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塘醫話》~ 補編·卷上 (3)
補編·卷上 (3)
1. 煙煤舌
若舌無苔而有如煙煤隱隱者,不渴肢寒,知挾陰病,如口渴煩熱,平時胃燥舌也,不可攻之。若燥者甘寒益胃,若潤者甘溫扶中,此何故外露而里無也。
白話文:
如果舌頭沒有舌苔,卻呈現像煙煤一樣隱隱的黑色,而且不覺得口渴、四肢冰冷,就知道這是體內有陰寒之病。如果同時感到口渴煩躁發熱,通常是因為平時胃部燥熱導致舌頭如此,這種情況不能用瀉下的藥物來治療。如果是乾燥的狀況,要用甘涼的藥物來滋養胃陰;如果是濕潤的狀況,則要用甘溫的藥物來溫養脾胃。這說明了什麼呢?這表示病症是表現在外,但問題卻在體內深處。
2. 舌黑
若舌黑而滑者,水來克火為陰症,當溫之。若見短縮,此腎氣竭也,為難治。急救之。
加人參、五味,勉希萬一。舌黑而乾者,津枯火熾,急急瀉南補北。若燥而中心濃 者,土燥水竭,急以咸苦下之。
白話文:
舌頭呈現黑色且濕滑,表示水過多而剋制火,屬於陰寒的病症,應該用溫熱的藥物治療。如果舌頭出現短縮的現象,這是腎氣耗盡的表現,屬於難以治療的重症,必須趕快搶救。
可以考慮加入人參、五味子等藥材,或許還有萬分之一的機會。舌頭呈現黑色且乾燥,表示體內津液枯竭、火氣旺盛,必須趕快用瀉火的藥物治療,同時也要滋補腎陰。如果舌頭乾燥,且舌中心顏色特別濃重,這是因為脾土過於乾燥、腎水枯竭,必須趕快用味道鹹苦的藥物來通便、瀉火。
3. 舌淡紅無色
舌淡紅無色者,或乾而色不榮者,當是胃津傷而氣無化液也,當用炙甘草湯,不可用寒涼藥。
白話文:
舌頭呈現淡紅色且沒有光澤,或者乾燥而顏色不夠紅潤,這種情況應該是胃的津液受損,導致氣無法化生為津液滋潤身體。這時應該使用炙甘草湯來治療,不能使用寒涼的藥物。
4. 舌白如粉
若舌白如粉而滑,四邊色紫絳者,溫疫者初入募原,未歸胃腑。急急透解,莫待傳陷而入為險惡之病。且見此舌者,病必見凶,須要小心。凡斑疹初見,須用紙捻照看胸背兩脅,點大而在皮膚之上者為 ,或雲頭隱隱,或瑣碎小粒者為疹。又宜見少而不宜見多,按方書謂 色紅者屬胃熱,紫者熱極,黑者胃爛,然亦必看外症所合,方可斷之。
然而春夏之間,溫病俱發疹為甚,如淡紅色,四肢清,口不甚渴,脈不洪數,非虛 即陰 。或胸微見數點,面赤足冷,或下利清谷,此陰盛格陽於上而見,當溫之。若 色紫小點者,心包熱也。點大而紫,胃中熱也。黑 而光亮者,熱勝毒盛,雖屬不治,若其人氣血充者,或根據法治之,尚可救。
若黑而晦者,必死。若黑而隱隱,四旁赤色,火鬱內伏,大且清涼透發,間有轉紅,或可救者。若夾 帶疹皆是,邪之不一,各隨其部而泄,然 屬血者多,疹屬氣者不少, 疹皆是邪氣外露之象,發出宜神情清爽,為外解里和之意。如 疹出而昏者,正不勝邪,內陷為患,或胃津內涸之故。
再有一種白 ,小粒如水晶色者,此濕熱傷肺,邪雖出而氣液枯也,必得甘藥補之。或未至久延,傷及氣液,乃濕傷衛分,汗出不徹之故,當理氣分之邪。或白枯如骨者多凶,為氣液
白話文:
如果舌頭呈現像粉一樣的白色且濕滑,舌頭邊緣是紫紅色,表示是溫疫剛開始侵入身體,還沒深入到腸胃。必須趕快用藥疏散,不要等到病情傳入內部,變成危險的疾病。看到這種舌頭,病情通常會很凶險,必須特別小心。
凡是身上剛出現斑疹,要用紙搓成的紙捻照看胸部、背部和兩側肋骨,如果發現皮膚上有比較大的斑點,就稱為斑;如果斑點不明顯,像雲一樣淡淡的,或是細小的顆粒,就稱為疹。斑疹的數量應該少而不應該多。根據醫書上說,斑疹顏色是紅色,表示胃有熱;紫色表示熱到極點;黑色表示胃已經腐爛。但也要配合其他外在症狀才能判斷。
春夏之間,溫病常以發疹為主,如果疹子是淡紅色,四肢冰涼,口渴不嚴重,脈象不強盛快速,這種情況不是身體虛弱,就是體內陰氣過盛。或者胸部只有零星幾點,臉色紅潤但腳冰冷,或是拉肚子拉出清澈的食物殘渣,這是體內陰氣過盛,把陽氣逼到上面的現象,應該用溫熱的藥治療。如果疹子是紫色的小點,表示是心包有熱。疹子是大的紫點,表示是胃中有熱。如果疹子是黑色且光亮,表示熱邪很盛,毒氣也很強,雖然很難治癒,但如果病人氣血充足,或者按照正確的方法治療,或許還有救。
如果疹子是黑色且暗淡無光,一定會死亡。如果疹子是黑色,但周圍有紅色,表示火邪鬱積在體內,這種情況應該用清涼的藥物來疏散,或許有轉為紅色的機會,可能還有救。如果疹子與斑點同時出現,表示邪氣的侵犯不是單一的,應該根據邪氣侵犯的部位來疏散。斑點大多與血有關,疹子大多與氣有關。斑疹都是邪氣向外發散的現象,如果發疹後精神清醒,就表示邪氣已經從體外解散,身體也恢復平衡。如果發疹後反而昏迷,表示正氣不能抵抗邪氣,邪氣反而侵入體內,或是因為胃中津液耗竭的緣故。
還有一種白色疹子,像小水晶一樣,表示是濕熱傷到肺部,雖然邪氣已經發出來了,但氣和津液也耗損了,必須用甘甜的藥物來補充。如果病情拖延太久,傷害到氣和津液,表示是濕邪侵犯到衛氣的防禦部分,汗沒辦法好好排出,應該用藥調理氣分的邪氣。如果疹子呈現乾燥的白色,像骨頭一樣,通常很凶險,表示氣和津液都耗竭了。
5. 驗齒
再溫熱之病,看舌之後,亦須驗齒。齒為骨之餘,齦為胃之絡。熱邪不燥胃津,必耗腎液,且二經之血,皆走其地。病深動血,結瓣於上。陽血者,色必紫,紫如乾漆。陰血者,色必黃,黃如醬瓣。陽血若見,安胃為主;陰血若見,救腎為要。然豆瓣色者多險,若症還不逆者,尚可治,否則難治矣。何以故耶?蓋陰液竭,陽上厥也。
齒若光燥如石者,衛熱甚也。若無汗惡寒,衛偏勝也,辛涼泄胃透汗為要。若如枯骨色者,腎液竭也,為難治。若上半截潤,水不上承,心火炎上也,急急清水救水,俟枯處轉潤為妥。若切牙嚼齒者,濕熱化風痙病。但切牙者,胃熱氣走其絡也。若切牙而脈症皆衰者,胃虛無谷以為榮,亦切牙也。
何以故耶?虛則喜實也。舌本不縮而硬,而牙關咬定難開者,此非風痰阻絡,即欲作痙症,用酸物擦之即開。酸走筋,木來泄土故也。
若齒垢如灰糕樣者,胃氣無權,津亡濕濁而重多死。而初病齒縫流清血痛者。胃火衝激也,不痛者,龍火內燔也。齒焦無垢者死;齒焦有垢者,腎熱胃劫也,當微下之,或玉女煎清胃東垣之久病不知饑飽,不見皮枯毛瘁,乃痰飲為患。
葉案中風門,用人參必於病勢已退後,用以培元養氣。當病甚時,亦與於驅風之藥同用,其分兩亦不過幾分至錢,無不中度。餘病用參可類推。(肝風)火盛者,葉先生用羚羊角、山梔、連翹、花粉、元參、鮮生地、丹皮、桑葉,以清泄上焦竅絡之熱,此先從膽治也。痰多者,必理陽明,消痰如竹瀝、薑汁、菖蒲、橘紅、二陳湯之類,中虛則用人參,外台茯苓飲是也。下虛者,必從肝治,補腎滋肝,育陰潛陽,鎮攝之治是也。
久嗽而用建中湯諸法,治中宮之虛,乃補母之義,真古聖相傳之正法。若陰火虛勞之嗽,與建中正相反,此老用此得手,而誤施於虛勞,亦辨之不審耳。
凡上實者下必虛,薄味清其上焦,正以安下,令其藏納也。(吐血)凡咳血之脈,右堅者,治,乃肝腎陰傷所致,宜地黃、阿膠、枸杞、五味等類。脈弦肋痛者,宜蘇子、桃仁、降香、鬱金等類。成盆盈碗者,葛可久花蕊石散,仲景大黃黃連瀉心湯。一症而條分縷晰,從此再加分別,則於症自有據矣。
凡屬有病必有留邪,須放出路,方不成痼疾。惟氣血欲脫,一時急救,不在此例,稍定即當思治病之去矣。
諸項失音,皆有可愈之理,惟用麥冬、五味、熟地、桔梗等藥,補住肺家痰火,以致失音,則百無一生,獨不言及何也?又麥冬、五味,是失音之靈丹。
大凡內損精血形氣,其胃旺納食者,務在滋填。如食減不納,後天生氣不振,濃濃填補,於理難進,當用生脈四君子湯。脾腎雙顧,清邪在上,必用輕清氣藥。如苦寒治中下,上結更閉。
白話文:
驗齒
觀察溫熱病患者,除了看舌頭,還必須檢查牙齒。牙齒是骨骼的延伸,牙齦則是胃經的絡脈。如果熱邪沒有耗傷胃液,必定會耗傷腎液,因為這兩經的血都流經牙齦。病情嚴重到傷及血液,就會在牙齦上凝結成血塊。陽血凝結,顏色會呈紫色,像乾漆一樣;陰血凝結,顏色會呈黃色,像醬油一樣。見到陽血,就要以安胃為主;見到陰血,就要以救腎為主。但是像豆瓣顏色那樣的(血塊)大多危險,如果症狀沒有逆轉,還能治療,否則就難治了。為什麼呢?因為陰液耗竭,陽氣上逆厥逆了。
如果牙齒乾燥光滑像石頭一樣,說明衛氣熱盛。如果沒有汗出惡寒,則衛氣偏盛,就應該用辛涼藥泄胃氣、透發汗。如果牙齒像枯骨一樣,說明腎液耗竭,很難治療。如果牙齒上半截濕潤,而下半截乾燥,說明水液不能上承,心火上炎,就要趕緊用清涼之物救治,等到乾燥的部分恢復濕潤就好了。如果患者總是磨牙,說明濕熱化風,導致痙攣。只是磨牙,說明胃熱之氣循經絡而上。如果磨牙並且脈象衰弱,說明胃氣虛弱,沒有精氣滋養,這也是磨牙的一種情況。
為什麼呢?因為虛則欲實。舌頭根部不縮回反而僵硬,牙關緊咬難以張開,這不是風痰阻滯經絡,就是將要發作痙攣,用酸物擦拭牙齒就能張開。因為酸味入肝經,肝木來泄脾土。
如果牙齒污垢像灰糕一樣,說明胃氣衰敗,津液耗損,濕濁之邪壅盛,這大多是死症。如果剛開始生病時,牙齒縫隙流出清血並伴隨疼痛,這是胃火衝擊所致;如果不痛,則是內部陰火燔灼。牙齒焦黑沒有污垢者必死;牙齒焦黑有污垢,是腎熱胃虛,應該稍微服用瀉下藥物,或者用玉女煎清胃,治療東垣所說的久病不知飢飽,不見皮枯毛瘁,而是痰飲為患的病人。
葉天士治療中風,使用人參一定要在病情好轉之後,用來培補元氣。在病情嚴重的時候,也可以和驅風藥一起使用,劑量也只不過幾分到一錢,絕不過量。其他病症使用人參也可以類推。(肝風)火盛者,葉先生用羚羊角、山梔、連翹、花粉、元參、鮮生地、丹皮、桑葉,以清泄上焦經絡的熱邪,這是先從膽經治療。痰多的患者,必須治療陽明經,消痰的藥物例如竹瀝、薑汁、菖蒲、橘紅、二陳湯之類,如果身體虛弱就用人參,外台的茯苓飲也是這樣。下焦虛弱的患者,必須從肝經治療,補腎滋肝,養陰潛陽,鎮攝之法。
久咳使用建中湯等方法,治療中焦虛弱,這是補益母臟的意思,這是古聖相傳的正法。如果陰虛火旺引起的咳嗽,與建中湯的功效正好相反,這是因為以前有人用這個方法治好了病,卻誤用於陰虛火旺的病人,這也是辨證不準確造成的。
凡是上焦實證,下焦必定虛弱,要用淡味藥物清泄上焦,正是為了安頓下焦,使其正常藏納。 (吐血)凡是咳血的脈象,右脈堅實者,是肝腎陰虛造成的,應該使用生地黃、阿膠、枸杞、五味子等藥物。脈象弦數,脅肋疼痛者,應該使用蘇子、桃仁、降香、鬱金等藥物。如果吐血量很多,可以用葛根、白花蛇舌草、石膏散,或者仲景的瀉心湯。一種病症,條理分明,從中再加分析,那麼對症下藥就有根據了。
凡是患病,必定有邪氣滯留,必須給它找到排泄的途徑,才不會成為慢性病。只是氣血將要脫失,需要緊急搶救的情況,不在此例,病情稍穩,就要考慮治療疾病了。
各種失音,都有治癒的道理,只是用麥冬、五味子、熟地黃、桔梗等藥物,補益肺臟,治療肺部痰火引起的失音,則百無一失,為何獨獨不說呢?麥冬、五味子,是治療失音的靈丹妙藥。
大凡內傷損傷精血形氣,如果胃氣旺盛,能正常進食,務必滋補。如果飲食減少,不能正常進食,後天之氣衰弱,大量滋補,於理難行,應該使用生脈四君子湯。脾腎兩虛,邪氣在上,必須使用輕清的藥物。如果用苦寒藥物治療中下焦,上焦反而更加閉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