莫文泉

《研經言》~ 卷一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4)

1. 瘧論

葉案治瘧,不用柴胡,徐評非之。解之者曰:治傷寒少陽正瘧用柴胡,治秋間寒熱類瘧不用柴胡。泉應之曰:否,不然。《素·瘧論》以夏傷於暑為端,而余瘧附焉,是秋間寒熱之為正瘧,經有明文。《病源》、《千金》皆本經說。《外臺》既列《病源》之論,而所集方不下千首,鮮用柴胡者。

可見謂秋間之寒熱,不用柴胡則是,而指為類瘧則非。仲景於少陽篇明言往來寒熱,形如瘧狀。「如瘧」二字,正類瘧之謂。少陽症之為類瘧,出於仲景親口,今反指為正瘧何耶?但諸醫猶止誤於論症,徐氏則並論治亦誤。

何以言之?傷寒邪從表入,其里無根,以柴胡提之則出;夏秋之病,新涼在外,而蘊暑在中,其里有根,若以柴胡提之,則外邪雖解,而內熱即升,橫流沖決,不可複製,往往有耳聾、目赤、譫語神昏、汗漏體枯,延成不治者,不得不以徐說為淫辭之助也。噫!亦究古訓而已矣。

白話文:

葉醫生的瘧疾病例,治療時不用柴胡,徐姓醫家批評他不對。有人解釋說:治療傷寒引起的少陽瘧疾才用柴胡,治療秋天發作的寒熱性瘧疾則不用柴胡。泉姓醫家反駁說:不是這樣的。《黃帝內經·瘧論》以夏天感受暑邪為起因,而其他瘧疾依附於此,這說明秋天的寒熱性瘧疾才是正統的瘧疾,經典文獻有明確記載。《病源論》、《千金方》都根據《內經》的說法。《外臺秘要》雖然列出《病源論》的說法,但它所收集的上千個處方中,很少使用柴胡。

可見,說秋天的寒熱性瘧疾不用柴胡是對的,但把它說成是類瘧就錯了。張仲景在《傷寒論》少陽篇中明明說過往來寒熱,症狀像瘧疾一樣。「像瘧」這兩個字,正是類瘧的意思。少陽病是類瘧,這是張仲景親口說的,現在反而把它說成是正瘧,這是為什麼呢?但許多醫生只是在診斷上搞錯,徐姓醫家連治療方法都搞錯了。

為什麼這麼說呢?傷寒的病邪從體表進入,它在體內沒有根,用柴胡發散就可以把它趕出去。而夏秋的疾病,是新涼的氣候在體表,而體內還蘊藏著暑熱,病邪在體內有根,如果用柴胡發散,體表的外邪雖然解除了,體內的熱邪就會上升,橫衝直撞,無法控制,常常會出現耳聾、眼睛紅腫、說胡話、神志不清、汗液外洩導致身體枯竭,最終變成不治之症,不得不說徐姓醫家的說法是助長歪風邪氣的幫兇啊!唉!這也只是研究古籍的訓示而已。

2. 屍疰疳蒸四大症論

五屍、五疰、五疳、五蒸,雜病中之四大症也。仲景《傷寒》始言蒸蒸,《金匱》狐惑實開疳症,而走馬湯治飛屍,獺肝散治冷疰,已略具大綱矣。至《巢源》、《肘後》、《千金》、《外臺》諸書,始暢厥論,以為內科專家最重之任也。近世書中鮮有之,非近世無此四症也。

醫者遇屍疰,詭以肝氣目之;遇疳蒸,詭以勞病目之。相沿既久,遂不措意,因不列名耳!然「屍疰」二字,涉於不祥,「疳蒸」二字,僅見兒科。今若稱此以告諸病家,及加諸年壯,不幾駭人聽聞乎!古名誠難復也,但須於肝氣一門,知有屍、疰二症混其中;於勞病一門,知有疳、蒸二症混其中。隱其名而存其實,則臨症瞭然矣。

至古人治此四症之效方,亦欲為大醫者,所不可不備也。

白話文:

所謂的五屍、五疰、五疳、五蒸,是各種雜病中最重要的四大類疾病。張仲景在《傷寒論》中最早提到「蒸蒸」的症狀,而《金匱要略》則明確指出狐惑病其實是疳症,並提出用走馬湯治療飛屍,獺肝散治療冷疰,已經大致奠定了這些疾病的治療基礎。《巢氏病源》、《肘後備急方》、《千金要方》、《外臺秘要》等醫書,開始詳細論述這些疾病,認為是內科醫生最重要的責任。但近代的醫書中卻很少提到這些,並不是說現在沒有這四種病,而是因為:

醫生遇到屍疰,常常會把它當成肝氣不順來處理;遇到疳蒸,則會把它當成勞病來處理。由於長久以來都這樣,大家就不再特別注意,所以才沒有特別列出這些病名。然而,「屍疰」兩個字聽起來不吉利,「疳蒸」兩個字只在兒科比較常見,如果直接這樣告訴病人,或是用在成年人身上,豈不是會讓人覺得很驚恐!所以古老的名稱實在很難恢復,但我們必須知道,在肝氣不順的疾病中,其實混雜著屍、疰這兩種病;而在勞病中,也混雜著疳、蒸這兩種病。隱藏這些病名,但保留其真實的病理,那麼在看病時就會更加清楚明白了。

古人治療這四種疾病的有效方劑,也是想成為好醫生的醫師們,所不能不學習準備的知識。

3. 虛勞論

今之所謂虛勞,古之所謂蒸也;古之所謂虛勞,今之所謂脫力也。《金匱》必列虛勞者,以見傷寒自有因脫力得者也,俗稱脫力傷寒本此,知此而《金匱》虛勞諸方能用之矣。(俗稱脫力,不專指疲勞言,凡五勞皆在其中。)脫力有成痼疾者,有在一時者,有著一處者,苟因勞傷氣血不復,皆得稱為虛勞。

人但泥於弱症損症之不起者為虛勞,而不知彼特其一端也。若一時一處之虛勞,則或待治而後愈,或不治而自愈,無甚足異。第既有虛勞之因,風寒隨而入之,《金匱》本為風寒盡其變,故渾言之曰虛勞,不復分別其為何勞。推而准之,傷寒勞復,乃虛勞之在一時者,亦不分別其若者為操作之勞,若者為房室之勞也。

依義本當列此篇末,編《傷寒論》者,欲其便覽,移置如此耳!他如《脈經》云:病人一臂不隨,時復轉移在一臂者,此為微勞,營衛氣不周故也,久久自愈。乃虛勞之著一處者,亦不分別有為何勞,亦以有本病可列故也。此經又有勞瘧,《千金》、《外臺》有勞嗽、勞聾,凡在一時及著一處者皆仿此。

讀古人書,須辨其名,以究其指,醫亦如之。誠能知此,何至以建中湯等方,誤投之蒸病也哉?

白話文:

現在所說的虛勞,古代叫做蒸病;古代所說的虛勞,現在叫做脫力。《金匱要略》之所以列出虛勞這個病症,是因為要說明傷寒也有因為脫力而引起的,民間俗稱的脫力傷寒就是這個意思。了解這個道理,才能正確使用《金匱要略》中治療虛勞的各種方劑。(這裡說的脫力,不只是指疲勞,各種勞損都在其中。)脫力有的會變成慢性疾病,有的只是一時的,有的則會集中在身體的某個部位。只要是因為勞累傷損,導致氣血不能恢復,都可以稱為虛勞。

人們只是認為身體虛弱、損傷引起的疾病才是虛勞,卻不知道這只是虛勞的一種情況。如果是一時的、只發生在某個部位的虛勞,可能治療後會痊癒,也可能不治療自己就好了,這沒什麼特別的。但是,既然有了虛勞的病因,風寒就會跟著侵入。《金匱要略》原本就是要講述風寒引起的各種變化,所以才將所有勞損都統稱為虛勞,不再細分是哪種勞損。由此推論,傷寒後的勞復,就是虛勞發生在一時的情況,也不再去區分是工作勞累造成的,還是房事過度造成的。

從道理上講,本來應該把虛勞這篇放在最後面,但是編寫《傷寒論》的人,為了方便閱讀,才把它放在這裡。另外,《脈經》說:「病人一隻手臂不能活動,有時又換到另一隻手臂,這是因為輕微的勞累,導致營衛之氣運行不暢,時間久了就會自己痊癒。」這就是虛勞集中在某個部位的情況,也不用去區分是哪種勞累造成的,也是因為有相關的病症可以列出來。這部醫書中還有提到勞瘧,《千金方》、《外台秘要》則有提到勞嗽、勞聾,凡是發生在一時或集中在某個部位的,都可以仿照這種思路來理解。

讀古人的書,必須辨別清楚這些名詞,才能了解它們真正的含義,學醫也是如此。如果能明白這些道理,怎麼會把建中湯這類的方子,誤用在治療蒸病上呢?

4. 傳屍勞論

《外臺》始有傳屍勞之名,歷宋至今,皆著於錄。嘗欲問其為何病,則諸老醫無能言之者。及泉習之有年,乃知傳屍勞者,合屍、疰、疳、蒸四大症以名之也。初以體虛受邪,入感屍蟲,於是沉沉默默,無處不惡,而不能的言所苦,此時名之為屍可也;甚而發熱、喘促、顴赤,名之為蒸可也;及其項間生塊、唇口喉舌皆瘡,名之為疳可也;至差而復劇,死而傳人,則為注矣。備此四症,故方法不一,各據見在為言也。

古人殗殜、無辜、伏連、屍注等稱,亦各據一端為言也。余幼時,胞姑有病此死者,及長,而嫡妹又病此死,然皆不傳染,殆相似而未的者歟!要之,已備屍、疳、蒸三大症矣。遇是症者,倘能分別論治,其於古方清熱、調胃、殺蟲諸法,庶不貽誤,特未必其果愈耳!

白話文:

《外臺秘要》這本書最早出現「傳屍勞」這個名稱,從宋朝到現在,都被記載在醫書中。我曾經想了解這到底是什麼病,但許多老醫生都說不出個所以然。等到我深入研究多年後,才明白所謂的「傳屍勞」,其實是把屍、疰、疳、蒸這四大類疾病合併起來說的。

最初,是因為身體虛弱,受到邪氣入侵,感染了屍蟲,於是就變得默默不語,全身都不舒服,但又說不出哪裡痛,這時稱作「屍」是可以的;接著病情加重,出現發燒、喘氣、臉頰發紅等症狀,稱作「蒸」也是可以的;等到頸部出現腫塊、嘴唇、口腔、舌頭都長瘡時,稱作「疳」也是可以的;如果病情稍微好轉又再次惡化,甚至死後還會傳染給別人,這就是「疰」了。由於具備這四種症狀,所以治療方法不盡相同,要根據當時的病情來對症下藥。

古代所說的殗殜、無辜、伏連、屍注等名稱,也都是根據疾病的某一個方面來描述的。我小時候,姑姑曾因為這個病去世,長大後,我的親妹妹也因為這個病去世,但她們都沒有傳染給別人,大概是病情相似但又不完全一樣吧!總之,她們的病都具備了屍、疳、蒸這三大症狀。遇到這種病症,如果能夠仔細分辨病情的不同階段,再根據古代醫書中清熱、調理脾胃、殺蟲等方法來治療,或許就不會耽誤病情,但也不一定能完全治好!

5. 肺萎論

肺萎,肺之大葉不舉也。其外症以咳而唾白沫者為真。《病源》或兼欲咳不能咳及嘔逆、小便言之,成無己注《傷寒論》,則以咽喉不利、唾膿血為肺萎,皆非的候。惟《外臺》引許仁則云肺萎之狀,「唾白如雪,細沫稠黏。」此八字深得仲景言外之意,最為的當。若巢、成所說,乃其兼症,或有或無,未可必也。

肺萎病當屬六極,氣極之一也,多在久嗽之後,骨蒸之餘,其甚者白沫中帶血,且或帶膿焉。故《金匱》云咳唾膿血,脈數虛者為肺萎,數實者為肺癰。仲景以脈之異,辨其症之同,亦可知膿血不獨肺癰有之。詳余所撰《證原》中。

白話文:

肺萎,指的是肺臟的大葉無法擴張。它外在的症狀,以咳嗽且吐出白色泡沫為真。病源學上,有時會伴隨想咳卻咳不出,以及噁心嘔吐、小便異常等狀況。成無己註解《傷寒論》時,認為咽喉不適、吐膿血是肺萎,這都不是肺萎真正的症狀。只有《外臺秘要》引述許仁則說的肺萎症狀,「吐出的痰白如雪,細沫稠密黏稠」,這八個字才真正領悟到張仲景言外之意,最為恰當。至於巢元方、成無己所說的,都是肺萎的兼症,可能會有也可能沒有,並非必然出現。

肺萎病屬於六極中的一種,是氣極的表現。多半發生在長期咳嗽之後、骨蒸熱之後。嚴重的話,白色泡沫中會帶血,甚至會帶有膿。所以《金匱要略》說,咳嗽吐膿血,脈搏跳動快且無力是肺萎,脈搏跳動快且有力則是肺癰。張仲景用脈象的差異,來區分症狀相似的兩種病,由此可知,膿血不單是肺癰才會出現。詳細內容可參考我所寫的《證原》一書。

6. 正水風水診法論

目裹腫、頸脈動、時咳諸症,正水與風水同。但有此諸症,而按其腫上隨手起者正水,不起者風水,以此為別。且必股冷腹大,乃為正水已成,則正水重於風水也。《靈·水脹》水始起也,目裹上微腫,如新臥起之狀,其頸脈動,時咳,陰股間寒,足脛腫,腹乃大,其水已成矣。以手按其腫(俗本「腫」作「腹」,今從《病源》引)隨手而起,如裹水之狀。

《金匱·水氣》視人之目裹上微腫,如新臥起狀,其頸脈動,時咳,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風水。文義甚明。《病源》於水腫,全據《靈樞》,於風水,全據《金匱》,分別當已。惟風水久久變成水病,則亦按之隨起,故《肘後方》曰:水病之初,先兩目上腫起,如老蠶色,俠頸脈動,股里冷,脛中滿,按之沒指,腹內轉側有聲,此其候也;不即療,須臾身體稍腫,腹盡脹,按之隨手起,則病已成。非與經違也。

葛意以風水為正水之初起,而渾言之曰水者,亦以有股里冷一症耳!實與諸經相成也。

白話文:

眼睛周圍腫脹、頸部脈搏跳動、時常咳嗽等症狀,這些在過去被認為是「正水」和「風水」的共同表現。但如果出現這些症狀,按壓腫脹部位,若按下去後皮膚會隨即彈起,那就是「正水」;若按下去皮膚沒有彈起,那就是「風水」。這是區分兩者的依據。而且,如果出現大腿冰冷、腹部腫大,就表示「正水」已經形成,這時「正水」比「風水」更嚴重。《靈樞經》中提到,水腫剛開始時,眼睛周圍會稍微腫脹,像剛睡醒一樣;頸部脈搏跳動、時常咳嗽、陰部大腿間會感覺寒冷、小腿腳踝腫脹,接著腹部才會腫大,這時水腫就形成了。用手按壓腫脹的地方,按下去後皮膚會隨即彈起,像裡面包著水一樣。《金匱要略》中提到,觀察人的眼睛周圍是否稍微腫脹,像剛睡醒一樣;頸部脈搏跳動、時常咳嗽;按壓手腳腫脹處會凹陷且不會彈起,這是「風水」。這兩段文字意思非常明確。《病源》這本書中,關於水腫的描述完全依據《靈樞》,關於風水的描述完全依據《金匱》,兩者區分應該很清楚了。但是,「風水」如果久了沒有治療,也會變成水腫病,按壓腫脹處也會隨即彈起,因此《肘後方》說:「水病剛開始時,會先出現兩眼上方腫脹,顏色像老蠶一樣,頸部脈搏跳動,大腿內側冰冷,小腿腫脹,按下去會有凹陷,腹部內會有聲響,這是水腫的徵兆。如果不及時治療,很快身體就會開始腫脹,腹部會完全脹大,按下去皮膚會隨即彈起,這時病就已經形成了。」這與經典的記載並沒有矛盾。葛意認為「風水」是「正水」的初期表現,他將兩者都含糊地稱為水腫,只是因為兩者都有大腿內側冰冷的症狀而已!實際上,他的說法和許多經典的記載是互相呼應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