莫文泉

《研經言》~ 卷四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7)

1. 《金匱》水莨菪辨

水莨菪,不見於他書。《本草經》有莨菪,云苦寒無毒,通神見鬼,多食令人狂走,與此經大同,其言無毒則反。《綱目》直引此經於莨菪下,意謂水莨菪即莨菪也。但莨菪非菜類,又希用,仲景緣何慮其誤食?李氏必誤。考《百一方》云:菜中有水莨,葉圓而光,生水旁,有毒,蟹多食之,人誤食之,狂亂如中風狀,或吐血,以甘草汁解之。其論全據此經,而云水莨是。

經文「莨」讀如艮卦之艮,「菪」字衍也。水茛似水堇,堇為菜屬,故云菜中有水茛,以其似堇,故著誤食之戒,《百一》所據當不誤。且經於上節言鉤吻似芹,誤食殺人。說者謂鉤物似毛茛,此節光茛,正與上反,皆為食芹者辨其似。下節言蛟龍病,又為食芹者潔其治。數節皆特明芹之禁忌,則非茛菪明矣。

此種亟當削正而自明已,然無人議及於此,嘆讀書之難。

白話文:

《金匱要略》中的水莨菪,在其他醫書中沒有記載。《本草經》裡有提到莨菪,說它味苦性寒無毒,能通神見鬼,但吃多了會讓人發狂亂跑,這與《金匱要略》的說法大致相同,只是說它無毒就錯了。《本草綱目》直接將《金匱要略》這段話引用在莨菪之下,意思認為水莨菪就是莨菪。但莨菪並非蔬菜,而且很少用到,張仲景為何要擔心人們誤食呢?我認為李時珍一定是搞錯了。考證《百一方》,裡面說:「蔬菜中有種水莨,葉子圓而光滑,生長在水邊,有毒,螃蟹很愛吃它,人誤食後會發狂,像中風一樣,或者會吐血,用甘草汁可以解毒。」他們的論述完全根據《金匱要略》,而且認為水莨就是指莨菪。

《金匱要略》中「莨」字讀音應該同艮卦的「艮」字,「菪」字則是衍生的。水茛看起來像水芹,芹菜屬於蔬菜類,所以說蔬菜中有水茛。因為它長得像水芹,所以才特別提醒要小心誤食。《百一方》的說法應該沒有錯。而且,《金匱要略》前一段說鉤吻長得像芹菜,誤食會致人死亡。有人認為鉤吻像毛茛,而這一段說水莨,恰好與上一段相反,都是為了讓吃芹菜的人辨識出相似的植物。下一段說到蛟龍病,也是為了讓吃芹菜的人了解如何治療。這幾段都特別強調吃芹菜的禁忌,那麼指的就不是莨菪了,而是水芹。

這種錯誤的說法應該立即刪改,這樣才能明白真相,然而卻沒有人討論到這點,實在感嘆讀書之難啊!

2. 常蜀截瘧辨

古治中暑用腦、麝,而治瘧用常、蜀、法異意同,何以言之?無形之暑氣痹著膈間,蒸痰結固,既非表寒可汗,又非裡實可下,必須氣烈開提之藥,直達病所,追逐其痰,斯無形者失所恃而去。瘧須常、蜀,猶暑須腦、麝也,但淺深之別,各有宜耳!今治中暑,尚知遵古,獨於常、蜀,僉謂其截瘧釀變。

然余目驗蘇州、吳江、震澤等處,其俗呼常山為甜茶,遇瘧發輒採鮮者一大把煎服,皆輕者止、重者減,未聞有止後變生者。余踵用其法亦然。夫截之為言,堵塞也。藥之能堵截病由者,必其性澀壅,足以遏住經絡,斯留邪而釀變,非常、蜀開提之性所及也。為斯說者,盍觀《外臺》、《聖濟》各集漢魏以來千餘年諸治瘧名方几千首,而用常、蜀者十之八九。

白話文:

古時候治療中暑用腦子和麝香,而治療瘧疾用常山和蜀漆,方法雖然不同,但道理是相同的,為什麼這麼說呢?無形的暑氣停留在胸膈之間,使得痰液凝結固住,這種情況既不能用發汗來治療表寒,也不能用瀉下來治療裡實,必須要用藥性強烈、能夠開通提舉的藥物,直接到達病灶,驅逐那些痰液,這樣無形的暑氣才會失去依附而消散。治療瘧疾需要用到常山和蜀漆,就像治療中暑需要用到腦子和麝香一樣,只是藥力深淺不同,各有適合的情況而已。現在治療中暑,還知道遵從古法,唯獨對於常山和蜀漆,大家都說它們會截斷瘧疾,反而導致病情變化。

然而我親眼在蘇州、吳江、震澤等地看到,當地習俗稱常山為甜茶,遇到瘧疾發作就採摘新鮮的一大把煎服,病情輕的就停止發作,病情重的也能減輕,沒聽說有服藥後病情發生變化的。我沿用這種方法也是如此。所謂「截」的意思,是指堵塞。藥物如果能堵塞疾病的來路,一定是藥性收澀、阻塞不通的,足以遏止經絡的運行,這樣才會使邪氣停留在體內而導致病情變化,這並不是常山和蜀漆這種開通提舉的藥性所能造成的。說這種話的人,何不看看《外台秘要》、《聖濟總錄》等書中,從漢魏以來一千多年所收集的幾千個治療瘧疾的名方,其中用到常山和蜀漆的佔了十分之八九呢?

3. 癟螺痧辨

光緒紀元之十一年夏秋,有疫盛行於大江之南,其症惡寒、四逆、頭疼、體酸、短氣、汗出,或吐瀉,湖中死者日數十人。人以其指頭之肌之陷也,謂之曰癟螺痧;又以其半日輒死也,亦曰六時痧、曰子午痧。嗣後間數歲或一歲輒復行,至今十年未已。客有問余者曰:何氣使然也?古人亦言之否?笑應之曰:天止六淫,人止五志,病雖百變,不出兩端,自仲景著論而後,至於唐宋而降,治法備矣。循途守轍,弗之有誤,醫者之能事畢矣,然而人以為數見不鮮也。

其黠者因摘古人之所略,矜言創穫,以新一時之耳目。故於熱病必稱白㾦,曰此古書所無也;於喉風必稱白喉,曰此古書所無也。如此方可動人聽聞,把持由我,而其術易行。嗚呼!巧則巧矣,抑思其所用方,果能外古人治熱病與喉症之方乎?吾知其名可改,其法不可改也。

今癟螺痧即暑月之中寒耳!其吐瀉者即霍亂耳!其正名自在古人論中,所傳治癟螺痧十餘味一方及雷公散,皆古人治霍亂及暑月中寒之常法,何奇之有?吾子徒受人愚耳!每見虛弱人手浸冷水久,或猝遇大冰雪,皆令螺癟,何獨為痧異?其痧而死也,死於汗,死於瀉,非死於癟螺。不死於癟螺,即不言癟螺也可。

白話文:

在光緒十一年夏秋之際,長江以南一帶爆發了嚴重的疫情,病患會感到畏寒、四肢冰冷、頭痛、身體痠痛、呼吸急促、流汗,有些人還會出現嘔吐或腹瀉,湖邊每天都有數十人因此喪命。人們因為患者手指肌肉會凹陷下去,就稱這種病為「癟螺痧」;又因為患者通常半天內就會死亡,所以也稱它為「六時痧」或「子午痧」。之後每隔幾年或一年,這種疫情就會再次發生,到現在已經十年了都還沒停止。有客人問我說:「是什麼原因導致這種病?古人有提到過嗎?」我笑著回答說:「天氣的變化只有六種,人的情緒也只有五種,疾病雖然變化多端,但總不脫離這兩方面。自從張仲景著書立論後,到唐宋時期,治療方法已經很完備了。只要遵循古人的方法,就不會出錯,這樣就盡到醫生的責任了,但是人們卻覺得這很普通。」

那些聰明的人就抓住古人沒有詳細描述的地方,誇耀自己獨創的見解,來吸引大眾的目光。所以在談論熱病時,一定要說是白㾦,說這是古書上沒有的;在說到喉風時,一定要說是白喉,也說這是古書上沒有的。這樣才能吸引人們的注意,讓自己掌握主導權,而且這樣做也很容易。唉!這樣做雖然很巧妙,但想想他們用的藥方,真的能超出古人治療熱病和喉症的範圍嗎?我知道他們只是改了疾病的名稱,但治療方法卻沒有改變。

現在的癟螺痧,其實就是夏天受寒而已!那些嘔吐腹瀉的症狀,就是霍亂!它的正確名稱本來就在古人的論述中,所流傳的治療癟螺痧的十幾味藥方,以及雷公散,都是古人治療霍亂和夏天受寒常用的方法,有什麼特別的呢?你們只是被別人愚弄了罷了!我常常看到虛弱的人,手浸泡在冷水中太久,或是突然遇到冰雪,手指也會凹陷,為什麼只有癟螺痧會被當成是特別的疾病?那些因為得了癟螺痧而死的人,是死於汗多或腹瀉,不是死於手指凹陷。既然不是死於手指凹陷,那就不必再說癟螺痧這個名稱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