不數,但緩而大不收,奄奄無力。

土為五行之本,土無定位,分發四季寄體中宮。火藉之而不焰,水藉之而不泛,金藉之而能生,木藉之而不凋,故脾神為黃婆,心神為嬰兒,腎神為 女。修煉家升坎填離,欲男女交妒,須賴黃婆牽合,以脾胃為後天之根本也,然非專以補脾胃而言也。仲景因胃實致心腎不交,用承氣湯下之。

用和因脾虛,致心腎不交,制歸脾湯補之,皆是黃婆牽合之義。心肺為一身之主宰,六經之綱領。凡病皆以氣血為主持,氣血若足,即邪犯六經,亦無所害;氣血不足,則君憂臣辱,君辱臣危矣。故初病之時,氣血未傷,猶兵多糧足國固,用軍之得其宜,則賊自散。若因循苟且,坐失機宜,則姑息養姦,賊勢自盛,正氣日哀,再思背城一戰,縱得賊去,而國未有不俱敗者也。所以過經壞病,或補正逐邪,或養陰退熱,其法不可不知也。

凡用藥治病,當因人而施。如皮膚嬌嫩,氣虛多痰者,宜用溫燥。色蒼體燥,血虛多火者,是宜清涼。皮濃肉堅,則表必實,解肌應施。胃強脾健,則內多堅,通里當用。素生瘡癤,胎毒必盛,攻毒須投。此皆因人治症之良法,不獨痘科為然。

白話文:

驗齒

濕邪若無陽氣則不發作,陽氣到達極點時,濕邪發作也更為嚴重。

長期患有虛損疾病導致體弱的人,如果感受溫邪,就會出現胸悶口渴想喝水,氣機阻塞的症狀,此時不能像健康人一樣直接服用瀉下藥物(例如杏仁、桔梗、肉豆蔻、牛蒡子等)。應當採取清熱升陽、平和氣機的方法,使上焦之氣得以暢通,然後再考慮補益脾胃等方法。

總而言之,六淫之邪傷人,會因人體的差異而產生不同的變化。陰虛的人容易出現火旺,邪氣多侵犯營分;陽虛的人容易出現濕盛,邪氣多侵犯氣分。因此,陰虛者耐寒,陽虛者耐熱,陰陽體質的差異,由此可見一斑。瘦弱的人生病,要考慮其陰液不足;肥胖的人生病,要考慮其陽氣虛弱。

古人診斷疾病,一定會追究患者的睡眠和飲食情況。如果飲食不足,難以入睡,精神不振,就說明病情已經傷及元氣。而熱病必然會耗傷陰液,此時可以考慮使用三才湯。

凡是衛氣導致的疼痛,從背部向上蔓延的,是督脈經絡主病,應當治療少陰經;從腹部向上蔓延的,應當治療厥陰經,是沖任二脈主病;或者填補陽明經的不足,這是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。

凡是津液停滯而導致疾病的,必須佐以辛溫通暢的藥物;精血虧虛而導致疾病的,必須藉助補益血肉的藥物來滋養。凡是邪氣在陽分者,可以散邪;邪氣侵入陰分者,必須溫通經絡才能將邪氣驅除,這是解表和化痰的不同方法。

上焦實證下焦虛證,醫生認為是腎虛,使用吳茱萸、生地黃等藥物填補腎陰並不過分。但腎水中蘊藏真火,宜溫補;肝木相火則宜涼解。凡是補益腎陽,都應佐以清肝瀉火之藥,這樣才能避免偏頗(例如肉蓯蓉、巴戟天、枸杞子配伍白芍等)。(腫脹)經書上說:疾病從上向下蔓延的,治療上焦即可。又說:疾病從上向下蔓延,下焦症狀更為嚴重的,必須先治上焦,然後再治下焦。

《內經》中關於肝病的治療,不超過三種方法:辛味藥物疏肝,酸味藥物泄肝,甘味藥物益肝,宜用辛甘溫潤之品補益肝臟。

因為肝臟屬剛,必須用柔緩之法來調理,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。

虛勞病人的脈象一定較快,但又會有浮大、細小等不同表現。脈浮大而數,說明陰虛較重;脈細小而數,說明陰中之陽氣已絕。

還有一種陽虛的病人,脈象不數,但脈緩而大,按之無力,表現出虛弱無力的狀態。

脾土是五行的根本,脾土沒有固定的位置,四季運行,寄居於中焦。火依靠脾土而不至於過旺,水依靠脾土而不至於泛濫,金依靠脾土才能生成,木依靠脾土而不至於枯萎,所以脾神被比喻為媒婆,心神被比喻為嬰兒,腎神被比喻為女子。修煉家所說的升坎填離,男女交媾,都必須依靠脾土來協調,以脾胃為後天之根本。但這並不是單純指補益脾胃而言,仲景用承氣湯瀉下治療胃實導致心腎不交,用歸脾湯補益治療脾虛導致心腎不交,都是基於脾土協調陰陽的道理。心肺是一身之主宰,是六經的綱領。凡是疾病的發生發展,都以氣血為根本。氣血充足,即使邪氣侵犯六經,也不會有太大的危害;氣血不足,則正氣衰弱,邪氣乘虛而入,如同國家危亡一樣。所以疾病初期,氣血未受損害,就像國家兵強馬壯,糧草充足,用兵得當,敵人自然會潰敗。如果拖延治療,錯失良機,就如同姑息養奸,敵勢壯大,正氣衰竭,等到最後不得不決一死戰,即使戰勝了,國家也會元氣大傷。所以治療疾病,應該根據病情,或者補益正氣,驅除邪氣;或者滋陰降火,方法不可不知。

用藥治療疾病,必須因人而異。例如皮膚嬌嫩,氣虛多痰的人,宜用溫燥之藥;面色蒼白,體質乾燥,血虛多火的人,宜用清涼之藥;皮膚厚實,肌肉結實的人,說明表證實證,應當解表;胃強脾健的人,說明內裡實證,應當通裡;素有瘡瘍,胎毒盛的人,應當攻毒。這些都是因人而異的治療方法,不只是痘瘡科的專有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