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景燾創

《塘醫話》~ 補編·卷上 (1)

回本書目錄

補編·卷上 (1)

1. 補編·卷上

六經既敘,仍得而匯言之。先言表裡之義,三陽固為表,而太陽非表之表乎?少陽非表中之半表裡乎?三陰固為里,而太陰非里之表乎?少陰非里之半表裡乎?厥陰非里中之里乎?再言經與臟腑之表裡。太陽經與膀胱也,陽明經與胃府也,少陽經與膽府也,非表中之表裡乎?太陰經與脾臟也,少陰經與腎臟也,厥陰經與肝臟也,非里中之表裡乎?表裡之義得,而汗下之法可明矣。在表俱可汗,是陰症可汗也。

在里俱可下,是陽經可下也。請再言其升降之義,人之身胸膈居上,心居中之上,腹居中之下,少腹更在下。邪在上,則越之可也。邪在上之中,則瀉之可也。邪在中之下,則下之可也。邪在下,泄之可也。越者升而散之也,瀉者徐而滋之也,下者攻而除之也,泄者就勢而推致之也。

故除發汗解肌治表之外,又有瀉心諸方,以瀉中上之邪;有承氣諸方,以下中下之邪;有抵當等湯,以泄少腹在下之邪;外有和解一方,以治半表裡之邪。皆審邪之所在,順邪之性而治之也,俱不外升降之義也。請再言寒熱虛實之辨,正實則邪必虛,正虛則邪必實,其常也。

正虛而邪亦虛,正實而邪亦實,其變也。治其邪實,而必不妨於正,治其正虛,而必無助乎邪,方為善治也。熱則脈證俱熱,寒則脈證俱寒,其真也。熱而脈證似寒,寒而脈證似熱,其假也。治其熱而必兼顧其陽,治其寒而必兼顧其陰,方為妙法也。其間有寒熱錯雜之邪為患者,則又有寒熱錯雜之治,而救陰救陽之理,愈可明矣。

陰盛而陽衰,必馴至有陰而無陽,此扶陽抑陰,應圖之於早也。陽盛而陰衰,必漸成亢陽而亡陰,此濟陰和陽,應識之於預也。陽無而陰不獨存,陰亡而陽不狐立,相維則生,相離則死,此又陰陽不可偏勝之大綱也。明乎此,則《傷寒論》六經之理已盡,而凡病俱可引伸觸類,其理無盡矣,此餘之所以再為伸言也乎。

古昔聖賢,治一病必有一主方,千變萬化,不脫根本。

在氣分者,但行其氣,不必病輕藥重,攻動其血。在血分者,則必兼平氣治,所謂氣行則血隨之是也。

大凡體質素虛,驅邪及半,必兼護養元氣,(參草之類是也。)仍佐清邪。

暑病首用辛涼,繼用甘寒,再用酸泄酸斂,不必用下,可稱要言不煩矣。而時下不外發散消導,加入香薷一味,或六一散一服。考本草香薷辛溫發汗,能泄宿水。夏熱氣閉無汗,渴飲停水,香薷必佐杏仁,以杏仁苦降泄氣。長夏濕令,暑必兼濕,暑傷氣分,濕亦傷氣,汗則耗氣傷陽,胃津大受劫爍,變病由此甚多,發泄司令,里真自虛,所以夏月用香薷者宜慎。

春令發痧,從風溫濕,夏季從暑風,暑必兼熱,秋令從熱爍燥氣,冬月從風寒(此是秘訣。)

白話文:

關於表裡、升降、寒熱虛實的辨別

六經的分類已經說明,但還是可以把它們歸納總結一下。先說表裡的意義,三陽經屬於表,但太陽經是表中最表面的;少陽經是表裡之間,屬於半表半裡的;三陰經屬於裡,但太陰經是裡中偏表面的;少陰經是裡中半表半裡的;厥陰經則是裡最深層的。

再說經絡與臟腑的表裡關係。太陽經與膀胱相連,陽明經與胃相連,少陽經與膽相連,這都是屬於表中最表裡的關係。太陰經與脾相連,少陰經與腎相連,厥陰經與肝相連,這都是屬於裡中比較表裡的關係。

了解表裡的意義,發汗和攻下的方法就能明白了。病在表就用發汗,所以陰證也可以用發汗;病在裡就用攻下,所以陽經的病可以用攻下。

再說升降的意義,人體胸膈以上是上,心臟在上部中間,腹部在中間偏下,小腹則更在下。邪氣在上就用升散的方法;邪氣在上中部位,就用瀉的方法;邪氣在中下部位,就用攻下的方法;邪氣在下,就用導泄的方法。所謂升,就是升提散發;所謂瀉,就是緩慢滋養;所謂下,就是攻逐去除;所謂泄,就是順勢疏導。

所以除了發汗解表的方法,還有瀉心湯等方劑來瀉上中部位的邪氣;有承氣湯等方劑來攻下中下部位的邪氣;有抵當湯等方劑來泄小腹下部的邪氣;另外還有和解少陽的方法,來治療半表半裡的邪氣。這些都是根據邪氣所在的位置,順應邪氣的性質來治療,不出升降的道理。

再說寒熱虛實的辨別,正氣強盛,邪氣必定虛弱;正氣虛弱,邪氣必定強盛,這是一般的規律。正氣虛弱而邪氣也虛弱,正氣強盛而邪氣也強盛,這是特殊的變化。治療邪氣強盛時,一定要不損傷正氣;治療正氣虛弱時,一定要不助長邪氣,這才是好的治療方法。熱證的脈象和症狀都是熱的,寒證的脈象和症狀都是寒的,這是真實的表現。熱證卻出現類似寒的脈象和症狀,寒證卻出現類似熱的脈象和症狀,這是假象。治療熱證時一定要兼顧陽氣,治療寒證時一定要兼顧陰液,這才是巧妙的方法。如果遇到寒熱錯雜的邪氣,就要用寒熱錯雜的方法治療,這樣救陰救陽的道理就更清楚了。

陰氣過盛而陽氣衰弱,發展下去一定會變成有陰無陽,這時應該盡早扶助陽氣,抑制陰氣。陽氣過盛而陰液衰退,發展下去一定會變成亢陽而陰液耗竭,這時應該滋養陰液,調和陽氣。沒有陽氣,陰液不能獨自存在,沒有陰液,陽氣也不能獨立存在。陰陽相互維繫才能生存,陰陽分離就會死亡,這又是陰陽不可偏盛的大綱。明白了這些道理,《傷寒論》六經的原理就完全理解了,所有疾病都可以由此引申發揮,道理是無窮無盡的,這就是我再要詳細說明的。

關於用藥的原則

古代的聖賢,治療一種疾病必然有一個主要方劑,千變萬化都不會脫離根本原則。

病在氣分,就只需要調和氣機,不必用藥過重,以至於擾動血液。病在血分,就必須同時兼顧調和氣機,所謂氣行則血行就是這個道理。

體質原本虛弱的人,在祛除邪氣到一半的時候,就必須同時保護和滋養元氣,(例如人參、甘草等藥材),並且佐以清解邪氣的藥物。

治療暑病,開始要用辛涼的藥物,接著用甘寒的藥物,然後用酸收酸斂的藥物,不一定要用攻下的藥物,這可以說是簡明扼要的原則。但現在的人大多只用發散和消導的方法,加入香薷這一味藥,或是服用六一散。考究本草,香薷是辛溫的,能發汗,也能排泄體內的積水。夏天暑熱閉塞,沒有汗,口渴卻積水,香薷必須配合杏仁一起使用,因為杏仁是苦的,可以降泄氣機。長夏濕氣盛,暑氣通常夾雜濕氣,暑氣會傷氣,濕氣也會傷氣,出汗會耗損氣血陽氣,使胃的津液大量損耗,由此會引發許多病變,發泄太過,身體內裡反而虛弱,所以夏天用香薷要特別謹慎。

春天容易得痧症,病因是風溫和濕邪,夏天得痧症,病因是暑邪和風邪,暑邪通常夾雜熱邪,秋天得痧症,病因是熱邪和燥氣,冬天得痧症,病因是風寒(這是秘訣)。

痧症的根本原因是六氣客邪,風寒暑濕等,通常會從火熱化生而來。痧症發於體表,世人皆說是邪氣透出,殊不知邪氣出入,有升必有降,勝必有復,常常會有痧疹發於體表,但身熱不退,導致咽喉腫痛、牙齦腐爛、喘氣急促、腹部脹滿、腹瀉、無法進食、煩躁昏迷,最終導致死亡的,這些都是因為裡症沒有清除乾淨導致的。必須分辨三焦之中哪個部位受邪氣侵襲較多,或是否同時患有其他疾病,必須仔細辨別。

上焦用藥宜選辛涼的藥物,中焦用藥宜選苦辛寒的藥物,下焦用藥宜選酸寒的藥物。上焦藥物氣味應該清淡,肺主氣,皮毛是肺的合稱,所以治療體表邪氣,應該用辛味的藥物勝之,治療體內深處的病邪,應該用苦味的藥物勝之。如果沒有口渴,病程較長,邪氣鬱結不清,可以用淡滲的方法來疏泄氣分。中焦病邪是由於痧火在中焦,屬於陽明燥化,多氣多血,用藥氣味應該以苦寒為宜。如果病程較長,胃的津液被消耗,苦味藥容易助長燥熱損耗津液,所以應該用甘寒的藥物。下焦用藥應該以咸苦為主,如果熱毒下注導致痢疾,不必用咸味藥來軟堅,只要取苦味,來堅陰燥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