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研經言》~ 卷三 (8)
卷三 (8)
1. 隱指解
《脈經》第一篇釋脈名,兩言隱指。嘗以問之老醫,舉無應者。及歷症有年,始知其的。蓋隱者,揚之反。經文皆於按之下言隱指者,謂脈氣之鼓,被指按住,則不能發揚,似乎隱匿,故曰隱指。其獨系之虛實二脈何也?實脈初持時,止見長大,不得謂之實;及按之而長象不減,又不得發揚,則其氣橫充指下而見滿象,始成實脈矣。故曰隱指愊愊然。
《廣雅》:「愊,滿也」是也。虛脈初持時,止見軟大,不得謂之虛;及按之而大象不減,又不得發揚,則其氣旁流指下而見芤象,始成為虛脈矣。故曰隱指豁豁然空。《玉篇》:「豁,空也」是也。虛實二脈之真際,皆待按之而見,故惟此二脈言隱指。古人立言之妙,非淺學所能領會矣。
白話文:
《脈經》第一篇解釋脈象的名稱,用「隱指」兩個字來形容,我曾經拿去問過老醫生,沒有一個人能回答出來。等到我累積了多年的臨床經驗,才終於了解它的真正含義。所謂的「隱」,就是「揚」的反面。經文中所說的「隱指」,都是指在按壓的情況下出現的脈象,意思是說脈搏的氣勢,被手指按住後,就無法向上發散,看起來好像隱藏起來一樣,所以稱為「隱指」。
那麼,為什麼只有虛脈和實脈這兩種脈象,會用到「隱指」呢?實脈在剛開始把脈時,只會感覺到脈象比較長大,還不能說它是實脈;等到按下去後,長大的感覺沒有減少,而且無法向上發散,這時脈氣會橫向充斥在指下,呈現飽滿的現象,才能確定它是實脈。所以說實脈的隱指是「愊愊然」(飽滿的樣子)。《廣雅》說:「愊,是充滿的意思」,說的沒錯。
虛脈在剛開始把脈時,只會感覺到脈象比較柔軟寬大,還不能說它是虛脈;等到按下去後,寬大的感覺沒有減少,而且無法向上發散,這時脈氣會向旁邊散開,在指下呈現空虛的現象,才能確定它是虛脈。所以說虛脈的隱指是「豁豁然空」(空虛的樣子)。《玉篇》說:「豁,是空的意思」,說的也沒錯。
虛脈和實脈的真正表現,都要等到按壓之後才能顯現出來,所以只有這兩種脈象會用到「隱指」來描述。古人立言遣詞的精妙之處,不是膚淺的學問所能理解的。
2. 陰陽附解
《脈經》所謂陽附陰、陰附陽者,陰陽謂表裡,附謂薄也。陽附陰,即表邪內陷之謂;陰附陽,即里邪外乘之謂。病發於太陽則內薄,發於少陰則外薄,薄而不已必爭。其與交、並之別:交者表裡不分清,附者表多即里少,里多即表少也;並者表並於里即無表,里並於表即無里,附者里猶帶表,表猶帶里也。至於爭,則薄者將勝矣;將勝者,盡入其境也。
表盡入里則陷,故死;里盡入表則出,故生。陰主闔,陽加之則不能容,故脹滿;陽主開,陰加之則虛者泄,故汗出。而其與並有別者,並者已汗出,附而爭者未汗出也。可見診熱病總以汗出為佳也。又案:此時脹滿,必不大便,下之則其死尤速;此時汗之必昏運;補之則其愈遲,補甚亦死。一先一後之間,必列此數名,其丁寧示人之意切矣。
《脈經》歷集古今眾論,其名稱或隨時代而異,故多有詞異旨同者。此謂薄為附,亦其一端也。
白話文:
《脈經》所說的「陽附陰」、「陰附陽」,陰陽指的是表裡,附指的是薄弱。陽附陰,就是指表邪侵入體內;陰附陽,就是指裡邪從體表侵犯。疾病從太陽經發作就容易內陷,從少陰經發作就容易外散,薄弱的狀態如果持續下去,一定會產生爭鬥。
而它與「交」和「並」的區別在於:「交」是表裡不分;「附」是表多則裡少,裡多則表少;「並」是表並於裡則沒有表證,裡並於表則沒有裡證,而「附」是裡還帶有表證,表還帶有裡證。至於爭鬥,則表示薄弱的一方快要勝過了,快勝過的一方,就會完全進入另一方的境地。
表邪完全進入裡,就會內陷而死;裡邪完全跑到表,就會痊癒而活。陰主收斂,陽氣過強就會無法容納,所以會脹滿;陽主發散,陰氣過強,虛弱的就會外洩,所以會出汗。而「附」和「並」不同之處在於,「並」是已經出汗了,「附」而產生爭鬥是還沒有出汗。可見診斷熱病,一般都以出汗為好。又說:這個時候脹滿,一定會沒有大便,如果用瀉下的方法,他會死得更快;這個時候如果讓他發汗,必定會昏迷;如果用補的方法,病癒的時間會更慢,補得太過也會死。在先後處理之間,一定要列出這幾個名稱,可以看見他仔細叮嚀告誡人們的用心。
《脈經》收集了古今眾多的論點,它的名稱可能隨著時代而有所不同,所以有很多是說法不同但意思相同的情況。這裡把薄弱說成是附,也是其中一種情況。
3. 溫病脈法解
凡脈來盛去微,如人喘狀者,是邪氣由表薄里之象;若又動數不均,則薄里尤急,即初大漸小之厥脈也。傷寒得之為惡寒甚而熱多者以此。今病過數日,不見此二脈,知其邪將衰,不能薄里,不薄里必還表,將汗之兆也。然亦有不薄里又不還表,逗留半表裡間而脈如是者,則象其肺臟之有所載也。
肺在軀殼內四臟上,正在半表裡之次,邪著於此則脈緩,故去來平,初終勻,其人當喑。喑者肺載邪而氣實無聲也。欲邪之散,仍須從汗出。設汗之不汗,則邪著固而肺將爛若萎矣,法在不治。《脈經》卷七熱病肺不喘三條,義實如此。凡云不者,皆昨然今否之詞,府謂胸中,藏謂胃部,陰陽謂表裡,凡云期者,皆施治冀望之詞,三日四日者,自七日後數之也。
七加四為十一日,邪氣還表,行其經竟之時,至是不汗,則其終不還表而著肺之固可知,治法乃窮矣。
白話文:
脈象來勢強盛,去勢微弱,如同人喘氣的樣子,這是邪氣從身體表面往內部侵入的現象。如果脈搏跳動次數不均勻,就表示邪氣往內部侵入的情況更加緊急,這就是最初脈搏強大,然後逐漸變小的厥脈。如果傷寒出現這種脈象,會表現為非常怕冷而發熱嚴重的狀況。如果病程經過數日,沒有出現這兩種脈象,就知道邪氣將要衰退,不能再往內部侵入了。邪氣不能往內部侵入,必定會回到身體表面,這是將要發汗的徵兆。但是,也有一種情況是邪氣既不往內部侵入,也不回到表面,而是停留在半表半裡之間,脈象也會像上述描述那樣,這就表示肺臟可能被邪氣所阻礙。
肺臟在身體內部四個臟器之上,正處於半表半裡的位置,如果邪氣停留在這裡,脈象就會變得緩和,來勢和去勢平穩,起伏均勻,這個人就會出現失聲的狀況。失聲是因為肺臟被邪氣阻礙,導致氣無法發出聲音。想要使邪氣散去,仍然需要通過發汗的方式。如果汗發不出來,邪氣就會固著在肺臟,肺臟會像枯萎一樣腐爛,這種情況就無法治療了。《脈經》第七卷熱病部分關於肺不喘的三條內容,意思其實就是這樣。凡是說「不」的時候,都是指以前有,現在沒有的意思。府是指胸腔,藏是指胃部,陰陽是指表裡,凡是說「期」的時候,都是指治療上的期望。三日、四日,是指七日之後開始計算。
七天加四天是十一天,這是邪氣回到體表,沿著經絡運行一周的時候,如果到這個時候還不出汗,就知道邪氣最終不會回到體表,而是固著在肺臟了,這種情況就到了治療的極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