莫文泉

《研經言》~ 卷一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4)

1. 瘧論

葉案治瘧,不用柴胡,徐評非之。解之者曰:治傷寒少陽正瘧用柴胡,治秋間寒熱類瘧不用柴胡。泉應之曰:否,不然。《素·瘧論》以夏傷於暑為端,而余瘧附焉,是秋間寒熱之為正瘧,經有明文。《病源》、《千金》皆本經說。《外臺》既列《病源》之論,而所集方不下千首,鮮用柴胡者。

白話文:

葉天士治療瘧疾不用柴胡,徐大椿批評他。有人解釋說:治療少陽的傷寒正瘧要用柴胡,而治療秋季的寒熱瘧疾不用柴胡。泉應之說:不對。《素問·瘧論》指出,夏季因暑熱而得瘧疾為正瘧,而其他季節的瘧疾附屬於正瘧,可見秋季的寒熱瘧疾也是正瘧,經典上有明確記載。《病原》、《千金方》都根據經典的說法。而《外臺祕要》收錄的《病原》的論述,其中所收集的方子不下上千個,很少使用柴胡。

可見謂秋間之寒熱,不用柴胡則是,而指為類瘧則非。仲景於少陽篇明言往來寒熱,形如瘧狀。「如瘧」二字,正類瘧之謂。少陽症之為類瘧,出於仲景親口,今反指為正瘧何耶?但諸醫猶止誤於論症,徐氏則並論治亦誤。

白話文:

從這些記載可以看出,秋天發生的寒熱症,不用柴胡治療是對的,但把它當成瘧疾卻是不對的。仲景在《少陽病篇》中明確指出這種疾病往來寒熱,症狀類似瘧疾。「如瘧」這兩個字,正是把它比作瘧疾來說的。少陽症之所以類似瘧疾,是仲景親口所說的,現在反而說它是真正的瘧疾,這是為什麼呢?然而其他的醫生只是在診斷上弄錯了,而徐氏在治療上也錯了。

何以言之?傷寒邪從表入,其里無根,以柴胡提之則出;夏秋之病,新涼在外,而蘊暑在中,其里有根,若以柴胡提之,則外邪雖解,而內熱即升,橫流沖決,不可複製,往往有耳聾、目赤、譫語神昏、汗漏體枯,延成不治者,不得不以徐說為淫辭之助也。噫!亦究古訓而已矣。

白話文:

為什麼這麼說呢?傷寒的邪氣是從表而入的,在裡頭沒有根,用柴胡把它引出就能解表;夏季和秋季的疾病,新涼在外面,蘊熱在裡頭,裡頭有根,如果用柴胡引出,雖然外邪解除了,但內熱就會上升,橫流衝擊,無法修復。常常會出現耳聾、眼睛發紅、說胡話、神志昏迷、汗出脫水、延誤治療而難以治癒的情況,不得不把徐之才的說法當成淫邪之言的佐證。唉!也只不過是探究古代醫訓罷了。

2. 屍疰疳蒸四大症論

五屍、五疰、五疳、五蒸,雜病中之四大症也。仲景《傷寒》始言蒸蒸,《金匱》狐惑實開疳症,而走馬湯治飛屍,獺肝散治冷疰,已略具大綱矣。至《巢源》、《肘後》、《千金》、《外臺》諸書,始暢厥論,以為內科專家最重之任也。近世書中鮮有之,非近世無此四症也。

白話文:

五屍、五疰、五疳、五蒸這四種疾病,是各種雜病中極為重要的。東漢末年著名醫家張仲景在其《傷寒論》中首次記載了「蒸蒸」,而其《金匱要略》中關於「狐惑」的論述,實際上是對五疳病的闡述。此外,還有「走馬湯」用於治療五屍、「獺肝散」用於治療五疰的記載。這四種疾病的論述,在唐朝《巢源》、《肘後備急方》、《千金方》、《外臺祕要》等醫書中得到了進一步的闡發,被認為是內科醫生的重要治療範圍。然而,近年來的醫書中卻鮮有這方面的記載,並不是因為這四種疾病不復存在了。

醫者遇屍疰,詭以肝氣目之;遇疳蒸,詭以勞病目之。相沿既久,遂不措意,因不列名耳!然「屍疰」二字,涉於不祥,「疳蒸」二字,僅見兒科。今若稱此以告諸病家,及加諸年壯,不幾駭人聽聞乎!古名誠難復也,但須於肝氣一門,知有屍、疰二症混其中;於勞病一門,知有疳、蒸二症混其中。隱其名而存其實,則臨症瞭然矣。

至古人治此四症之效方,亦欲為大醫者,所不可不備也。

白話文:

醫生遇到屍氣入侵,詭稱這是肝氣病;遇到疳積發熱,詭稱這是勞損病。這種說法傳承已久,人們便不再注意,所以這些疾病也就沒有專門的名稱。然而,「屍疰」這兩個字比較不吉利,「疳蒸」這兩個字則只見於兒科。現在如果用這兩個詞語去告訴病患,尤其是成年人,豈不是會嚇壞他們!古時候的病名確實難以恢復使用,但是我們需要知道,在肝氣這一類疾病中,包含著屍和疰這兩種病症;而在勞損這一類疾病中,包含著疳和蒸這兩種病症。隱藏其名稱而保留其內容,這樣在看病時就能一目瞭然了。

3. 虛勞論

今之所謂虛勞,古之所謂蒸也;古之所謂虛勞,今之所謂脫力也。《金匱》必列虛勞者,以見傷寒自有因脫力得者也,俗稱脫力傷寒本此,知此而《金匱》虛勞諸方能用之矣。(俗稱脫力,不專指疲勞言,凡五勞皆在其中。)脫力有成痼疾者,有在一時者,有著一處者,苟因勞傷氣血不復,皆得稱為虛勞。

白話文:

現代所說的「虛勞」,在古代稱為「蒸」;古代所說的「虛勞」,在現代稱為「脫力」。《金匱要略》中必定會提到虛勞,這是因為傷寒會導致脫力,俗稱「脫力傷寒」,就是源於此。瞭解了這個概念,纔能夠應用《金匱要略》中治療虛勞的方法。(俗稱的「脫力」,並非僅指身體疲勞,凡是五勞(心勞、脾勞、肺勞、肝勞、腎勞)都在其中。)脫力可能成為慢性疾病,也可能一時性發作,並且可能集中在某一部位。只要是因為勞累導致氣血不足,無法恢復,都可以稱為虛勞。

人但泥於弱症損症之不起者為虛勞,而不知彼特其一端也。若一時一處之虛勞,則或待治而後愈,或不治而自愈,無甚足異。第既有虛勞之因,風寒隨而入之,《金匱》本為風寒盡其變,故渾言之曰虛勞,不復分別其為何勞。推而准之,傷寒勞復,乃虛勞之在一時者,亦不分別其若者為操作之勞,若者為房室之勞也。

白話文:

人們常常認為,那些因虛弱而無法康復的疾病就是虛勞,卻不知那只是虛勞的一種情況。如果虛勞只發生在某個時間或部位,那麼等待治療後可能會痊癒,或不治療也能自癒,這並不奇怪。但是,一旦有虛勞的病因,風寒就會隨之而入。《金匱要略》把風寒所引起的各種變化都歸類為虛勞,所以籠統地稱之為虛勞,不再區分它們是何種虛勞。以此類推,傷寒後虛弱疲勞的復發,也是虛勞發生在某個時候的情況,也不再去區分是勞累過度還是房事不節造成的虛勞。

依義本當列此篇末,編《傷寒論》者,欲其便覽,移置如此耳!他如《脈經》云:病人一臂不隨,時復轉移在一臂者,此為微勞,營衛氣不周故也,久久自愈。乃虛勞之著一處者,亦不分別有為何勞,亦以有本病可列故也。此經又有勞瘧,《千金》、《外臺》有勞嗽、勞聾,凡在一時及著一處者皆仿此。

白話文:

原本應該把這篇放在最後,但編寫《傷寒論》的人希望方便查閱,所以把它移到前面了。像是《脈經》中提到的:病人一隻手臂不能活動,有時又轉移到另一隻手臂,這種情況是輕微的勞損,因為營衛之氣運行不暢所造成的,時間久了就會自己好轉。而勞損隻影響到身體某一個部位,也不知道是哪種勞損,但因為與本病相關,所以也把它列出來。本經中還有勞瘧,《千金方》、《外臺祕要》中提到勞嗽、勞聾,凡是短時間內發作或隻影響到某一部位的,都仿照此例。

讀古人書,須辨其名,以究其指,醫亦如之。誠能知此,何至以建中湯等方,誤投之蒸病也哉?

白話文:

研讀古人的著作,必須先辨識其中的名稱,才能深入探討它們的意思。醫學也是如此。如果能夠理解這一點,又怎麼會用建中湯這樣的方劑,錯誤地用於治療體質虛弱的疾病呢?

4. 傳屍勞論

《外臺》始有傳屍勞之名,歷宋至今,皆著於錄。嘗欲問其為何病,則諸老醫無能言之者。及泉習之有年,乃知傳屍勞者,合屍、疰、疳、蒸四大症以名之也。初以體虛受邪,入感屍蟲,於是沉沉默默,無處不惡,而不能的言所苦,此時名之為屍可也;甚而發熱、喘促、顴赤,名之為蒸可也;及其項間生塊、唇口喉舌皆瘡,名之為疳可也;至差而復劇,死而傳人,則為注矣。備此四症,故方法不一,各據見在為言也。

白話文:

從《外臺祕要》開始纔有「傳屍勞」這病名,歷經宋朝至今,都記載在醫書中。我曾經想問這是什麼病,但許多老中醫都不會說。等到我行醫多年,才瞭解傳屍勞這個名稱是將「屍毒」、「疰氣」、「疳症」、「蒸熱」四種症狀綜合在一起的。

一開始是身體虛弱受到邪氣侵襲,感覺到屍蟲進入身體,因此精神恍惚,四處感到不適,卻無法具體說出自己的痛苦,這時可以稱之為「屍」。如果進一步發燒、呼吸困難、雙頰發紅,可以稱之為「蒸」。接著脖子長出腫塊,嘴脣、喉嚨和舌頭都長出傷口,可以稱之為「疳」。最後病情好轉又惡化,死後會傳染給他人,稱之為「注」。因為具備這四種症狀,所以治療方法不只一種,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判斷。

古人殗殜、無辜、伏連、屍注等稱,亦各據一端為言也。余幼時,胞姑有病此死者,及長,而嫡妹又病此死,然皆不傳染,殆相似而未的者歟!要之,已備屍、疳、蒸三大症矣。遇是症者,倘能分別論治,其於古方清熱、調胃、殺蟲諸法,庶不貽誤,特未必其果愈耳!

白話文:

古人對瘟疫的稱呼有很多,如「殗殜」、「無辜」、「伏連」、「屍注」等,都是從不同的角度來描述。

我小時候,我的姑姑就得了這種病去世,長大後,我親妹妹又得了這種病去世,但是都沒有傳染給其他人。它們看起來很像,但也不是完全一樣。總的來說,包含了「屍症」、「疳症」、「蒸症」這三大症狀。

遇到這種病症時,如果能夠區別不同的類型來治療,可以參考古方中的清熱、調胃、殺蟲等方法。這樣可以避免延誤治療,但也不一定就能治癒。

5. 肺萎論

肺萎,肺之大葉不舉也。其外症以咳而唾白沫者為真。《病源》或兼欲咳不能咳及嘔逆、小便言之,成無己注《傷寒論》,則以咽喉不利、唾膿血為肺萎,皆非的候。惟《外臺》引許仁則云肺萎之狀,「唾白如雪,細沫稠黏。」此八字深得仲景言外之意,最為的當。若巢、成所說,乃其兼症,或有或無,未可必也。

白話文:

肺萎,指的是肺部的大葉子失去功能。這種病症的典型表現是咳嗽並吐出白色泡沫。醫書《病源》中提到,患者可能還會伴隨想咳嗽卻咳不出來、嘔吐、小便困難等症狀。成無己在《傷寒論》的註解中,則認為咽喉不適、吐出膿血也屬於肺萎,但這些症狀並不完全準確。只有《外台秘要》中引用許仁的說法:「唾白如雪,細沫稠黏。」這八個字才能真正體現仲景原本的意思,最為貼切。巢氏和成氏所提到的其他症狀,只是伴隨出現的,有也可能沒有,不能一概而論。

肺萎病當屬六極,氣極之一也,多在久嗽之後,骨蒸之餘,其甚者白沫中帶血,且或帶膿焉。故《金匱》云咳唾膿血,脈數虛者為肺萎,數實者為肺癰。仲景以脈之異,辨其症之同,亦可知膿血不獨肺癰有之。詳余所撰《證原》中。

白話文:

肺萎病應列為六種極端疾病之一,它是氣極的一種。肺萎病多發生在長時間咳嗽之後,或在骨蒸勞熱的餘症中。嚴重的患者會咳出帶血的白沫,甚至咳出膿液。因此,《金匱要略》中說:咳嗽後咳出膿血,脈搏虛弱者為肺萎,脈搏有力者為肺癰。張仲景根據脈搏的不同來辨別相同的症狀,這也說明膿血不僅在肺癰中出現。詳見我撰寫的《醫學證源》一書。

6. 正水風水診法論

目裹腫、頸脈動、時咳諸症,正水與風水同。但有此諸症,而按其腫上隨手起者正水,不起者風水,以此為別。且必股冷腹大,乃為正水已成,則正水重於風水也。《靈·水脹》水始起也,目裹上微腫,如新臥起之狀,其頸脈動,時咳,陰股間寒,足脛腫,腹乃大,其水已成矣。以手按其腫(俗本「腫」作「腹」,今從《病源》引)隨手而起,如裹水之狀。

白話文:

眼睛腫脹、頸部脈搏跳動、偶爾咳嗽等症狀,可能是水腫或風水病。但如果出現這些症狀,用手按壓腫脹部位,有水腫狀隨手而起的是水腫,沒有水腫狀隨手而起的則是風水病,以此作為區分。而且必須符合小腹冰冷、腹部腫大的症狀,纔算水腫已形成,此時水腫比風水病嚴重。

《靈樞·水腫》記載,水腫初期,眼睛上部會出現輕微腫脹,像剛睡醒一樣,同時頸部脈搏跳動,偶爾咳嗽,陰部和小腿會感到寒冷,腹部開始腫脹,表明水腫已經形成。用手按壓腫脹部位(通俗版本中「腫」字作「腹」,現在從《病源》引文中更正),水腫狀會隨手而起,就像包著水一樣。

《金匱·水氣》視人之目裹上微腫,如新臥起狀,其頸脈動,時咳,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風水。文義甚明。《病源》於水腫,全據《靈樞》,於風水,全據《金匱》,分別當已。惟風水久久變成水病,則亦按之隨起,故《肘後方》曰:水病之初,先兩目上腫起,如老蠶色,俠頸脈動,股里冷,脛中滿,按之沒指,腹內轉側有聲,此其候也;不即療,須臾身體稍腫,腹盡脹,按之隨手起,則病已成。非與經違也。

葛意以風水為正水之初起,而渾言之曰水者,亦以有股里冷一症耳!實與諸經相成也。

白話文:

《金匱要略·水氣篇》中提到,觀察病人的眼睛裡的上部如果微微腫脹,像剛睡醒的樣子,頸部的脈搏跳動,時常咳嗽,按壓手腳上的凹陷處無法恢復原狀的,就是風水病。文中意思十分明確。

《病源論》中關於水腫的論述完全根據《靈樞》,關於風水的論述完全根據《金匱要略》,分別已經很清楚了。但只有風水病時間久了變成水腫病,那麼按壓時也會隨即恢復原狀,所以《肘後方》中說:「水腫病的初期,先出現兩隻眼睛上部腫起,像老蠶的顏色,頸部脈搏跳動,股溝內側發涼,小腿裡面腫脹,按壓時凹陷下去,腹部裡面有轉動的聲音,這些都是它的徵兆;如果不立即治療,很快全身就會稍有腫脹,腹部會完全脹滿,按壓時會隨手恢復原狀,那說明病情已經形成了。」這並不違背經書的說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