莫文泉

《研經言》~ 卷一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5)

1. 五志論

人應乎天,天有元陽。元陽者升於春,春時陽半在下,陰半在上,陽氣欲升而不能遽越,當旺而不能自如,則有雷霆以彰之。人應之,為事未遂,其志拂拂然,怒之象也。春應肝,故肝為怒。怒生於恨,成於憤。恨而不已,為怨,為慍,為恚;憤而不已,為奮,為發,為自強。

元陽者泄於夏,夏時盛陽在上,微陰在下,陽氣盛滿於己而若自得,輕易乎陰而不措意,則有炎暑以彰之。人應之,為事已遂,其志怡怡然,喜之象也。夏應心,故心為喜。喜生於盛,成於玩。盛而不已,為舒緩,為惰,為安;玩而不已,為狎侮,為愎,為自足。

元陽者平於中央,此時陰陽和勻,既籌及於陽之勝,又預計夫陽之敗,則反覆以存其變焉。人應之,為思患而預防。又土為萬物所歸,和者偏者皆歸之。春氣溫而極於季春,夏氣熱而極於季夏,秋氣涼而極於季秋,冬氣寒而極於季冬,靜觀以持其常焉。人應之,為閱歷多而是非熟,二者思之象也。

中央應脾,故脾為思。思生於先,成於後。先事而思,為慎,為戒,為畏,為自虛;後事而思,為樂,為慕,為智,為自矜。二者皆思之所為,如是則勞矣,故脾主勞。

元陽者收於秋,秋時陽半在上,陰半在下,陽氣就衰而日受陰之剝,已退而日視陰之長,則有悽切之氣以彰之。人應之,為事將敗,其志殷殷然,憂之象也。秋應肺,故肺為憂。憂生於慮,成於悔。慮而不已,為拘,為愁,為不安;悔而不已,為悲哀,為哭,為自咎。

元陽者藏於冬,冬時微陽在下,盛陰在上,陽氣避陰之方張而不出,防陰之滅己而自懼,於是乎水冰地坼,寒風冽凜,而陽氣惟不樹聲色以避之。人應之,為事已敗,其志惕惕然,恐之象也。冬應腎,故腎為恐。恐生於暇,成於怯。暇而不已,為退,為優遊,為呻吟;怯而不已,為愧,為伏,為自餒。

白話文:

人與天相應,天有元陽之氣。元陽之氣在春天時向上升發,此時陽氣一半在下,陰氣一半在上,陽氣想要上升卻無法立刻突破,當旺盛時也無法自由自在,所以會有雷霆來彰顯其變化。人對應這種情況,就會因為事情不順利而感到心煩意亂,這是憤怒的表現。春天對應肝臟,所以肝臟與憤怒相關。憤怒源於怨恨,累積而成憤慨。怨恨不停止,就會變成埋怨、不滿、憤恨;憤慨不停止,就會變成奮發、爆發、自強。

元陽之氣在夏天時向外宣洩,此時陽氣旺盛在上,微弱陰氣在下,陽氣充滿自身好像很得意,輕視陰氣而不放在心上,所以會有炎熱暑氣來彰顯其變化。人對應這種情況,就會因為事情順利而感到心情愉快,這是喜悅的表現。夏天對應心臟,所以心臟與喜悅相關。喜悅源於興盛,累積而成玩樂。興盛不停止,就會變成鬆懈、懶惰、安逸;玩樂不停止,就會變成輕浮、固執、自滿。

元陽之氣在中央達到平衡,此時陰陽調和均勻,既考慮到陽氣的旺盛,又預計到陽氣的衰敗,所以會反覆變化來維持平衡。人對應這種情況,就會思考可能發生的禍患而預先防備。而且,土是萬物歸屬之地,平和的與偏激的都歸於此。春天的氣候溫和,到暮春時達到極點,夏天的氣候炎熱,到暮夏時達到極點,秋天的氣候涼爽,到暮秋時達到極點,冬天的氣候寒冷,到暮冬時達到極點,靜觀這些變化來保持其常態。人對應這種情況,就會因為閱歷豐富而對是非善惡很清楚,這兩者都是思考的表現。

中央對應脾臟,所以脾臟與思考相關。思考源於事前,累積而成事後。事前思考,會變成謹慎、戒備、畏懼、虛心;事後思考,會變成快樂、嚮往、智慧、自負。這兩者都是思考的結果,像這樣就會勞累,所以脾臟主導勞累。

元陽之氣在秋天時收斂,此時陽氣一半在上,陰氣一半在下,陽氣逐漸衰弱而每日受到陰氣的剝奪,已經退卻而每日看到陰氣的增長,所以會有淒涼悲切的氣氛來彰顯其變化。人對應這種情況,就會因為事情將要失敗而感到憂心忡忡,這是憂愁的表現。秋天對應肺臟,所以肺臟與憂愁相關。憂愁源於顧慮,累積而成懊悔。顧慮不停止,就會變成拘謹、愁悶、不安;懊悔不停止,就會變成悲哀、哭泣、自責。

元陽之氣在冬天時潛藏,此時微弱的陽氣在下,旺盛的陰氣在上,陽氣躲避陰氣的擴張而不顯露出來,防備陰氣消滅自己而感到恐懼,於是水面結冰、土地裂開、寒風凜冽,而陽氣只是不張揚聲色來躲避。人對應這種情況,就會因為事情已經失敗而感到忐忑不安,這是恐懼的表現。冬天對應腎臟,所以腎臟與恐懼相關。恐懼源於閒暇,累積而成怯懦。閒暇不停止,就會變成退縮、悠閒、呻吟;怯懦不停止,就會變成羞愧、屈服、沮喪。

2. 陰陽交併論

陰陽交併,二者乃熱病表裡俱實者之診法也。其表裡俱實,而復相連互曰交,續自分清曰並。陰交者,裡實較盛,故已得汗,而脈尚躁盛;並陽則初似陰交,而復得汗,脈漸靜,以里散表解也。陽交者,表實較盛,故脈常躁盛而不得汗;並陰則初似陽交,而一得汗散熱即泄,以表解里微也。故交者皆死,並者皆生。

《脈經》曰:熱病已得汗而脈尚躁盛,此陰脈之極也,死;其得汗而脈靜者,生也。(「得」上當有「復」字。《脈經》熱病煩已而汗,脈當靜。太陽病脈反躁盛者,是陰陽交,死;復得汗,脈靜者,生。又曰:熱病已得汗,脈尚躁盛,大熱,汗之雖不汗出,若衄,是謂並陽,故活。

皆言復汗也。)此合陰交與並陽言之。又曰:熱病脈常(各本「常」作「尚」涉上而誤)躁盛,而不得汗者,此陽脈之極也,死;脈躁盛,得汗出者,生也。此合陽交與並陰言之。陰極陽極,即裡實盛表實盛之謂。大抵表裡俱實之症,不交則並,不並則交,死生之關,捷於反掌。

《史記·倉公傳》脈法曰:熱病陰陽交者死。切之不交,並陰。並陰者,脈順清而愈。其熱雖未盡,猶活也。繹倉公「不交」「並陰」四字,則知其轉易間難逆料矣。診交之法,又有進退,諸證在《脈經》中。此皆診決死生之要,切宜究之。(復得汗以症言,非以治言,故有下之而始得汗者。

《素問》所言,實止是陰交,於陽交無涉。統稱陰陽交者,猶男子陰易、女之陽易,統稱陰陽易也。

白話文:

陰陽交併,指的是熱病中表裡都呈現實證的診斷方法。表裡都呈現實證,且互相連繫牽動的狀況稱為「交」,而之後能夠區分清楚的則稱為「併」。陰交,指的是裡實的情況比較嚴重,所以即使已經出了汗,脈象仍然呈現躁動強盛的狀態;而併陽,則是指初期症狀看似陰交,但再次出汗後,脈象逐漸平靜下來,這是因為裡部的實證消散、表證也解除了。陽交,指的是表實的情況比較嚴重,所以脈象常常呈現躁動強盛卻無法出汗;而併陰,則是初期症狀看似陽交,但一旦出汗散熱後,熱邪就快速消退,這是因為表證解除、裡證稍微減輕了。因此,「交」的狀況大多會導致死亡,「併」的狀況則大多能夠痊癒。

《脈經》中說:熱病已經出汗,但脈象仍然躁動強盛,這是陰脈到了極點的表現,是會死亡的;如果出汗後脈象平靜下來,則是能痊癒的。(「得」字上應該有「復」字。《脈經》中提到,熱病煩躁的症狀已經消退且有出汗,脈象應該趨於平靜。太陽病如果脈象反而躁動強盛,就是陰陽交的狀況,會死亡;如果再次出汗,脈象就平靜下來,則是能痊癒。又說:熱病已經出汗,脈象仍然躁動強盛,呈現大熱的狀況,如果就算無法流汗,但有流鼻血的現象,這就稱為併陽,所以還能活下去。

這裡所說的都是再次出汗的狀況。)這些都說明了陰交與併陽的狀況。另外,《脈經》又說:熱病脈象常常(各版本「常」字都誤作「尚」,是受到上面的影響)躁動強盛,且無法出汗,這是陽脈到了極點的表現,是會死亡的;如果脈象躁動強盛,但能夠出汗,則是能痊癒的。這說明了陽交與併陰的狀況。所謂的陰極和陽極,指的就是裡實盛和表實盛的狀況。大抵來說,表裡都有實證的症狀,不是「交」就是「併」,如果不是「併」就是「交」,生死關頭就在頃刻之間,變化非常快速。

《史記·倉公傳》中記載的脈法說:熱病呈現陰陽交的狀況會死。如果切脈診斷沒有出現「交」的狀況,而是「併陰」的狀況,那「併陰」指的是脈象平和順暢,病情就會好轉。即使熱邪還沒有完全消退,仍然有活下去的機會。從倉公所說的「不交」、「併陰」這四個字來看,就可以知道「交」與「併」之間的轉變,是難以預料的。診斷「交」的方法,還有進退變化,各種證狀都在《脈經》中有說明。這些都是診斷決定生死的關鍵,一定要仔細研究。(再次出汗,指的是症狀上的表現,而不是治療上的手段,所以有些狀況會需要用藥物治療後才能出汗。)

《素問》所說的,實際上只是指陰交的狀況,與陽交無關。之所以統稱陰陽交,就像男性的陰易、女性的陽易,都統稱為陰陽易一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