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研經言》~ 卷三 (5)
卷三 (5)
1. 邪解
楊注《太素》,概釋「邪」字為虛邪,最合經旨。經謂風雨寒暑,不能獨傷人,必因於天之虛邪,與其人虛,兩虛相得,乃客其形。於此知外來之病,無不挾有虛邪,故兩經動輒言邪,此「邪」字對太一之正風言也。《難經》始目一切病人之氣為邪,如心邪、肝邪等臟腑之邪,及飲食之邪云云,不必皆是虛邪,殆以「邪」字對人身之正氣言也。仲景因之有大邪、小邪、清邪、濁邪、谷飪之邪諸稱,皆用《難經》而引申。
其云邪哭者,又將虛邪之氣,名虛邪之病,是以「邪」字對他病之正狀言也。《巢源》因之而有五邪之名,《千金》、《外臺》又皆衍為驚邪之名,皆由《金匱》而引申。《千金》又有邪思泄痢症,則又以「邪」字對心術之正用言也。大抵名稱隨時而改,讀者通其意勿泥其文,否則必執今疑古,而謂古方不可治今病矣。
白話文:
楊玄操註解的《太素》這本書,大略解釋「邪」字為虛邪,最符合經典的旨意。《黃帝內經》說風、雨、寒、暑這些外在因素,不能單獨傷害人體,必定是因為自然界中虛弱的邪氣,加上人體本身也虛弱,兩者虛弱的情況相互結合,才會侵入人體而使人生病。從這裡可以知道,外來的疾病沒有不挾帶虛邪的,所以《黃帝內經》常常提到「邪」,這個「邪」字是針對太一之正風來說的。《難經》開始把一切病人的氣都稱為邪,像是心邪、肝邪等臟腑的邪氣,以及飲食的邪氣等等,這些不一定都是虛邪,大概是把「邪」字用來對應人體自身的正氣而言。張仲景因此有了大邪、小邪、清邪、濁邪、食物消化不良之邪等各種說法,都是採用《難經》的觀點再加以引申。
至於說到「邪哭」,又是將虛邪之氣稱作虛邪之病,這是以「邪」字來對應其他疾病的正常狀態而言。《巢氏病源》因此有了五邪的名稱,《千金方》、《外臺秘要》又都衍生出驚邪的名稱,這些都是從《金匱要略》引申出來的。《千金方》還有提到邪思導致的泄痢症,這又是以「邪」字來對應心術的正常作用而言。總體來說,名稱會隨著時代而改變,讀書的人要了解其中的含義,不要拘泥於文字表面,否則必定會用現在的觀點去懷疑古人的說法,而認為古時候的藥方不能治療現在的疾病了。
2. 邪哭解
《金匱》五臟風寒篇有「邪哭」二字,自來注家皆謂非哭之正狀,如有聲無淚,或哭而不悲之比。是以邪為反正泛稱也。然於本文血氣少之原不協。惟巢氏《病源》中風門,有驚、邪、狂、癲四症相類,而皆冠之以風。是古固有以一「邪」字為病名者,巢氏必本經說。邪哭云者,謂得邪病而哭,《病源》所謂邪之為狀,悲喜無度是也。
義本直截,無俟深求。且其病原於風,則於「血氣少」三字允協。風勝則燥,理固然矣。考古之邪,即今之癡。凡《外臺》、《千金》治風邪諸方,皆可治癡。昧者以癲為癡,而別於癇。癲、癡強合,癲、癇強分,皆於古訓相背。詳泉所撰《金匱方論注》及《證原》中。
白話文:
《金匱要略》五臟風寒篇提到「邪哭」這兩個字,歷來的註解都認為這不是正常的哭泣,像是只有聲音沒有眼淚,或是哭卻不悲傷的樣子。因此把「邪」當作是反正、一般的說法。然而,這樣解釋和原文「血氣少」的病因不太符合。只有巢元方《病源》中風的章節,把驚、邪、狂、癲四種症狀歸為一類,而且都用「風」來開頭。可見古代確實有將「邪」字當作病名的用法,巢元方應該是根據經典的說法。所謂「邪哭」,指的是因為得了邪病而哭,《病源》說邪病的症狀是悲傷或喜悅沒有節制。
這個意思很直接,不需要深入探究。而且,這種病的原因是風邪,這樣就和「血氣少」三個字相符合了。風邪盛就會乾燥,這是很自然的道理。考究古代的「邪」,就是現在說的「癡呆」。凡是《外臺秘要》、《千金方》中治療風邪的方子,都可以治療癡呆。不明白的人把癲癇當作癡呆,又把它和癇症區別開來。把癲和癡強硬地合在一起,把癲和癇強硬地分開,都違背了古人的說法。詳細的內容可以參考我的《金匱方論注》和《證原》。
3. 酸削解
《金匱》勞篇,男子勞之為病,其脈浮大,手足煩熱,春夏劇,秋冬差,陰寒精自出,酸削不能行。泉案:酸削當為酸消,謂酸嘶消沮也。髓藏於頭,而會絕骨。絕骨穴在脛外廉,故腦髓少者,則頭痛而脛不能行。其至春夏劇者,以春氣病在頭故也。《周禮·疾醫》春時有痟首疾。
鄭注:痟酸削也;首疾,頭疾也。彼削亦當作消,所以疊痟也。《說文》痟,酸痟,頭痛也。《周禮》曰:春時有痟首疾。此與鄭同義。鄭注是分釋「痟首疾」三字之義,非分三字為二症名。《說文》「酸痟頭痛也」五字句,是渾括其狀。賈疏頭痛之外,別有酸削之疾云云,蓋誤會鄭意。
《蜀都賦》味蠲癘痟。注:痟,頭痛也。是誤會許意。余目驗春溫症及春月傷風而病頭痛者,無不脛酸。《周禮》「痟首疾」三字,真善狀病態者。許、鄭由頭言之,仲景由脛言之,各以其次為異耳!
白話文:
《金匱要略》勞損篇提到,男子因勞損而生病,脈象呈現浮大,手腳感到煩躁發熱,春夏時節病情加重,秋冬時節病情稍微減輕,陰部虛寒導致精液自行流出,身體酸軟無力、消瘦,甚至無法行走。我認為「酸削」應該是「酸消」,意思是酸軟無力,並且逐漸消瘦衰弱。腦髓藏於頭部,且匯集在絕骨穴。絕骨穴位於小腿外側,所以腦髓不足的人,就會頭痛並且小腿無力而無法行走。之所以春夏時節病情加重,是因為春季的病邪容易影響頭部。《周禮·疾醫》中提到,春季容易出現「痟首疾」。
鄭玄註解說:「痟」就是酸軟消瘦的意思,「首疾」就是頭痛的意思。這裡的「削」也應該當作「消」,所以才用「痟」來疊加。許慎《說文解字》中說,「痟」是指酸軟消瘦,導致頭痛。《周禮》說:「春季容易出現痟首疾」,這與鄭玄的解釋意思相同。鄭玄的註解是分別解釋「痟首疾」這三個字的意思,並不是把這三個字分成兩種病症名稱。《說文解字》中說「酸痟頭痛也」這五個字,是完整描述了這種病症的狀態。賈疏認為除了頭痛之外,還另外有酸軟消瘦的疾病,這應該是誤解了鄭玄的意思。
《蜀都賦》中寫道「能解除癘痟的疾病」,註解說:「痟」就是頭痛,這是誤解了許慎的意思。我親眼看過,春天發生的溫病以及春季感冒而引起頭痛的人,沒有一個不是小腿酸軟的。《周禮》所說的「痟首疾」這三個字,真是很貼切地描述了這個病症的狀態。許慎和鄭玄從頭部來描述這個病症,而張仲景從腿部來描述這個病症,他們各自從不同的角度來描述而已!
4. 下利解
古書多言下利。下即泄字;利言其快,加疒旁即為痢字。下利與吐利文同,吐利為快吐,則下利即為快泄已。兩經或稱其甚者為洞泄,又為腸澼。王注謂腸門開闢,知本作闢,讀為闢,其病即下利也。所云腸澼下白沫,即今之白積;腸澼下膿血,即今之紅白積;腸澼下血,即今之赤痢、腸紅等。近世分下為泄瀉,利為痢疾,於是今之痢,異於古之利矣。
豈知今之痢,即《難經》五泄中之大瘕泄。《難經》與餘四泄同稱泄,是古之下,賅今之痢。仲景書亦止加「下重」二字以別之,不另立一名。隋唐時或稱滯下,或稱重下,皆不脫「下」字,存古義也。徐氏《軌範》泛指腸澼為腸紅,而以《難經》五泄概入泄,仲景下利概入痢。
於此嘆論古之難!
白話文:
古代醫書常常提到下利。這裡的「下」其實就是「泄」字的意思;「利」指的是快速,加上「疒」字旁就成了「痢」字。「下利」這個詞和「吐利」的用法相似,「吐利」是快速嘔吐的意思,那麼「下利」就是快速排泄的意思。有的醫書會說情況嚴重的是「洞泄」,又叫做「腸澼」。王叔和的註解說「腸門開闢」,這裡的「闢」應該寫作「闢」,讀音也為「闢」,這種病就是下利。所謂「腸澼下白沫」,就是現在說的「白積」;「腸澼下膿血」,就是現在說的「紅白痢」;「腸澼下血」,就是現在說的「赤痢」、「腸紅」等。近代將「下」分為「泄瀉」,「利」分為「痢疾」,這樣一來,現在的「痢」就和古代的「利」有所不同了。
其實現在說的「痢」,就是《難經》中五種泄瀉裡的「大瘕泄」。《難經》將「大瘕泄」與其他四種泄瀉都稱為「泄」,可見古代的「下」就包含了現在的「痢」。張仲景的著作也只是加上「下重」兩個字來區分,並沒有另外立一個新的名稱。隋唐時期,有時稱作「滯下」,有時稱作「重下」,但都沒有脫離「下」字,保留了古代的含義。徐氏的《軌範》將「腸澼」泛指為「腸紅」,並且將《難經》的五種泄瀉都歸入「泄」,將張仲景的下利都歸入「痢」。
由此可見,要理解古代的醫學概念,實在是很困難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