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塘醫話》~ 補編·卷上 (2)
補編·卷上 (2)
1. 補編·卷上
痧本六氣客邪,風寒暑濕,必從火化。痧既外發,世人皆雲邪透,孰謂出沒之際,升必有降,勝必有復,常有痧外發。身熱不除,致咽啞齦腐,喘急腹脹,下痢不食,煩躁昏沉,竟以告斃者,皆屬里症不清致變。須分三焦受邪孰多,或兼別病,須細體認。
上焦藥用辛涼,中焦藥用苦辛寒,下焦藥用酸寒。上焦氣味宜輕,肺主氣,皮毛屬肺之合,外邪宜辛勝,里甚宜苦勝。若不煩渴,病日久邪鬱不清,可淡滲以泄氣分。中焦藥痧火在中,為陽明燥化,多氣多血,用藥氣味苦寒為宜。若日多胃津消爍,苦則助燥劫津,甘寒宜用。下焦藥咸苦為主,若熱毒下註成痢,不必咸以軟堅,但取苦味,堅陰燥濕。
白話文:
痧症的六種邪氣(風寒暑濕燥火),最終都會轉化為火邪。痧症一旦外發,世人皆以為邪氣排出,卻不知道邪氣消長盛衰,有升必有降,有盛必有衰,痧症經常會再次外發。如果身體發熱未退,導致聲音嘶啞、牙齦潰爛、呼吸急促、腹脹、腹瀉、厭食、煩躁昏迷,最終死亡,都是因為內在病症未除而導致病情變化。必須仔細辨別三焦受邪的輕重,以及是否伴隨其他疾病。
上焦的藥物宜用辛涼之品;中焦的藥物宜用苦辛寒之品;下焦的藥物宜用酸寒之品。上焦的藥物氣味宜輕,肺主氣,皮膚毛髮屬肺經,外邪宜用辛味藥物攻邪,內邪則宜用苦味藥物攻邪。如果沒有口渴煩躁的症狀,而病情持續很久,邪氣鬱結不清,可以用淡滲的方法排出氣分邪氣。中焦痧症的火邪在中焦,屬於陽明經的燥熱化,氣血較盛,宜用苦寒的藥物。如果每天胃液大量消耗,苦味藥物反而助長燥熱耗傷津液,則宜用甘寒的藥物。下焦的藥物以鹹苦為主,如果熱毒下注導致痢疾,不必用鹹味藥物軟堅散結,只需選用苦味藥物,以堅固陰氣,燥濕止痢。
2. 論溫熱病舌黃
再論三焦不得從外解,必致成里結。里結於何在?陽明與胃腸也。亦須用下法,不可以氣血之分,就不可下也。但傷寒熱邪在里,劫爍津液,下之宜猛。此多濕邪內搏,下之宜輕。傷寒大便溏,為邪已盡,不可再下。濕溫病,大便溏,為邪未盡,必大便硬,慎不可再攻也,以屎燥為無濕矣。
人之體脘在腹上,其地位處於中,按之痛,或自痛,或痞脹,當用苦泄,以其入腹近也。然必驗之於舌,或黃或濁,可與小陷胸湯或瀉心湯,隨症治之。倘或白不燥,或黃白相兼,或灰白不渴,慎不可亂投苦泄。其中有外邪未解,里先結者,或邪鬱未伸,或素屬中冷者,雖有脘中痞痛,宜從開泄,宣通氣滯,以達歸於肺。如近俗之杏、蔻、橘、桔、等,是輕苦微辛,具流動之品可耳。
再前之舌黃或濁,須要有地之黃。若光滑者,乃無形濕熱,中有虛象,大忌前法。其臍以上為大腹,或滿或脹或痛,此必邪已入里矣,表症必無,或十隻存一,亦要驗之於舌。或黃甚,或如沉香色,或如灰黃色,或老黃色,或中有斷紋,皆當下之。如小承氣湯,用檳榔、青皮、枳實、元明粉、生首烏等,若未現此等舌,不宜用此等法。
恐其中有濕聚太陰為滿,或寒濕錯雜為痛,或氣壅為脹,又當以別法治之。再黃苔不甚濃而滑者,熱未傷津,猶可清熱透表,若雖薄而乾者,邪雖去而津受傷也,苦寒之藥當禁,宜甘寒輕劑可也。
白話文:
再來說,溫熱病如果三焦(上、中、下三部分)無法從體表發散邪氣,一定會導致邪氣在體內結聚。那邪氣會結聚在哪裡呢?主要在陽明經和胃腸。這種情況也需要用攻下的方法來治療,不能因為考慮到氣血的狀況就認為不能用攻下的方法。但如果是由於傷寒引起的熱邪進入體內,消耗了津液,攻下時藥力要猛。如果是濕邪在體內作祟,攻下時藥力要輕。如果傷寒導致大便稀溏,表示邪氣已經消除,就不能再用攻下法。如果是濕溫病,大便稀溏,表示邪氣還沒完全消除,等到大便變硬時,更要謹慎,不能再用攻下法,因為大便乾硬就表示體內沒有濕氣了。
人的胃脘部位在腹部的上方,位置偏中,按壓時會疼痛,或是自己感到疼痛,或是覺得痞悶脹痛,這時候應該用苦味的藥來疏泄,因為這個部位離腹部比較近。但是,一定要觀察舌苔,如果舌苔是黃色或渾濁,可以用小陷胸湯或瀉心湯等,依照不同情況來治療。如果舌苔是白色且不乾燥,或是黃白相間,或是灰白色且不口渴,就要謹慎,不能隨便使用苦味的藥來疏泄。這裡面可能會有體表邪氣還沒解除,體內就先結聚的情況,或是邪氣鬱結不能伸展,或是本身體質就偏寒涼的情況,即使胃脘部位有痞悶疼痛,應該採用開泄的方式,疏通氣機,讓邪氣能夠向上散發到肺部。像是常用的杏仁、豆蔻、橘皮、桔梗等藥,是屬於輕微苦味且稍微辛辣,具有流通氣機作用的藥物,可以考慮使用。
再來說前面提到的舌苔黃或渾濁,必須要有「有地」的黃色,也就是黃苔附著在舌頭上的感覺。如果舌苔看起來光滑,就表示是無形的濕熱,體內有虛弱的現象,最忌諱用前面的方法治療。肚臍以上的部分是腹部,如果感到脹滿、脹痛或是疼痛,這一定表示邪氣已經深入體內,體表的症狀一定已經消失,或是僅剩一點點,也要觀察舌苔。如果舌苔是很深的黃色,或是像沉香的顏色,或是像灰黃色,或是老黃色,或是舌苔上有斷裂的紋路,都應該用攻下法。像是小承氣湯,可以使用檳榔、青皮、枳實、元明粉、生首烏等藥材。如果沒有出現這些舌苔狀況,就不應該用這些方法。
恐怕其中有濕氣聚集在太陰經導致腹部脹滿,或是寒濕夾雜導致疼痛,或是氣機壅塞導致腹脹,這時就應該用其他不同的方法來治療。再者,如果黃苔不很濃稠但是滑潤,表示熱邪還沒有損傷津液,還可以清熱透邪到體表。如果黃苔即使很薄但是乾燥,表示邪氣雖然消退但是津液已經受損,就要禁止使用苦寒的藥物,應該使用甘寒且藥力輕微的藥方。
3. 舌絳
再論其熱傳營,舌色必絳。絳,深紅色也。初傳,絳色中兼黃白色,此氣分之邪未盡也,泄衛透營,兩和可也。純絳鮮色者,胞絡受病也,宜犀角、生地黃、連翹、鬱金、石菖蒲等。
延之數日,或平素心虛有痰,外熱一陷,里絡就閉,非菖蒲、鬱金所能開,須用牛黃丸、至寶丹之類,以開其閉,恐其昏厥為痙也。
再色絳而舌中心乾者,乃心胃火燔,劫爍津液,即黃連、石膏,亦可加入。若煩熱煩渴,舌心乾四邊色紅,中心或黃或白者,此非血分也,乃上焦氣熱爍津,急用涼膈散,以散其無形之熱,再看其後轉變可也,慎勿用血藥以滋膩難散,至舌絳望之若干,手捫之原有津液,此津虧濕熱熏蒸,將成濁痰蒙閉心包也。
再有熱搏營血,其人素有瘀傷,宿血在胸膈中,挾熱而搏,其舌色必紫而暗,當加入散血之品,如琥珀、丹參、桃仁、丹皮等。不爾,瘀血與熱為伍,阻遏正氣,遂變如狂發狂之症。
若紫而腫大者,乃酒毒沖心,若紫而乾晦者,腎肝色泛也,難治。舌色絳而上有粘膩,似苔非苔者,中夾穢濁之氣,急加芳香逐之。舌絳若伸退場門而抵齒難驟伸者,痰阻舌根有內風也。舌絳而光亮,胃陰亡也,急用甘涼濡潤之品。若舌絳而乾燥者,火邪劫營,涼血清火為要。
舌絳而有碎點白黃者,當生疳也。大紅點者,熱毒乘心也,用黃連、金汁。其有雖絳而不鮮,乾枯而痿者,此腎陰涸,急以阿膠、雞子黃、生地、天冬等救之,緩則恐涸極而無救也。其有舌獨中心絳乾者,此胃熱心營受灼也,當於清胃方中,加入清心之品,否則延及於尖,為津乾火盛,舌尖絳獨乾,此心火上炎,用導赤散瀉其火。
再舌苔白濃而乾燥者,此胃燥氣傷也,滋潤藥中加甘草,令甘守津還之意。舌白而薄者,此外感風寒也,當疏散之。若白乾薄者,肺津傷也。加麥冬、花露、蘆根汁等輕清之品,為上者上之也。若白苔絳底者,濕遏熱伏也,當先泄濕透熱,防其就乾也。勿憂之,再從里透於外,則變潤矣。
初病舌乾,神不昏者,急養正,微加透邪之品。若神已昏,其內陷矣,不可救藥。又不拘何舌色,上生芒刺者,皆是上焦熱極也。當用青布拭冷薄荷水揩之,即去者輕,旋即生者險矣。舌苔不燥,自覺悶極者,屬脾濕盛也。或有傷痕血跡者,必問曾經搔挖否,不可以有血而便為枯症,仍從濕治可也。
再有神情清爽,舌脹大不能退場門者,此脾濕胃熱,鬱極化風而毒延口也。用大黃磨入當用劑內,則舌脹自消矣。
再舌上白苔粘膩,吐出濁濃涎沫者,口必甜味也,為脾癉病,乃濕熱氣聚與谷氣相搏,土有餘也。盈滿則上泛,當用省頭草芳香辛散以逐之則退。若舌上苔如咸者,胃中宿滯,挾濁穢鬱伏,當急急開泄,否則閉結中焦,不能從幕原達出矣。
白話文:
舌頭呈現絳紅色
再來討論熱邪傳入營分的情況,舌頭的顏色一定會呈現絳紅色。絳紅色指的是深紅色。剛開始傳入時,絳紅色中會夾雜黃白色,這是因為氣分的邪氣還沒完全清除,可以透過宣洩衛氣、透達營分的方式,讓兩者調和。如果舌頭呈現純粹的鮮絳紅色,表示病邪已深入胞絡,應該使用犀角、生地黃、連翹、鬱金、石菖蒲等藥材來治療。
如果拖延幾天,或者患者平時心氣虛弱、有痰,外來的熱邪一旦內陷,就會導致體內脈絡閉塞,這不是菖蒲、鬱金等藥材能夠打開的,必須使用牛黃丸、至寶丹之類的藥物,才能打開閉塞,以免患者昏厥甚至抽搐。
如果舌頭呈現絳紅色,而且舌頭中心乾燥,表示心胃火熱旺盛,灼傷了津液,這時候可以使用黃連、石膏等藥材,來清熱瀉火。如果患者出現煩躁發熱、口渴,舌頭中心乾燥,舌頭四周呈現紅色,中心部分呈現黃色或白色,這不是血分的問題,而是上焦氣熱灼傷津液。這時候應該趕緊使用涼膈散,來散去無形的熱邪,之後再觀察病情變化。切記不要使用滋膩的血藥,以免難以散熱。如果舌頭呈現絳紅色,看起來好像很乾燥,但是用手觸摸卻有津液,這是因為津液虧虛,濕熱薰蒸所致,很快會形成濁痰,蒙蔽心包。
如果熱邪侵襲營血,而患者本身有瘀傷,胸膈中有宿血,挾帶熱邪一起搏動,那麼舌頭的顏色一定會呈現紫暗色,應該加入活血化瘀的藥材,例如琥珀、丹參、桃仁、丹皮等。否則瘀血與熱邪結黨,阻礙正氣,就會轉變成狂躁發狂的症狀。
如果舌頭呈現紫色而且腫大,表示酒毒侵犯心臟。如果舌頭呈現紫色而且乾澀晦暗,這是腎肝之氣外泛的徵兆,比較難以治療。如果舌頭呈現絳紅色,而且上面有黏膩的物質,像苔又不是苔,表示體內夾雜著穢濁之氣,應該趕緊使用芳香的藥物來驅除。如果舌頭呈現絳紅色,伸出來時感覺有阻礙,很難迅速伸出來,表示痰阻礙了舌根,而且有內風。如果舌頭呈現絳紅色而且光滑發亮,表示胃陰耗竭,應該趕緊使用甘涼滋潤的藥物。如果舌頭呈現絳紅色而且乾燥,表示火邪侵襲營分,應該以涼血清火為主要治療方向。
如果舌頭呈現絳紅色,而且有細碎的白黃色點狀物,表示將要發生疳症。如果舌頭上有大紅色的點,表示熱毒侵犯心臟,可以使用黃連、金汁等藥材來治療。如果舌頭雖然呈現絳紅色,但是顏色不鮮豔,乾燥枯萎,表示腎陰枯竭,應該趕緊使用阿膠、雞子黃、生地、天冬等藥材來救治,如果太晚恐怕會枯竭到無法救治的地步。如果只有舌頭中心呈現絳紅色乾燥,表示胃熱灼傷了心營,應該在清胃的方劑中加入清心的藥物。否則病情會蔓延到舌尖,導致津液乾枯、火氣旺盛,舌尖呈現絳紅色而且乾燥,這是心火上炎的表現,應該使用導赤散來瀉火。
如果舌苔白膩而且乾燥,表示胃燥氣傷,應該在滋潤的藥物中加入甘草,來達到甘守津還的目的。如果舌苔呈現白色而且很薄,表示外感風寒,應該疏散表邪。如果舌苔呈現白色而且乾燥很薄,表示肺津受損,應該加入麥冬、花露、蘆根汁等清潤的藥物,來達到「上病治上」的原則。如果舌苔呈現白色,但是舌底是絳紅色,表示濕邪阻礙熱邪潛伏,應該先宣洩濕邪、透發熱邪,預防濕邪乾燥。不要過度擔憂,只要讓病邪從內透發到外,就會轉為濕潤了。
如果剛生病時舌頭乾燥,但是神志還清醒,應該趕緊扶正,稍微加入透發邪氣的藥物。如果神志已經昏迷,表示病邪內陷,無法救治。另外,不論舌頭是什麼顏色,只要舌頭上長出芒刺,都是上焦熱邪極盛的表現。應該使用冷薄荷水沾青布擦拭,如果擦拭後芒刺立刻消失表示病情較輕,如果擦拭後芒刺很快又長出來表示病情危險。如果舌苔不乾燥,但是感覺非常悶脹,屬於脾濕盛,或是有傷痕血跡,必須詢問是否曾經搔抓,不可以因為有血就認為是枯燥症,仍然應該從濕邪來治療。
如果患者神情清爽,但是舌頭脹大無法縮回口內,表示脾濕胃熱,鬱積到極點化為風邪,毒氣蔓延到口中,可以使用大黃磨粉加入正在使用的藥劑中,舌頭的腫脹就會自行消退。
如果舌頭上的白苔黏膩,而且吐出濁濃的涎沫,表示口中一定有甜味,這是脾癉病,因為濕熱之氣與水穀之氣相搏,是土氣有餘的表現,過於滿溢就會上泛,應該使用省頭草等芳香辛散的藥物來驅除濕邪。如果舌頭上的苔就像鹹味一樣,表示胃中宿滯,夾雜著濁穢鬱積在體內,應該趕緊疏通宣洩,否則會閉塞在中焦,無法從體表排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