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研經言》~ 卷三 (7)
卷三 (7)
1. 鼠瘻解
《靈》、《素》、《本草》皆屢言鼠瘻,說者皆以食鼠殘成瘻者當之。《病源》列九瘻中有鼠瘻,引《靈·寒熱》赤脈貫瞳於其下。但《病源》鼠瘻既為九瘻之一,則不得以概諸瘻可知。三經鼠瘻,鼠當為竄,鼠性善竄,故竄字從鼠,鼠字即通竄。《詩》正月鼠憂以癢,小旻鼠思泣血。
兩字皆為竄義,蓋遭亂之人,多方求脫而卒不可得,故既言鼠,而復綴以憂、思二字。瘻之稱鼠,亦取竄通經絡為義。竄俗作串,瘻與癧為雙聲,故近世瘍科書皆呼癧串。癧患即竄瘻之倒言也。鼠如字讀,則與注為聲轉,瘻與流為聲同,故近世瘍科書或呼流注。流注即鼠瘻之倒言也。
凡取兩字相切成義者,可順可倒,如丁東東丁、歷六陸離之類甚多。鼠瘻之為癧串、流注,斷無疑已。又此病初起曰瘰癧,從其外命之;已成曰鼠瘻,從其內命之。經稱寒熱瘰癧及寒熱鼠瘻,別之以此。因知赤脈貫瞳,當是已成之癧串診法,非初起之瘰癧診法。何以言之?經以赤脈多則死期遠,少則近,則見赤脈非凶兆明矣。
大抵血虛之人,目皮裡面必白,血主脈,故以脈見之多少,驗血虛之微甚。瘰癧初起,當不至是,必已成癧串,膿水淋漓已久,合用此診法耳!《玉篇》癙,病也;瘻,瘡也。
白話文:
《靈樞》、《素問》、《本草》這些醫學典籍都多次提到鼠瘻,一般解釋都認為是因為吃了被老鼠污染的食物殘渣而導致的瘻管。《病源》將鼠瘻列為九種瘻管疾病之一,並引用《靈樞·寒熱篇》中「赤脈貫瞳於其下」來描述其症狀。但是既然《病源》將鼠瘻歸為九瘻之一,就表示不能用鼠瘻來概括所有的瘻管疾病。
這裡所說的「三經鼠瘻」,「鼠」應該是指「竄」,因為老鼠的特性就是善於鑽洞,所以「竄」字從「鼠」旁,「鼠」字本身就有「竄」的意思。《詩經》中說「正月鼠憂以癢」、「小旻鼠思泣血」,這兩句詩中的「鼠」都是「竄」的意思,表示遭受動亂的人,想盡辦法逃脫卻無法成功,所以既用「鼠」來形容,又加上「憂」、「思」這兩個字。瘻管之所以稱為「鼠」,也是取其會像老鼠一樣在經絡中亂竄的意思。
「竄」字俗寫為「串」,「瘻」和「癧」的發音相近,所以近代外科書籍都稱此病為「癧串」,「癧患」其實就是「竄瘻」的倒裝說法。如果把「鼠」字讀作本來的意思,就和注釋的讀音轉換有關,「瘻」和「流」的發音也相同,所以近代外科書籍又稱此病為「流注」,「流注」其實就是「鼠瘻」的倒裝說法。
凡是取兩個字互相切合來表達意思的,都可以順著說也可以倒著說,例如「丁東東丁」、「歷六陸離」等等,有很多這樣的例子。「鼠瘻」就是「癧串」或「流注」,這一點是沒有疑問的。此外,這種病剛開始發作時叫做「瘰癧」,是從外觀來命名的;已經形成時叫做「鼠瘻」,是從其內在病理來命名的。醫書提到「寒熱瘰癧」和「寒熱鼠瘻」,就是用這種方式來區分的。
由此可知,「赤脈貫瞳」應該是用來診斷已經形成的癧串的方法,而不是用來診斷剛發作的瘰癧的方法。為什麼這樣說呢?因為醫書認為,眼睛出現的紅脈越多,表示死亡時間越久,紅脈越少,表示死亡時間越近,由此可見紅脈並非凶兆。
一般來說,血虛的人,眼皮內側一定會呈現白色,因為血主管脈絡,所以可以從眼脈顯現的程度來判斷血虛的輕重。瘰癧剛開始發作時,通常還不會有這種情況,一定是已經形成了癧串,且膿水流淌已久,才適合使用這種診斷方法。《玉篇》解釋「癙」是指疾病,「瘻」是指瘡。
2. 衄有太陽陽明證解
《金匱》衄云,從春至夏衄者太陽,從秋至冬衄者陽明,獨不言少陽。或據《靈樞·經脈》謂少陽脈不至鼻,似也,而實非也。蓋仲景所云太陽、陽明者,非謂太陽、陽明之經,乃其自分之部也。太陽統三陽之表,陽明為胃腑之裡。
衄有由陽絡之陽傷而得者,外感風熱所致,春夏從開,邪必著於表,故云從春至夏衄者太陽;衄有由陽絡之陰傷而得者,內傷飲食之熱,覆被風鑠所致,秋冬主闔,邪必著於裡,故云從秋至冬衄者陽明。此文正與泉前三陰三陽諸篇相證,雖似本之《靈樞》,而要各自成論,偶與之合也。
白話文:
《金匱要略》中提到,從春天到夏天流鼻血,屬於太陽經的問題;從秋天到冬天流鼻血,屬於陽明經的問題,唯獨沒有提到少陽經。有人根據《靈樞·經脈》篇的說法,認為少陽經的脈絡不到鼻子,似乎可以解釋,但實際上不是這樣。仲景所說的太陽、陽明,並不是指太陽經、陽明經這兩條經絡,而是指它們各自所屬的部位。太陽經統管三陽經的表面,陽明經則管轄胃腑的裡面。
流鼻血有的是因為陽絡的陽氣受傷而引起的,多半是外感風熱所導致,春夏之際陽氣開洩,邪氣一定會停留在表面,所以說從春天到夏天流鼻血屬於太陽經;流鼻血有的則是因為陽絡的陰氣受傷而引起的,多半是內傷飲食積熱,加上外邪侵襲所致,秋冬之際陽氣閉藏,邪氣一定會停留在裡面,所以說從秋天到冬天流鼻血屬於陽明經。這段文字正好與之前講三陰三陽的章節相互印證,雖然表面上看似根據《靈樞》,但實際上是自成一套理論,只是剛好與《靈樞》的說法相合而已。
3. 女勞疸日晡惡寒解
凡黃家日晡多發熱者,以陽明旺時也。(晡,《說文》作餔,云日加申時食也。仲景云陽明旺申酉戌時,)疸熱隨之而發,故以此為黃疸之常。以其病在中上而下無病,則散而不至逆也。凡氣在中則可上可下,在上必陷,在下必逆。若女勞疸熱固結於下,不得下泄,則時時上逆,特與脾近,與肺遠,止得逆乘於中,不能逆乘於上。
至日晡則中實脾旺,疸熱之逆乘於中者,得以乘勢逆乘於上,上至肺而極,故以肺虛惡寒之例而為此病。惡寒仍肺病,非腎病,辨症之訣如此。其額上黑之義同。蓋女勞疸之熱之逆行於臟者,借逕於脾胃而及肺;其逆行於經者,借逕於大腹而及額上。額上為心之部。腎病者,顴與顏黑,此之謂也。
此義三十年來,屢思不得,至癸巳夏偶得之。
白話文:
一般來說,黃疸病患者如果常常在下午時分發熱,那是因為下午是陽明經氣最旺盛的時候。(《說文解字》裡說「晡」就是下午申時吃飯的時候。張仲景也說陽明經氣在申時、酉時、戌時最旺盛。)黃疸的熱也會跟著在這個時候發作,所以這被認為是黃疸常見的現象。這是因為病邪停留在身體的中上部,下部沒有病,所以熱可以往外散發,不會產生逆行的現象。一般來說,氣在身體中間可以往上也可以往下,如果氣往上走,就會向下陷,如果氣往下走,就會向上逆行。如果婦女因為勞累而得了黃疸,熱邪固結在下部,無法向下排泄,就會時常向上逆行,特別是因為它靠近脾臟,遠離肺臟,所以只能逆行侵犯到身體中間,無法逆行侵犯到上部。
到了下午時分,身體中間的氣充足,脾氣也旺盛,原本逆行到身體中間的黃疸熱邪,就可以趁勢繼續向上逆行,一直到肺部才停止,所以會出現像肺虛怕冷的症狀,這就是這個病發生的原因。這個怕冷仍然是肺部的問題,而不是腎臟的問題,這就是辨別這個病的方法。額頭發黑的原因也是一樣。婦女勞累導致的黃疸,熱邪如果逆行侵犯到內臟,會經過脾胃而到達肺部;如果熱邪逆行侵犯到經絡,會經過大腹而到達額頭。額頭是心臟所對應的部位。如果是腎臟有病,臉頰和臉色會發黑,說的就是這個道理。
這個道理,我思考了三十年都想不通,直到癸巳年的夏天,才偶然間想明白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