莫文泉

《研經言》~ 卷四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2)

1. 訂正《素問·通評虛實論》經文並補註

實堅大是實,懸小正是虛,問答相符。不當反列「堅」字於懸小,致令虛實相亂。浮即懸,牢即堅。

白話文:

身體堅實、症状明顯的是實證,症狀輕微、隱約不明顯的是虛證,這與詢問病症所得的答案相符。原文將「堅」字放在輕微的症狀(懸小)中是不對的,導致虛實混淆。浮腫等同於懸,牢固等同於堅。

2. 校正《靈樞·經脈篇》經文

起於大指次指之端。

《脈經》此下有「外側」二字。案:經於諸指端,皆不言何側。然以穴求之,則《脈經》亦得。

入肘下廉。

《脈經》「入」上有「上」字,兩通。「下」作「外」。案:陽明行身之前,不應入肘下廉。本經肘髎穴,正當肘外廉,不在下廉,當從《脈經》改正。

從缺盆上頸貫頰。

《脈經》「盆」下有「直入」二字。案經於脈之從此伏行者,通謂之入。本經自巨骨至天鼎無穴,明系缺盆上頸之次,是伏行也。若如今本,似缺盆以前浮行而上頸,於經隧穴道不合。

入下齒中。

《脈經》「齒」下有「縫」字。馬注及卷三寒熱篇注引皆同,是明時經文尚不誤。

頸腫。

《脈經》「頸」作「䪼」。案:《素·至真要大論》少陰在泉,民病齒痛䪼腫。新校正引《甲乙經》亦作「䪼」。蓋目下曰䪼,本經脈挾鼻孔,正當目下,故有䪼腫一症。若缺盆上頸之次,脈已伏行,不得復有腫症。

起於鼻之交頞中。

《素》五臟生成、平人氣象注兩引皆無「之」字。案:有「之」字則似,「交頞」二字,為脈次之名。詳馬注云:起於鼻之兩旁迎香穴,上行而左右相交於頞中。則經原不衍。

上入齒中。

《脈經》作「入上齒中」,與手陽明入下齒中相對。案:上齒屬足陽明,下齒屬手陽明,經有明文。若混言齒中,則上下莫辨。且本經自鼻至齒至口,明系下行,何得云上入?

起於胃口,下循腹裡。

《脈經》「口」字在「下」字之下。《素·五臟生成》注引同。馬注亦云:起胃下口,循腹裡,則經本不誤,傳寫倒之。

以下髀關。

王注《素·五臟生成篇》引無「關」字。

下廉三寸而別,下入中指外間。

《脈經》「廉」作「膝」。「別」下有「以」字。案:本經自中指內間分支至外間,不得云下廉。馬注正作下膝,則經文本不誤。蓋上一支入膝髕中,此支不入髕中,而從膝浮行下三寸而別也。「以」字依此篇通例應有。

善呻數欠。

《脈經》「呻」作「伸」。蓋以善伸數欠為一症也。《禮記》云:君子欠伸。若呻為腎病,不應屬胃。

則惡人與火。

《素》脈解及陽明脈解「則」下皆有「厥」字,義長當補。

心欲動,獨閉戶塞牖而處。

《脈經》「欲」字在「動」下,屬為句,無「塞」字。《素·陽明脈解》同。蓋古本《靈樞》如是。且《脈解》不釋「心動」二字,是上屬「驚」字為說。

甚。

《素·脈解》於「病至」作「甚」,「甚」作「病至」,與此互異。釋經文當從脈解改正。蓋「閉戶牖」以上,為衛氣自虛之症;「上高」以下,為衛氣大實之症。實者病也。如今本則不可通。

口喎唇胗。

《脈經》「胗」作「緊」。案口喎屬筋病,與脈病不幹。「喎」當為「瘑」,謂口生瘑瘡,與唇胗同為瘍症。喎本俗書,古無口旁,此經原文必作咼,蓋即瘑之省,,淺人誤認之耳!緊即瘕之假,謂唇瘡胗緊,兩通。詳余所撰《證原》中。

白話文:

校正《靈樞·經脈篇》經文

這段經文從大拇指和食指的指尖開始,描述了經脈的走向和相關病症,並與《脈經》的版本進行了校對和注解。

《脈經》在「指尖」處多出「外側」二字,但經脈在各個指尖的描述中,都沒有說明是哪一側,不過從穴位推測,《脈經》的說法也並非全無道理。

經脈進入肘部下方的外側。

《脈經》在「進入」之上加了一個「上」字,兩種寫法都可通。而「下」字則寫作「外」。陽明經脈運行在身體前方,不應該進入肘部下方的內側。本經的肘髎穴正好位於肘部外側,不在下側,所以應該根據《脈經》來改正。

經脈從鎖骨上緣,經過頸部,貫穿面頰。

《脈經》在「盆」字下加了「直入」二字。經脈沿著此處潛行,通常都稱為「進入」。本經從巨骨穴到天鼎穴之間沒有穴位,說明經脈在鎖骨上緣和頸部之間是潛行的。如果按照原文,則像是經脈在鎖骨之前浮現上行至頸部,這與經脈的走向和穴位並不相符。

經脈進入下齒之中。

《脈經》在「齒」字下加了「縫」字。馬氏注釋和卷三寒熱篇的注釋都一樣,說明當時的經文並無錯誤。

頸部腫脹。

《脈經》將「頸」字寫作「䪼」。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中提到少陰經脈在泉穴,患者會出現齒痛和䪼腫。新校正引用《甲乙經》也作「䪼」。「䪼」指的是眼下的部位,本經脈絡經過鼻孔附近,正好在眼下,所以會有䪼腫這種症狀。如果經脈在鎖骨上緣和頸部潛行,就不應該再出現腫脹的症狀。

經脈起於鼻樑與頞交會處。

《素問》五臟生成篇和平人氣象篇的注釋中都沒有「之」字。《素問》的注釋中,有「之」字會更好理解。「交頞」二字是經脈循行的名稱。根據馬氏注釋,經脈起於鼻旁的迎香穴,向上運行,左右交會於頞中,所以原文並無錯誤。

經脈向上進入上齒之中。

《脈經》寫作「入上齒中」,與手陽明經脈進入下齒中相對應。上齒屬於足陽明經,下齒屬於手陽明經,經文中已有明確說明。如果混淆為「齒中」,則上下齒就無法區分。而且本經脈從鼻到齒再到口,明顯是向下運行,怎麼能說是向上進入呢?

經脈起於胃口,向下循行於腹部內側。

《脈經》中「口」字在「下」字之下。《素問·五臟生成》篇的注釋也相同。馬氏注釋也說經脈起於胃下口,循行於腹部內側,所以原文並無錯誤,只是抄寫時顛倒了順序。

經脈向下經過髀關。

王氏注釋的《素問·五臟生成篇》中沒有「關」字。

經脈向下三寸處分出一支,向下進入中指外側。

《脈經》中「廉」字作「膝」,「別」字下加了一個「以」字。本經脈從中指內側分出一支到外側,不應該說在膝蓋下方。馬氏注釋中將其正為「下膝」,所以原文並無錯誤。「以」字根據本文的慣例應該加上。此處指上一支進入膝蓋骨內,而這一支不進入膝蓋骨,而是從膝蓋處浮現向下三寸分開。

患者善於呻吟,頻頻欠伸。

《脈經》中「呻」字作「伸」。意思是善於伸展和頻頻欠伸是一種症狀。《禮記》中說君子會欠伸。如果呻吟是腎臟疾病,就不應該屬於胃經。

患者厭惡他人和火。

《素問》脈解和陽明脈解中,「則」字下都有「厥」字,意思更完整,應該補上。

患者心神不安,獨自關閉門窗居住。

《脈經》中「欲」字在「動」字之下,構成一個句子,也沒有「塞」字。《素問·陽明脈解》也相同。可能是古代《靈樞》的版本就是如此。《脈解》沒有解釋「心動」二字,而是將其歸於「驚」字。

病情嚴重。

《素問·脈解》中將「病至」作「甚」,「甚」作「病至」,與此處不同。解釋經文時應該根據《脈解》來改正。「閉戶牖」以上描述的是衛氣虛弱的症狀;「上高」以下描述的是衛氣實盛的症狀。實盛就是疾病。按照原文就無法理解。

口角歪斜,嘴唇腫脹。

《脈經》中「胗」字作「緊」。口角歪斜屬於筋病,與脈病無關。「喎」應該寫作「瘑」,指口角生瘡,與嘴唇腫脹同為皮膚病。「喎」是俗寫,古代沒有口旁,此經原文應該寫作「咼」,是「瘑」的簡寫,淺薄之人誤認而已。「緊」是「瘕」的通假字,指嘴唇瘡腫脹,兩種寫法都可通,詳見我撰寫的《證原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