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研經言》~ 卷三 (2)
卷三 (2)
1. 《傷寒論》六經解一
《傷寒》所列六經,與《素·熱病論》不同。熱病論依氣行之脈絡言,故所著症,與《靈·經脈篇》義合。《傷寒論》依邪入之次序言,故所著症,與《靈·經脈篇》義不合。經脈三陽經皆有頭痛,陽明始有惡寒,而仲景乃皆入之太陽,更以胃實為正陽明;經脈嗜臥屬足太陰,而仲景乃謂少陰病欲寐;經脈渴而欲飲,飢不能食,屬足少陰,而仲景乃謂厥陰病消渴,飲不欲食,種種皆殊。
惟少陽、太陰為近之,而亦有殊者:經脈目䀮䀮屬足少陰,而仲景少陽目眩;經脈飧泄屬足厥陰,而仲景三陰俱列。所以然者,經但以陰陽分表裡兩層,而以身之前後兩側分為三陰三陽,仲景不但分表裡兩層,且分表之表為太陽,表之裡為少陽,里之表為太陰,里之裡為少陰,里之至里為厥陰,其腑為陽明,義取遞進,不取平按。故僅列熱病論六經症於傷寒例,而不即引之以冠六經篇首,別自為說以著,其名同實異也。
所以實異而名仍同者,以太陽等六者,乃古今紀陰陽者之大名,六元以紀天之六氣,《難經》以紀歲之六節,《脈經》卷五扁鵲法以紀一日之六候、卷十手撿圖以紀診法之六部,經筋以紀筋,皮部以紀絡,若經脈則以紀榮衛,而仲景因以紀表裡,其義一也。欲窮《傷寒》六經症者,勿纏合《靈》、《素》以亂之。
白話文:
《傷寒論》裡提到的六經,和《素問·熱病論》所說的不同。《熱病論》是依照氣在身體中運行的脈絡來說的,所以它描述的症狀,和《靈樞·經脈篇》的觀點一致。《傷寒論》是依照外邪侵入人體的先後順序來說的,所以它描述的症狀,和《靈樞·經脈篇》的觀點不一致。
例如,經脈學說認為,三陽經都有頭痛的症狀,陽明經才會開始出現怕冷的感覺,而張仲景卻把這些都歸入太陽經,還把胃實證當作真正的陽明經;經脈學說認為嗜睡是足太陰經的症狀,而張仲景卻說少陰病才會想睡覺;經脈學說認為口渴想喝水,餓卻吃不下東西,是足少陰經的症狀,而張仲景卻說厥陰病才會口渴,喝水卻不想吃飯,種種差異都很大。
只有少陽經和太陰經的說法比較接近,但也還是有不同之處:經脈學說認為眼睛昏花是足少陰經的症狀,而張仲景認為少陽病會出現頭暈;經脈學說認為吃了就拉是足厥陰經的症狀,而張仲景卻把三陰經都列入這個症狀。之所以有這些差異,是因為經脈學說只是用陰陽來區分身體的表裡兩層,再用身體的前後左右兩側來區分三陰三陽。而張仲景不僅區分了表裡兩層,還將表層又分為太陽和少陽,裡層又分為太陰、少陰,以及最深層的厥陰,而腑則是陽明。他的理論是逐步深入的,不是平鋪直敘的。所以他只把《熱病論》的六經症狀列在《傷寒論》的條例中,而沒有直接拿來放在六經篇的開頭,而是另外獨立說明,這就是名詞相同但內涵不同的原因。
之所以名詞相同但內涵不同,是因為像太陽等六個名稱,是古今用來描述陰陽的大名稱,例如,六元用來紀載天地的六種氣候,《難經》用來紀載一年中的六個節氣,《脈經》用來紀載一天中的六個時辰以及診脈的六個部位,經筋用來紀載筋,皮部用來紀載絡脈,經脈用來紀載榮衛之氣的運行。而張仲景則用來紀載身體的表裡。它們的意義其實是一致的。所以想要徹底了解《傷寒論》的六經症狀,就不要把《靈樞》、《素問》的說法混在一起,以免造成混亂。
2. 《傷寒論》六經解二
《傷寒》一書,專明表裡,以寒邪之入也,表裡以次,故分六經以列其次之後先。寒病之呈也,表裡恆兼,故又分六經六篇,以辨其兼之多少,於是屬詞比事,不得不起一例。其例純表者入表部,兼里者亦入表部,必純里者乃在裡部。假如六經症具,必在太陽篇,以太陽為表之表也。
太陽症罷,乃入陽明,陽明罷乃入少陽,少陽罷乃入太陰、入少陰、入厥陰,各取最外一層隸之,故於太陽著論最多,而厥陰獨少。非略也,他經之兼太陽者,例不得入於他經,而厥陰之兼他經而已分入各部者,例不得入於厥陰,則第紀其經症及解時愈候而已。其自諸四逆以下,古另為一篇,《玉函》題曰平嘔噦厥利脈症並治,成本誤並之。
或據成本而猶以為少,不得其故,乃曰此仲景未成之書也,否則曰此王叔和之所亂也。
白話文:
《傷寒論》這本書,主要闡述的是身體的表裡關係,因為寒邪侵入人體時,會依序從表到裡,所以將疾病分為六經,並按照發病先後順序排列。寒邪引起的疾病,通常會同時出現表裡症狀,所以又將六經分為六個篇章,用來區分表裡症狀的輕重程度,因此在文字敘述和舉例上,不得不建立一個規則。這個規則是:單純的表證歸入表部,兼有裡證的也歸入表部,只有單純的裡證才歸入裡部。假如六經的症狀都出現了,那必定歸在太陽篇,因為太陽是表證中最表層的。
太陽症狀解除後,才會進入陽明,陽明症狀解除後,才會進入少陽,少陽症狀解除後,才會進入太陰、少陰、厥陰,每一經都以最外層的病邪歸屬來劃分。因此,關於太陽的論述最多,而關於厥陰的論述最少。這不是因為省略,而是因為其他經絡兼有太陽病證的,按照規則不能歸入其他經絡,而厥陰兼有其他經絡病證的,已經被劃分到各部了,按照規則不能歸入厥陰,所以只是記錄了厥陰的症狀以及緩解時的癒後情況。至於「諸四逆」以下的部分,古時候另外單獨成篇,《玉函》稱之為「平嘔噦厥利脈症並治」,成書版本錯誤地將其併入其他部分。
有些人根據成書版本,還覺得內容太少,不明白其中的原因,就說這是張仲景沒有完成的書,或者說這是王叔和搞亂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