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研經言》~ 卷三 (9)
卷三 (9)
1. 軟弱有石解
《素問·平人氣象》長夏軟弱有石曰冬病,石甚曰今病。(從《脈經》及《甲乙》。)案石之義,似當為堅,而經與軟弱並舉,則石脈之象,從此可推已。蓋堅為長屬,去來相引;石為短屬,去來皆斷:兩者固別。《素·玉機真臟》真腎脈至搏而絕,如以指彈石辟辟然。絕謂去來絕也。
一曰如奪索。(「奪」古「脫」字,見《說文》。奪索即絕也。)是石脈取義於絕,不取于堅,故得與軟弱並舉。第辟辟之石無胃氣,軟弱之石有胃氣,故在彼為死脈,在此為病脈耳!所以長夏忌石者,脾平脈相離,如雞踐地,則離而不甚覺其離也;石則離之顯焉者矣。夫離之為言,猶斷也。
以不甚覺離者,而忽顯見為離,脾氣弱而腎氣強矣,故病。
白話文:
《素問·平人氣象》說,長夏時脈象軟弱卻帶有硬實感,這是冬天潛藏的疾病表現,如果硬實感非常明顯,那就是現在正在發生的疾病。(這是從《脈經》及《甲乙經》中得來的觀點。)
這裡所謂的「石」,本意應該是指堅硬,但經文卻將它與軟弱並列,由此可推知「石脈」的含義。堅脈屬長脈,來時和去時都相互牽引;石脈屬短脈,來時和去時都是斷絕的,兩者本質不同。《素問·玉機真臟論》說,真正的腎脈搏動時會突然斷絕,就像用手指彈擊石頭一樣,發出「辟辟」的聲音。這裡的「絕」是指來和去都斷絕。
還有一種說法,像是繩索被抽脫一樣(「奪」是古代的「脫」字,見《說文解字》。抽脫就是斷絕的意思)。可見石脈的意義在於「斷絕」,而不是「堅硬」,所以才能和「軟弱」並列。只是,「辟辟」這種沒有胃氣的石脈是死脈,而軟弱卻有胃氣的石脈只是病脈而已!長夏時之所以忌諱出現石脈,是因為脾臟的正常脈象是平和的,脈搏像雞在地上行走一樣,感覺上似乎是離散的,但又不是很明顯;而石脈則是非常明顯的離散。所謂離散,其實就如同斷絕。
當原本不明顯的離散脈象突然變得非常明顯,代表脾氣虛弱而腎氣強盛,這就是生病的原因。
2. 玉屏風散方義解
玉屏風之止汗,非如圬者之於牆然也。其謂汗之因風得之者,恆至虛其衛氣而久戀,衛則不收,風戀則不純,以不純乘不收,則汗出自易。故必以防風從外發之,白朮從中守之,而黃耆則居其間而托之。耆之為言致也,(《詩·皇矣》上帝耆之,耆致也。)推致衛氣使風不得留,則衛自收而汗自止。
方義如此。人見其汗止也,而以為黃耆固表,亦盍觀其方下有治風邪久留不散,自汗不止兩語乎?《本草經》曰:黃耆治大風。此方本之,故其義與金匱血痹黃汗黃疸諸用黃耆方不同而同,以彼症亦由衛虛挾風故也,其防術並用,取諸金匱桂芍知母湯方中,亦以彼症由風汗之故,以彼證此,斷可知已,必其人之症,如方下所云,始可用之,倘其汗不由於風,或微有風而屬在表虛里實之體,即不可服,服之則衛以被托而益虛,表虛而里益形其實,諸氣不和,雖本無汗,且可使有汗,奈何忌汗而藉此止汗耶,且屏風之名,兼有屏絕屏擋之義,若專以屏藩屏蔽為言,則豔其名而沒其實矣,大抵古今名方,苟得仲景之一端,即非望文而可曉,讀者當以意逆志焉。
白話文:
玉屏風散的止汗效果,並不是像泥水匠在牆上塗泥一樣直接堵住。它所說的汗是因為風邪引起的,往往會導致衛氣虛弱,風邪又會長期停留,衛氣虛弱就無法收斂,風邪停留就會導致衛氣不純淨,當不純淨的衛氣碰上無法收斂的衛氣時,汗就容易流出來。所以必須用防風從外散風,白朮從中固守,而黃耆則在中間托住它們。黃耆的意思是「致」,就像《詩經》中說的「上帝耆之」,意思是指使之達到。用黃耆來推動衛氣,使風邪無法停留,衛氣自然就能收斂,汗也就會自然停止。
這個方子的道理就是這樣。人們看到它能止汗,就認為黃耆是固表,那為什麼不看看方子下面寫著「治療風邪久留不散、自汗不止」這兩句話呢?《本草經》說:黃耆能治療大風。這個方子就是根據這個來的,所以它和《金匱要略》中治療血痹、黃汗、黃疸等使用黃耆的方子,表面上不同,實際上道理是相同的,因為那些病症也是由於衛氣虛弱,又夾雜著風邪。這個方子裡防風和白朮並用,是參考《金匱要略》中桂芍知母湯的配方,因為那種病症也是由於風邪和出汗造成的。用那個病症來對照這個方子,就應該明白了。一定要這個人的症狀符合方子下面所說的情況,才可以服用。如果他的汗不是因為風邪引起的,或者只是稍微有一點風邪,但卻屬於表虛裡實的體質,就不能服用這個方子。如果服用了,反而會使衛氣被托住而更加虛弱,表虛而裡實的情況更明顯,導致體內氣機不調和,即使原本沒有汗,也可能導致出汗。怎麼可以因為怕出汗而用這個方子來止汗呢?而且「屏風」這個名字,兼有屏絕、屏擋的意思,如果只把「屏風」理解為屏蔽、遮擋,那就只是虛有其名,而沒有實際作用了。總體來說,古今名方,即使只學到張仲景的一點點精髓,也不能只看字面意思就能理解,讀者應該用心去領會其中的道理。
3. 磁石治周痹解
人皆知磁石之益腎氣也,而本經獨主周痹,痹為風寒濕三氣雜至之病,未必皆由腎虛,經意何所指乎,蓋嘗歷考方書,乃知磁石能吸通一切擁塞之氣,塗於外則從外吸內,如入升藥提毒,納喉中引針是也,以彼例此,治痹之義灼然矣,經隧中為風寒濕所阻而成痹,亦系擁塞為病,故須此以吸通之,第古方中依經直用者絕少,而繹周義為流之理,則凡擁塞之處,無非痹氣所流之外,故用之者,不必規規於經文,而自合經旨,且因此益知益腎氣之故焉,心肺主呼,肝腎主吸,能吸之物,與喜吸之症,其氣相協,虛者得吸以實之,謂為益腎也固宜,特不比泛泛益腎如山藥地黃輩耳,臨證者審諸,每見上下俱虛之人,咳喘吐血,醫用磁石,漸至肺萎,延成死症,實由吸傷上焦之誤,而醫者無一悟及,可慨也夫,案、仲景書不及此藥者,仲景為傷寒設法,原書不別出金匱,金匱亦論傷寒之雜病也,寒邪從外入內,不可再服磁石,使之從內吸外,故不及也。
白話文:
人們都知道磁石有益於腎氣,但《本草經》卻特別提到它能治療周痹。痹症是風、寒、濕三種邪氣混合侵入身體造成的疾病,未必都是因為腎虛引起的,那麼《本草經》的用意是什麼呢?我曾經研究過許多醫方書籍,才知道磁石能吸通一切阻塞的氣。塗在身體外表,能從外向內吸,就像用升藥來提毒,或是把磁石含在喉嚨裡吸出針一樣。以此類推,用磁石治療痹症的道理就非常清楚了。經絡中因為風寒濕邪阻滯而形成痹症,也是屬於氣機阻塞造成的疾病,所以需要用磁石來吸通它。只是古代的方劑中,直接按照《本草經》的說法使用磁石的很少,但是如果能理解「周」字的含義,就能知道凡是氣機阻塞的地方,都可能是痹症氣流經的通道。所以使用磁石治療痹症,不必拘泥於《本草經》的原文,也能符合它的宗旨。而且這樣更能了解磁石能夠補益腎氣的原因。心肺主呼吸的呼氣,肝腎主呼吸的吸氣。能吸的東西,與喜歡吸的病症,它們的氣息是相通的。虛弱的人能夠通過吸氣來補養自己,說磁石能補益腎氣當然是合理的。只是它和一般補益腎氣的山藥、地黃等藥不同。臨床醫生要仔細辨別,常常看到有些上下焦都虛弱的人,出現咳嗽、氣喘、吐血等症狀,醫生使用磁石來治療,結果卻導致肺部萎縮,最後變成絕症,這實際上是因為磁石吸傷上焦的緣故,而醫生沒有一個人能察覺到,真是可悲啊!另外,張仲景的醫書中沒有提到磁石這味藥,是因為張仲景是為了傷寒病而設的治療方法,原本就沒有另外寫《金匱要略》,而《金匱要略》也是在討論傷寒的雜病。寒邪是從外侵入身體的,不應該再用磁石,讓邪氣從內向外吸,所以張仲景的醫書中才沒有提及磁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