莫文泉

《研經言》~ 卷三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4)

1. 腸覃解

《靈·水脹篇》腸覃者,寒氣客於腸外,與衛氣相搏,氣不得榮,因有所繫,癖而內著,惡氣乃起,息肉內生。其始生也,大如雞子,稍以益大,至其成,如懷子之狀,久者離歲,按之則堅,推之則移,月事以時下,此其候也。泉案:腸覃既生息肉,則有形矣。但覃乃延長之義,於病狀何取?當為蕈之省文。

《韻》、《篇》並云:蕈,之荏反,地上菌也。病之蕈名者,蓋取腸外息肉生如蕈狀,後世咽菌、陰菌等名准此。讀當尋上聲,不當如字讀。古蕈、蕈二字多相通,故五經文字云詩葛,覃字亦作蕈。但彼蕈仍當訓延,而此蕈則當訓菌。二字之詁雖異,二字之通則同。此類甚多,不可不正。

白話文:

《靈樞·水脹篇》所說的腸覃,指的是寒氣侵入腸道外,與衛氣互相搏擊,導致氣血無法順利運行,因為某種原因被繫住了,積聚在體內形成腫塊,接著產生不好的氣息,進而長出息肉。剛開始長出來時,像雞蛋那麼大,慢慢地會越來越大,等到長成時,看起來就像懷孕一樣,時間久了甚至會超過一年,按壓時會感覺堅硬,推動時又會移動,月經則會按時來,這就是它的症狀。

我認為,腸覃既然會長出息肉,就已經是有形體的東西了。但「覃」有延長的意思,這樣對應病狀要如何解釋呢?應該是「蕈」字的簡寫才對。《韻》、《篇》都說:「蕈」這個字,讀音是「之荏反」,指的是長在地上的菌類。這種病之所以稱為「蕈」,大概是因為腸道外長出的息肉像蕈類一樣。後世的咽菌、陰菌等名稱也是這樣來的。讀音應該讀上聲,不應該按照字面讀音。古代「蕈」、「覃」這兩個字常常可以互相通用,所以《五經文字》說詩經裡的葛覃草,「覃」這個字也可以寫成「蕈」。但那裡的「蕈」仍然應該解釋為延長,而這裡的「蕈」則應該解釋為菌類。這兩個字的解釋雖然不同,但它們可以互相通用是相同的。這種例子有很多,不能不加以糾正。

2. 蠱怚解

《靈·熱病》男子如蠱,女子如怚,身體腰脊如解,不欲飲食。楊注《太素》以為男女相悅之病。女惑男為蠱,男惑女為怚。泉案:楊說蓋據《左傳》而對參得之,於名義最合。今為引申之。蠱者,壞也。《素·生氣通天》注謂煎厥由房勞來,而至耳目潰潰乎若壞都,正以女惑男而壞也。

怚者,阻也。《史記·倉公傳》韓女欲男子不可得,病寒熱,月不下,正以男惑女而阻也。曰煎厥,曰寒熱,則身必發熱,故經列於熱病。此熱必發於腎,腎熱則侮脾,故身體腰脊如解,不欲飲食。腎中之熱既淫於脾,則必脾腎同治,故下文云刺湧泉及跗上。經文莫著於此,由刺法推藥法,其方可知。

《千金》無比山藥丸可以治蠱,《本事方》抑陰煎可以治怚。若更中於虛邪,必皆致羸瘦、咳嗽、沉默、殗殜,為風虛勞、傳屍勞等症,當各隨宜治之矣。或據《玉篇》怚,驕也。《廣韻》怚,憍也。而通怚於狙,釋為詐病亦得。蓋此症變幻,不的知所苦,朝涼即如平人,暮熱輒至大劇,有似詐也。

然以狙虛擬其神,不若以阻實徵諸病。《千金》直作「阻」字,阻者,經阻。

白話文:

《靈樞經·熱病篇》裡說,男子生病像「蠱」,女子生病像「怚」,身體腰背像要散開一樣,不想吃東西。楊上善在《黃帝內經太素》中認為,這是男女互相愛慕而產生的疾病。女子迷惑男子稱為「蠱」,男子迷惑女子稱為「怚」。我認為,楊上善的說法是根據《左傳》的記載並加以參照,在名稱含義上最為貼切。現在我再進一步解釋。「蠱」的意思是敗壞。《黃帝內經·生氣通天論》的註解說,煎厥這種病是因房事過度而來,導致耳目潰敗,好像整個都壞掉一樣,這正是因為女子迷惑男子而導致的敗壞。「怚」的意思是阻礙。《史記·倉公傳》記載,韓女愛慕男子卻得不到,生病出現寒熱,月經也不來,這正是因為男子迷惑女子而導致的阻礙。煎厥也好,寒熱也好,身體一定會發熱,所以《內經》將其歸類為熱病。這種熱一定發於腎,腎熱會侵侮脾,所以身體腰背會像要散開一樣,不想吃東西。腎中的熱既然侵犯到脾,就必須脾腎一同治療,所以下文說要針刺湧泉穴和足背上的穴位。經文的含義在此點最為明顯,由針刺的方法推論用藥的方法,藥方是可以知道的。《千金方》中的無比山藥丸可以治療「蠱」,《本事方》中的抑陰煎可以治療「怚」。如果又感染了虛邪,一定會導致身體消瘦、咳嗽、沉默寡言、精神萎靡,變成風虛勞、傳屍勞等症狀,應當根據病情來治療。或者有人根據《玉篇》說「怚」是驕傲的意思,《廣韻》也說「怚」是驕傲的意思,然後把「怚」字與「狙」字相通,解釋為裝病也是可以的。因為這種病症變化無常,不能明確知道痛苦所在,早上涼爽就跟正常人一樣,傍晚發熱就會變得非常嚴重,有像裝病的樣子。然而用「狙」這個字來虛擬它的表現,不如用「阻」來實際描述它的病症。《千金方》直接寫作「阻」字,「阻」的意思是經脈受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