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研經言》~ 卷四 (13)
卷四 (13)
1. 校正《靈樞·經脈篇》經文
大腹水腫。
案此經皆論症狀,不及病因,何獨於此言水腫也?《素·脈解》云:所謂客孫絡,則頭痛、鼻鼽、腹腫者,陽明並於上,上者則其孫絡太陰也,故頭痛、鼻鼽、腹腫也。彼文是釋大腹腫,而無「水」字,亦可見此經衍也。寫者以水氣門中有大腹水腫之名,因致舉燭之誤。
得後與氣,則快然如衰。
《脈經》作「得酸與熱,則快然而食」。泉案:「後」與「酸」偏旁相似;「氣」或作「炁」,與「熱」相似;「衰」與「食」下截相似。故致牴牾。
心下急痛。
《脈經》此下有「寒瘧」二字,疑衍。
不能臥。
《脈經》作「好臥不能食肉唇青」八字。案:胃病則不能臥,脾病則好臥。以此論之,《脈經》是也。余義未詳。
股膝內腫。
《脈經》「腫」作「痛」,義長。案:腫,衛病;痛,榮病。所生病下,不應錯出衛病之症,當從《脈經》改正。
出肘內側兩筋之間。
《脈經》「筋」作「骨」。
入缺盆。
《脈經》此下有「向腋」二字,義匝。頰腫頸頷肩臑肘臂外後廉痛。
《脈經》「頰腫頸頷」四字作「䪼頷腫頸」。案:《脈經》之文,合於脈道行次,當補「䪼」字,改「頷」字。
下挾脊貫臀。
《脈經》作「下會於後陰,下貫臀」。案:本經所生病中有痔,痔為後陰病,經有生於後之陰症,必有會於後陰之脈。本篇云:足太陽之正,其一道下尻五寸,別入於肛。與《脈經》文合。此經不應脫去,此脈當從《脈經》改正。
頭囟項痛。
《脈經》「囟」作「腦」,「項」作「頂」。案:以本經從巔入絡腦論之,《脈經》義長。如馬本則項痛一症,與下復,非也。
氣不足則善恐。
《素·脈解》作「少氣善怒」,是氣不足,與善恐當平列,「則」字衍也。自飢不欲食以下至此,皆為氣不足所生,何獨一善恐也?當從脈解削正。
是為骨厥。
《脈經》「骨」作「腎」。
循胸中。
《脈經》無「中」字。案本篇通例,凡言循者,皆系浮行之脈。若胸中則為脈道伏行之次,當注云若入,不當云循也。經無「中」字,顯然。馬注亦無「中」字。
布膻中。
《脈經》「布」作「交」。案:馬注亦作「交」。則經本不誤,否則上言布,下言散,豈不義復。
以屈下頰至䪼。
《脈經》「頰」作「額」。案本經從耳上角而下,自額至䪼,其勢順;自頰至䪼,其勢逆。且經果有此迴繞之脈,亦當云以屈下頰,復上䪼,不得如是立文也。急當從《脈經》改正。
下大迎,合手少陽,抵於䪼。
《脈經》引此有二文:一作「上迎手少陽於巔」,一本與此同,但無「抵」字。案馬注亦無「抵」字,則經本不衍,當削正。至「上迎手少陽於巔」,揆之穴道甚合。蓋在陽白、眼隼、目窗、正營、承靈、腦空之次,於馬本較備,必當從《脈經》改正。
白話文:
校正《靈樞·經脈篇》經文
本文針對《靈樞·經脈篇》中的部分經文,與其他醫籍例如《素問·脈解》、《脈經》進行比對,並提出修正意見。
關於「大腹水腫」,原文僅述症狀未明病因,與其他經文風格不符,認為「水」字為後人誤加。
「得後與氣,則快然如衰」一句,與《脈經》中的「得酸與熱,則快然而食」有所出入,經文考證認為是因字形相似而造成的抄寫錯誤。
「心下急痛」,《脈經》中多了「寒瘧」二字,疑為多餘記載。
「不能臥」,《脈經》版本較為完整,說明胃病不能臥,脾病則好臥,原文簡略。
「股膝內腫」,《脈經》作「痛」,但腫是衛氣病變,痛是營氣病變,原文應以《脈經》為準。
「出肘內側兩筋之間」,《脈經》將「筋」作「骨」,此處應從《脈經》修正。
「入缺盆」,《脈經》多了「向腋」二字,文字冗餘。
「頰腫頸頷肩臑肘臂外後廉痛」,《脈經》版本「䪼頷腫頸」更符合脈絡循行順序,應予以採納。
「下挾脊貫臀」,《脈經》版本「下會於後陰,下貫臀」更完整,與其他經文記載相符,應從《脈經》修正。
「頭囟項痛」,《脈經》將「囟」作「腦」、「項」作「頂」,但根據經脈循行路線,《靈樞·經脈篇》的記載更為準確。
「氣不足則善恐」,《素問·脈解》作「少氣善怒」,認為「則」字多餘,「善恐」與「善怒」應為並列關係,應從《素問·脈解》修正。
「是為骨厥」,《脈經》將「骨」作「腎」。
「循胸中」,《脈經》無「中」字,原文描述脈絡循行,但「胸中」應為脈絡深層伏行,與其他經文風格不符,應從《脈經》修正。
「布膻中」,《脈經》及馬注皆作「交」,原文並無錯誤。
「以屈下頰至䪼」,《脈經》將「頰」作「額」,經脈循行方向從額至䪼更為順暢合理,應從《脈經》修正。
「下大迎,合手少陽,抵於䪼」,《脈經》版本更為完整,且與穴位更相符,應從《脈經》修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