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研經言》~ 卷三 (1)
卷三 (1)
1. 卷三
2. 伏沖解
《說文》沖,通道也。《玉篇》沖,交道也。脈以沖名者,取經隧四達,表裡交通之義。此脈並陽明之經行身前者,應孔穴,其不應孔穴者,並足少陰之經,伏行背膂之下,始稱伏沖,亦曰伏膂,名異實同。惟其伏行,故得交通前後,為四達之路。
經敘虛邪中人之次,不直言衝脈,必別言伏沖者,以傳邪未到伏沖之先,由孫而絡而經而輸,其入淺,其途一;一到伏沖,則入較深,而途不一,或由腸胃之腠而傳二腑,或由腸胃之外而傳膜原,路路可走,防禦綦難,為泄為積,未可預卜。
經意當以兩歧言,不以遞進言,否則既入腸胃,豈有復出而傳膜原之理哉?腸胃之外,膜原之間,所部甚廣,自鬲肓至脖胦,跨有臍之四旁,於古尺約尺許,其止者為積,其行者為繞臍痛;其不內逼於膜而傳者,尚有腸胃之後膂筋一次;其內逼膜原而傳者,亦尚有小腸膜原之間一次;其由支絡而傳者,尚有衝脈之正經,為臍上喘動應手之症。益信此一脈之四達交通矣。
衝脈之外行者但稱沖,則其伏行者稱伏沖,理固宜然。楊注《太素》不誤,王注《瘧論》以為腎絡之伏行膂筋者,蓋謂衝脈本腎絡之一也。核之上文入脊內,下文出缺盆之路,甚合。
白話文:
《說文解字》說,「沖」是通道的意思。《玉篇》說,「沖」是交會的道路的意思。脈之所以用「沖」來命名,是取其像經隧一樣四通八達,能夠在身體內外交通的含義。這條脈絡和陽明經一起在身體前面運行,會應對穴道;而沒有應對穴道的,則和足少陰經一起,潛伏在背脊下方運行,因此稱作「伏沖」,也叫「伏膂」,名稱不同,但指的都是同一條脈絡。正是因為它潛伏運行,才能夠交通身體前後,成為四通八達的道路。
經文描述外邪侵入人體的次序,沒有直接說衝脈,而一定要特別說伏沖,是因為外邪在還沒到達伏沖之前,是先從孫絡到絡脈,再到經脈,再到輸穴,進入的比較淺,路徑只有一條。一旦到達伏沖,則進入的比較深,路徑也就不只一條,有可能是從腸胃的腠理傳入到二腑,也有可能是從腸胃之外傳入到膜原,路路都可以走,防禦起來非常困難,是會造成腹瀉還是積聚,都無法預料。
經文的意思應該是說兩種不同的路徑,而不是說遞進的關係,否則如果已經進入腸胃,怎麼還會再出來傳到膜原呢?腸胃之外,膜原之間,所包含的範圍很廣,從膈膜、膏肓到脖子下方,橫跨肚臍四周,大約有古代的一尺左右,停留在這裡的就會形成積聚,行走的就會造成繞肚臍的疼痛;沒有往膜內侵入的,還有可能從腸胃後面的脊椎筋膜傳播;侵入膜內的,也還有從小腸膜原之間傳播的;從支絡傳播的,還有衝脈的正經,會出現肚臍上方喘動應手的症狀。這些都更加證明了這條脈絡四通八達、交通各處。
衝脈在體表運行的稱為沖,而其潛伏運行的則稱為伏沖,道理本來就應該如此。楊玄操註解《太素》並沒有錯誤,王叔和註解《瘧論》認為是腎絡潛伏在背脊筋膜運行的,是說衝脈本來就是腎絡的一部分。對照上文說進入脊椎內,下文說從缺盆出來的路徑,非常符合。
3. 中風傷寒解
《傷寒論》於傷寒外稱中風,各詳其脈證於六經篇。《病源》謂之中風、傷寒,其論即取論中六經脈證。《千金》、《外臺》相承皆如此。泉案《金匱》有中風篇,,仲景不以此病同列於彼者,以此與傷寒相似,與痹、歷節等不相似故也。巢氏以傷寒稱之,最得其旨。蓋冬時疾風及非時寒風,其來無漸,非關觸冒,故云中。
又以其彼來而我始冒之,故云中,又可云傷。又以此風起毫毛髮腠理,入襲於衛而自汗,不能循經而傳,故論文特起傳經例於傷寒條後,而中風條不之及。欲知傳經與否之義,但取《傷寒論》營行脈中、衛行脈外,及風則傷衛、寒則傷營數語繹之自明,勿為近世所惑也。
白話文:
《傷寒論》裡,對於外感疾病,除了稱作傷寒之外,也稱之為中風,並且在六經篇詳細說明了各種脈象和症狀。《病源》這本書也把中風和傷寒並列,並且在討論中引用了《傷寒論》的六經脈證。《千金方》和《外臺秘要》等醫書也都繼承了這種觀點。我認為《金匱要略》有中風篇,張仲景之所以沒有把中風和傷寒歸為同一類疾病,是因為中風和傷寒症狀相似,而與痺症、歷節風等疾病不同。巢元方的《諸病源候論》用傷寒來稱呼中風,最能點出這個疾病的重點。因為這種病通常發生在冬天寒風或不是當季的寒風侵襲時,它來得突然,沒有預兆,並不是因為觸碰到外邪才發病的,所以稱為「中」。
此外,因為風邪是先來侵襲人體,然後人體才開始產生反應,所以稱為「中」,也可以說是「傷」。這種風邪是從皮膚上的毫毛和腠理侵入,直接攻擊人體的衛氣,導致自汗,而且不會像一般疾病那樣沿著經絡傳遞,因此《傷寒論》在講完傷寒之後,特別開出篇章討論疾病的傳經方式,而中風則沒有。要理解疾病是否傳經的道理,只要仔細研究《傷寒論》中關於營氣在脈內運行、衛氣在脈外運行,以及風邪會損傷衛氣、寒邪會損傷營氣的說法,就能明白,不要被近代的錯誤觀念所迷惑。
4. 秋傷於濕解
凡論四氣,當分二例。自春分至秋分皆為暑,自秋分至立春皆為寒。二氣極偏,皆從風傷於人。經以暑配夏、寒配冬者,據其極偏之氣,配以極偏之時也。春之溫和,秋之涼和,本無所偏,介乎寒暑往來之間,而不可以寒暑言,故於春言風,以溫非邪,風則為邪。又以此風不偏勝,故但言傷於風,不別言寒者,非謂風止於春傷人也。
於秋言濕者,秋承中土之後,本氣既無可言,即以中土之濕配之。秋謂秋分以前,若秋分後天氣已寒,此時傷之,則從傷寒法。經意以四氣分配四時,言自難齊,當以意逆實,當如傷寒例從秋分後皆為傷寒也。秋以土氣為氣者,正如草木黃落,以土色為色之比。近喻嘉言欲改「濕」字為燥,非是。
不觀《靈·九宮八風》又以濕配東乎,喻又將何以改之?
白話文:
關於四時之氣的討論,應該分成兩種情況來看。從春分到秋分都屬於暑氣的範疇,而從秋分到立春則屬於寒氣的範疇。這兩種氣候過於偏頗時,都會藉由風來侵犯人體。經書將暑氣配屬夏季、寒氣配屬冬季,是因為它們是氣候最為偏頗的時候,所以要配上最為偏頗的時節。春天溫和、秋天涼爽,本來就不偏向任何一方,而是介於寒暑交替之間,所以不能用寒或暑來形容它們。因此,春天說「風」,是因為溫和並非邪氣,而風則能成為邪氣。又因為這種風並不特別偏盛,所以只說「傷於風」,而沒有特別說「寒」,並不是說風只在春天侵犯人體。
秋天說「濕」,是因為秋天接在中土之後,其本來的氣候沒有特別之處,所以就用中土的「濕」來配屬它。這裡的秋天指的是秋分之前,如果是在秋分之後,天氣已經轉冷,這時受到的傷害就應該用傷寒的方法來治療。經書以四種氣候分配四個時節,說法很難完全一致,應該用意念去推想實際情況。像是傷寒的例子,秋分之後都應該歸屬於傷寒。秋天以土氣為氣,就像草木枯黃、呈現土色一樣,只是一個比喻。近來有人想把「濕」字改成「燥」,是不對的。
如果他不看《靈樞·九宮八風》裡也有把「濕」配屬東方的說法,他又打算把這個「濕」字改成什麼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