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研經言》~ 卷四 (11)
卷四 (11)
1. 羊脛骨考
宋·朱端章《衛生家寶·產科備要方》卷七追命散方,治婦人血症,方中有羊脛炭,云即炭中圓細緊實如羊脛骨者,取三四寸,卻作十餘段,別以著灰同燒通紅,淬入醇酒中,如此七遍,烘乾為末半兩。案《綱目》炭火、羊脛骨下,皆不載此方。獨《蘇沈良方》小兒吞鐵方,剝新炭皮為末,調粥服,炭屑裹鐵而下云云,與《談野翁方》誤吞銅鐵,以羊脛骨燒灰,煮稀粥食,神效云云正合。而《綱目》卷五十二,採談方乃入羊部,不云即炭。
他書亦未有言羊脛骨如朱說者,則訛以傳訛久矣。
白話文:
宋朝朱端章在《衛生家寶·產科備要方》卷七的追命散方中,提到治療婦女血症的藥方裡,使用了羊脛炭,並說這種炭是指炭中圓細、緊實,像羊脛骨的樣子。要取三、四寸長,切成十幾段,另外用灰一起燒到通紅,然後浸泡在純酒中,這樣重複七次,再烘乾磨成粉末,用半兩。
我查了《本草綱目》,在炭火和羊脛骨的章節下,都沒有記載這個藥方。只有《蘇沈良方》提到小兒吞食鐵器的藥方,是用剛燒出來的炭的表皮磨成粉,調在粥裡服用,說炭屑會包裹鐵器排出。這和《談野翁方》裡說的,誤吞銅鐵可以用羊脛骨燒成灰,煮稀粥吃,效果很好的說法一致。《本草綱目》卷五十二則將談野翁的方子歸在羊的類別,也沒有說羊脛骨就是炭。
其他書籍也沒有提到羊脛骨像朱端章說的那樣。可見是大家以訛傳訛,誤傳很久了。
2. 四十難義疏
四十難:肝主色,心主臭,脾主味,肺主聲,腎主液。其義難明。泉擬為之疏曰:氣之蘊藉而徵者為色,其發越而透者為臭,其搏擊而出者為聲,其團聚而流者為液。陽氣者升於東,升者陽之始也。尚被陰蒙,不得遽出,蘊藉於中,而徵中外,則為色。東位肝,故肝主色。陽氣者極於南,極者陽之泄也。
盛陽充滿,發越於上而為臭。南位心,故心主臭。陽氣者衰於西,陽消則陰長,陽不勝陰,反受其爍,則震盪而不靖,於是乎有聲。西位肺,故肺主聲。陽氣者伏於北,伏者團聚而不散,則釀之蒸之而液生焉。北位腎,故腎主液。陽氣者和於中央,和者陰陽平。陽主氣,陰主質,氣與質合而味生焉。
中央位脾,故脾主味。五主之義如此。
白話文:
關於《難經》第四十難提出的「肝主色、心主臭、脾主味、肺主聲、腎主液」這句話,其意義難以理解。我嘗試為此做出解釋如下:
氣的蘊藏和表現在外的,稱為「色」。氣的發散和透出的,稱為「臭」。氣的搏動和發出的,稱為「聲」。氣的凝聚和流動的,稱為「液」。
陽氣在東方升發,升發是陽氣開始的狀態。此時陽氣還被陰氣覆蓋,不能立即完全顯現,所以蘊藏在體內,並通過內外來表現,這就形成了「色」。東方對應肝臟,所以說肝主色。
陽氣在南方達到極盛,極盛是陽氣外洩的狀態。此時陽氣旺盛充盈,從上發散出去就形成了「臭」。南方對應心臟,所以說心主臭。
陽氣在西方開始衰退,陽氣減少陰氣增長。陽氣不能勝過陰氣,反而被陰氣耗損,導致震盪而不穩定,於是就產生了「聲」。西方對應肺臟,所以說肺主聲。
陽氣在北方潛藏,潛藏是凝聚而不散的狀態,經過醞釀和蒸騰,就產生了「液」。北方對應腎臟,所以說腎主液。
陽氣在中央達到平和,平和是指陰陽平衡的狀態。陽主氣,陰主物質,氣與物質結合就產生了「味」。中央對應脾臟,所以說脾主味。
這就是五臟主色、臭、味、聲、液的含義。
3. 訂正《素問·通評虛實論》經文並補註
所謂重實者,言大熱病氣實脈滿,是謂重實。
尺膚候周身之寒熱。今云大熱病,則尺實可知,故下文重虛一段,以尺虛對說。
經絡皆實者,是脈急而尺緩也。
今本「脈急」作「寸脈急」。案注脈急,謂脈口急也,是王本原無「寸」字。脈謂脈口,統三部言。尺謂尺膚。候經在脈口,候絡在尺膚。後人誤以尺緩為切法,因別脈急為寸脈急,而衍「寸」字。若經本有之,注不得截去之。
絡氣不足,經氣有餘者,脈熱而尺寒也,秋冬為逆,春夏為從;經虛絡滿者,尺熱滿脈寒澀也,此春夏死,秋冬生也。
今本脈熱、脈寒澀「脈」下皆有「口」字。蓋涉注中脈口熱、脈口寒而誤衍,今從《脈經》削正。上文脈急而尺緩也,亦無「口」字。
何謂重虛?脈虛、氣虛、尺虛,是謂重虛。
今本脈虛、氣虛作「脈氣上虛」。今從林校正。案重虛即重實之反,則當脈症亦反。脈虛反上脈滿;氣虛反上氣實;尺虛反上大熱病,以尺虛則身無大熱可知也。王注言尺寸俱虛,詳其詞旨,正釋脈虛、尺虛,則王本原不誤。
所謂氣虛者,言無常也。
注:寸虛則脈動無常。「寸」字乃「氣」之誤。氣為脈氣。明經文脈虛之「脈」,專謂寸口,尺虛之「尺」,專謂尺膚,而氣虛之「氣」,則統謂尺寸運行之氣,義深且當。楊上善以膻中不足釋氣虛,終不若王氏之精也。此注與上注尺寸俱虛相印,欲人互推以見義。寫者誤「氣」作「寸」,則難通矣。易一字義了。
尺虛者,行步恇然。
行步恇然者,寒懍不能自持之狀。蓋尺膚本候周身,尺虛則必身寒,與上文重實之大熱反對。緣經不質言而形容之,故淺人不得耳!今因注略,故補明之。
脈虛者,不象陰也。
注:不象太陰之候也。何以言之?氣口者脈之要會,手太陰之動也。詳王意,讀象為像。《易》云:象也者,像此者也。
寒氣暴上,脈滿而實。實而滑則生,實而逆則死。
實謂氣實也。寒氣暴上,則尺虛可知。上文重實、重虛二端,謂尺、氣、脈三者之各極一偏者,此節謂氣、脈二者,如上重實而尺獨異者。
脈實滿,手足寒,頭熱,春秋則生,冬夏則死。
此節承上脈滿實,而言其有寒有熱者。
其形盡滿者,脈急大堅,尺澀而不應也。如是者,從則生,逆則死。所謂從者,手足溫也。所謂逆者,手足寒也。
此氣實而脈虛、尺虛者。此經明言尺澀,而以從、逆並言,見尺澀亦有手足溫者。可證上文手足寒為氣虛,非尺虛,而脈實滿、頭熱,為脈實、尺實也。
消癉,脈實大,病久不可治;脈懸小堅,病久不可治。
今本脈實大病久下無「不」字。詳註云:久病氣血衰,脈不當實大,故不可治。是王本原有「不」字。巢氏《病源》云:消癉之脈,實牢大者死,細小浮者死。巢說正據此經。而云實牢大,云細小浮,則經「堅」字當在「大」字上無疑。且經文是帝問消癉虛實,則岐伯當明實脈、虛脈以對之。
白話文:
所謂的「重實」,是指大熱病時,病氣強盛,脈象飽滿,這就稱為「重實」。
尺膚的狀況可以反映全身的寒熱。現在說是大熱病,那麼尺部的脈象實盛可知,所以下文講「重虛」時,是用尺脈虛弱來對比說明。
經脈和絡脈都實盛,是指脈象急促,而尺部脈象反而遲緩。
現在的版本把「脈急」寫成「寸脈急」。考證發現,這裡的「脈急」,指的是脈口急促,王冰的原本沒有「寸」字。「脈」指的是脈口,統稱寸關尺三部。「尺」指的是尺膚。診斷經脈,在脈口;診斷絡脈,在尺膚。後人誤以為尺脈遲緩是把脈的方法,所以另外把脈急說成寸脈急,而加了「寸」字。如果經典原本就有「寸」字,注釋是不會刪去的。
絡脈的氣不足,經脈的氣有餘,這時脈象是熱的,而尺膚是寒冷的,秋冬時是逆證,春夏時是順證;經脈虛弱而絡脈氣滿,尺膚是熱而飽滿的,脈象卻是寒冷澀滯的,這種情況在春夏會死,秋冬反而會活。
現在的版本中,脈熱、脈寒澀的「脈」字後面都有「口」字。這大概是注釋中提到「脈口熱」、「脈口寒」而被誤加進去的,現在依照《脈經》刪除改正。上文說「脈急而尺緩」,也沒有「口」字。
什麼是「重虛」?脈虛弱、氣虛弱、尺脈虛弱,這就稱為「重虛」。
現在的版本中把脈虛、氣虛寫成「脈氣上虛」。現在依照林億的校正改回來。考證,「重虛」是和「重實」相反的,那麼它的脈象和病症也應該相反。脈虛弱,是和脈滿相反;氣虛弱,是和氣盛相反;尺脈虛弱,是和大熱病相反,因為尺脈虛弱,就可以知道身體沒有大熱。王冰的注釋說尺寸脈都虛弱,仔細研究他的意思,正是解釋脈虛和尺脈虛弱,那麼王冰的原本就沒有錯誤。
所謂的「氣虛」,是指脈氣運行沒有常規。
注釋說:寸脈虛弱,則脈搏跳動沒有常規。「寸」字是「氣」字的錯誤。氣指的是脈氣。說明經文中的「脈虛」的「脈」,專指寸口;「尺虛」的「尺」,專指尺膚;而「氣虛」的「氣」,則是總括指寸關尺脈中運行的氣,這個解釋很深刻而且恰當。楊上善用膻中氣不足來解釋氣虛,始終不如王冰的精確。這個注釋和前面說的尺寸脈俱虛互相呼應,希望人們可以互相推導來理解它的意義。抄寫的人把「氣」誤寫成「寸」,就難以理解了。改正一個字,意義就通順了。
尺脈虛弱,走路時會驚恐不安。
走路驚恐不安,是說身體寒冷、戰慄而無法自主的樣子。尺膚本來是反映全身狀況的,尺脈虛弱,身體一定會寒冷,和前面說的「重實」導致的大熱病正好相反。因為經文沒有直接說明,只是形容了一下,所以淺薄的人不理解!現在因為注釋太簡略,所以補充說明。
脈虛弱,不象陰脈之候。
注釋說:不像太陰經脈的症狀。為什麼這麼說?氣口是脈的要會,是手太陰經脈的動脈。仔細研究王冰的意思,應該把「象」讀作「像」。《易經》說:所謂的象,就是像這個東西。
寒氣突然向上衝逆,脈象飽滿而充實。脈象充實而滑利,就是順證,脈象充實而逆亂,就是死證。
充實是指氣血充實。寒氣突然向上衝逆,就知道尺脈虛弱。上文說的重實和重虛兩種情況,是指尺脈、氣、脈三者各自到了極端的情況,這一節講的是氣和脈兩種情況,就像上面說的重實,但尺脈獨自不同。
脈象充實飽滿,手足寒冷,頭部發熱,在春秋季節是生機,在冬夏季節是死兆。
這一節承接上面的脈滿實,來說它有寒有熱的情況。
身體完全鼓脹,脈象急促、巨大而堅硬,尺脈澀滯而無反應。像這種情況,順則生,逆則死。所謂順,是指手足溫暖。所謂逆,是指手足寒冷。
這是指氣實而脈虛弱、尺脈虛弱的情況。經文明白地說了尺脈澀滯,並把順、逆兩種情況並列說明,說明尺脈澀滯也有手足溫暖的。可以證明上面說的手足寒冷是氣虛,不是尺脈虛弱,而脈象實滿、頭發熱,是脈象實盛、尺脈也實盛。
消癉病,脈象實大,病程久了就無法醫治;脈象細小而堅硬,病程久了也無法醫治。
現在的版本中,脈實大病久後面沒有「不」字。詳細看注釋說:久病導致氣血衰弱,脈象不應該實大,所以無法醫治。可見王冰的原本是有「不」字的。巢元方的《病源》說:消癉的脈象,實牢大的是死證,細小浮的是死證。巢元方的說法正是根據這段經文。而且說實牢大,細小浮,那麼經文中的「堅」字應該在「大」字的前面沒有疑問。而且經文是皇帝詢問消癉的虛實,那麼岐伯應該說明實脈、虛脈來回答。
實脈、堅硬、巨大是實證,懸浮、細小是虛證,問答相互符合。不應該把「堅」字放在細小前面,導致虛實混亂。浮就是懸,牢就是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