莫文泉

《研經言》~ 卷四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8)

1. 駁元陰

近徐靈胎砭趙養葵之改太極也,曰人身有元陽無元陰,大哉言矣!人身如天地,元陽猶《易》之太極;元陽動而為陽,靜而為陰,猶兩儀也。惟元陽動而為陽之陽,方可以陰字對之;若元陽則無可與匹者,安得有元陰?夫元陽所息曰陽,所消曰陰。陽者揚也,言元陽所發揚也;陰者隱也,言元陽所隱藏也。

不觀之十二闢卦乎?息則為陽爻,消則為陰爻。陽爻作一象,元陽之實之也;陰爻作一象,元陽不在而位虛也。貴陽賤陰,職是之故。故謂人身有陰則可,謂人身有元陰則不可。至於治病,亦一以元陽為主,元陽虛則培之,亢則抑之。明乎此義,而陰陽二字始得其解。吾於國朝諸醫,不能不推尊洄溪一老。

白話文:

最近徐靈胎批評趙養葵修改太極的說法,認為人體只有元陽而沒有元陰,這個觀點真是太精闢了!人體就像天地一樣,元陽就像《易經》中的太極;元陽發動就成為陽,靜止就成為陰,就像兩儀一樣。只有元陽發動後形成的陽,才可以用陰來對應;如果是元陽本身,就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與之匹配,怎麼會有元陰呢?元陽生長時就稱為陽,元陽消退時就稱為陰。陽是指發揚,表示元陽所發散出來的;陰是指隱藏,表示元陽所潛藏的。

看看十二消息卦不就明白了嗎?生長的時候就畫成陽爻,消退的時候就畫成陰爻。陽爻代表一種現象,是元陽實際存在的表現;陰爻代表另一種現象,是元陽不在而位置空虛的表現。重視陽而輕視陰,原因就在這裡。所以說人體有陰是可以的,但說人體有元陰就不對了。至於治療疾病,也應以元陽為主,元陽虛弱就補養它,元陽亢盛就抑制它。明白這個道理,陰陽這兩個字才能真正理解。我對於清朝的醫生,不得不推崇洄溪這位老先生。

2. 駁吳喻二家說溫疫之非

泉昔著《溫疫說》,以證其自時氣來,復慨吳又可、喻嘉言之惑人也,而為此駁。吳、喻之言曰:溫疫感受,異於傷寒,異於溫熱,又異於非時寒疫,是天地間另有一種戾氣為之。夫謂溫疫異於傷寒、溫熱,與傷寒例合可;謂溫疫異於非時寒疫,與例不合,而合猶可(例文以溫疫即寒疫之變;)至謂另有一種厲氣,則例無此文,不可。天地間止有六氣,其厚者即為厲氣,厲氣有毒,毒者厚也。

此外果有另一種氣,可與並列為七,何以軒、岐、鵲、景如此神聖,而無一字及之?原大兵荒後所以有疫者,非謂人屍混處之故,以人憂勞倍苦,則正氣倍虛,非時之氣易入,而為病易深耳!要其所感之氣,仍是六氣。天何嘗特設另一種厲氣,以困此身遭兵荒者乎?吳、喻不解例意,妄斥叔和。

豈知仲景書賴叔和存,無叔和即無仲景也。

白話文:

泉先生過去寫了《溫疫說》,來證明溫疫是因時令之氣而引起的,又感嘆吳又可、喻嘉言的說法迷惑人,所以寫這篇文章來反駁他們。

吳又可、喻嘉言認為:溫疫的病因,不同於傷寒,不同於溫熱病,也不同於非時令的寒疫,是天地間另外存在一種特殊的惡氣所造成的。

說溫疫不同於傷寒、溫熱,這與傷寒的規律是符合的;說溫疫不同於非時令的寒疫,這與規律不符,但勉強還說得過去(因為有些說法認為溫疫就是寒疫的變異);至於說有另一種特殊的惡氣,這在規律中找不到相關的說明,是說不通的。

天地之間只有六種氣,其中氣比較強烈的就成為惡氣,惡氣有毒,毒就是氣強烈的意思。如果另外真的有第七種氣,可以和六氣並列,為什麼像軒轅、岐伯、扁鵲、張仲景這些醫學聖賢,沒有一個人提到過它呢?

會發生大兵荒後的疫情,並不是因為屍體混雜的緣故,而是因為人們憂愁勞苦加倍,導致正氣虛弱,非時令的氣容易入侵,而且病情容易加重!歸根究底,人們所感受的氣,仍然是六氣。上天怎麼會特地設置另一種特殊的惡氣,來困擾這些遭受兵荒的人呢?

吳又可、喻嘉言不了解經典的意義,隨意批評王叔和。要知道,仲景的醫書是靠王叔和才得以保存的,沒有王叔和就沒有仲景的醫書了。

3. 駁《臨證指南》二條

葉氏桂《臨證指南》一書,於溫熱、脾胃最精,似可為初學法。然其可議者不少,如溫熱類,以神昏為心包絡病。考古說神昏屬陽明,見於《素》脈解厥逆及《金匱》中風等篇,而《靈》經脈篇釋心包絡經是動所生病,無神昏不知人之說,則葉氏之於經學可知也。脾胃類,則雲陽明陽土,得陰始安;太陰陰土,得陽始運。

夫以陰療陽、以陽療陰,似也。但胃若虛,自宜以陽藥培之,仲景於傷寒下後諸治皆用乾薑,義可見也;脾若虛,自宜以陰藥培之,仲景於亡津諸治皆用人參,義可見也。自難執一而論。此二條皆徐靈胎所未及駁者,而誤人也亦不淺。

白話文:

葉桂的《臨證指南》這本書,在溫病和脾胃方面的論述最為精闢,似乎可以作為初學者學習的範本。然而,其中值得商榷的地方也不少。例如在溫病方面,他將神志不清認為是心包絡的病變。但考究古代醫學典籍可以知道,神志不清屬於陽明經的病症,這在《素問》的脈解厥逆篇和《金匱要略》的中風篇等都有記載。而《靈樞經》的經脈篇解釋心包絡經的病變時,並沒有提到神志不清、不認人事的情況。由此可見葉桂對經脈學的理解並不深入。

在脾胃方面,葉桂認為陽明屬陽土,需要陰氣才能安和;太陰屬陰土,需要陽氣才能運行。

用陰來治療陽,用陽來治療陰,表面上看起來有道理。但如果胃虛弱,自然應該用陽性藥物來扶助它,張仲景在傷寒病下後(使用瀉下藥後)的許多治療方法都使用乾薑,這個道理是很明顯的。而如果脾虛弱,自然應該用陰性藥物來滋養它,張仲景在治療津液耗竭的病症時都使用人參,這個道理也很明顯。所以不能簡單地執著於一種說法。以上這兩點都是徐靈胎沒有駁斥到的,但卻容易誤導人,而且影響不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