莫文泉

《研經言》~ 卷二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4)

1. 釋代一

古說脈代有數種。《素》宣明五氣脾脈代,注:軟而弱也。案軟弱則氣未盡暢,有乍數乍疏之意,此與《靈》邪氣臟腑病形黃者,其脈代,皆謂脾之平脈。以《脈經》脾平脈長長而弱,來疏去數參之,則此所云代,實即乍數乍疏之義。蓋有數有疏,則氣不調勻,如相更代,故曰代,而古因謂不調之脈為代。

《史記》倉公傳:和即經主病,代則絡脈有過。以代對和,則代為不調可知。《素·三部九候》中部乍數乍疏者死,其脈代而鉤者,病在絡脈,亦謂不調者為代。承上句乍疏乍數而言,意謂經代死,終代病。夏氣在絡,長夏同法,故脾以代為正,此與倉公說皆取脾平脈之代,而於非時妄見者,射其主病也。所以謂之代者,取其變更不常,如四時代更,日月代明,父子代嬗,盛衰代遷之比。

《說文》:代,更也是也。代之本義,並不取乎止,第以純軟弱則或不能行,有疏數則似可得間,間者止也。不能行亦止也。故古因又謂脈之有止者為代,如經所云數動一代,五十動一代,乃「代」字之引伸義。所以引代於止者,即動以觀止則見為數,即止以觀動則見為數,仍是乍疏乍數之意也。

然猶通指一止者為代也。至仲景而下,別代於結,始以動而中止,不能自還,為代之專稱矣。至李時珍而下,別代於促、結,始以止有常數,為代之專稱矣。於此見古今號之沿革。

白話文:

古人說的「脈代」有好幾種解釋。《素問》提到五行中的脾脈,其脈象為「代」,並註解說脈象是柔軟而虛弱的。我認為脈象柔軟虛弱表示氣血運行不夠順暢,會有時快時慢的現象,這點與《靈樞》中描述的邪氣導致臟腑生病,臉色發黃時,脈象呈現「代」的說法是一致的,都指的是脾的正常脈象。如果參考《脈經》中描述的脾臟正常脈象是細長而微弱的說法,以及脈搏時快時慢的現象,那麼這裡說的「代」,實際上就是時快時慢的意思。因為脈搏有快有慢,就表示氣血運行不夠均勻,如同互相交替,所以稱之為「代」。因此,古人認為不協調的脈象就是「代」。

《史記》的倉公傳中說:「脈象平和就表示經脈正常,脈象呈現代則表示絡脈有問題。」將「代」與「和」對比,可以知道「代」就是不協調的意思。《素問·三部九候》中說:「中部脈象時快時慢的人會死亡,脈象呈現代且像彎鉤的人,病在絡脈。」這裡也是把不協調的脈象稱為「代」。承接上一句「時慢時快」而言,意思是說經脈的「代」表示將死,而絡脈的「代」表示生病。夏季的氣在絡脈,長夏的氣也是如此,所以脾以脈象「代」為正常,這點與倉公的說法一致,都是取脾臟正常脈象的「代」,如果不在這個時節看到這種脈象,那就要判斷其主要病症了。之所以稱之為「代」,是因為它變化不定,就像四季更替,日月交替,父子相傳,盛衰輪迴一樣。

《說文解字》中說:「代,就是更替的意思。」「代」的本義並不是停止,而是因為脈象過於柔軟虛弱,可能無法順利運行,脈搏時快時慢看起來似乎會有停頓,這裡的停頓是虛擬的。無法順利運行也是一種停頓。所以古人又把脈搏有停頓的現象稱為「代」,就像經書中說的「脈搏跳動數次就會停頓一次」、「跳動五十次就會停頓一次」,這都是「代」字引申出來的含義。之所以把「代」引申為停頓,是因為觀察脈搏跳動的同時也能觀察到停頓,看到停頓的同時也能觀察到跳動,這仍然是時快時慢的意思。

然而,普遍來說,脈搏停頓一次就被認為是「代」。到了張仲景之後,才開始區分「代」與「結」,開始將脈搏跳動時停頓,且無法自行恢復的現象,稱為「代」的專有名詞。到了李時珍之後,才開始區分「代」與「促」、「結」,開始將有規律停頓的現象,稱為「代」的專有名詞。從這裡可以看出古今對於「代」這個名詞的演變。

2. 釋代二

《脈經》代脈來數中止,不能自還,因而復動,此論最明。來數,數也;中止,疏也;不能自還,弱之甚也;因而復動,但弱無胃也。與兩經之言,若合符節。於此知中止去軟弱止一間,有胃氣為軟弱,無胃氣即中止。有胃氣則雖無力而其動猶覺不勻而勻,故但謂之乍數乍疏;無胃氣則雖有動而極無力以久持,故謂之弱而乍數乍疏。

《素》玉機真臟真脾脈至,弱而乍數乍疏,其即《脈經》之所本乎!《素》平人氣象長夏胃微軟弱曰平,但代無胃曰死。亦明以軟弱為有胃,代為無胃。且不云代而無胃,必云但代無胃者,以其但見軟弱中之疏數,而無軟弱中之和氣,故曰但代。王注以軟而弱釋《宣明篇》之代,而於但代直云動而中止,不能自還,義各允協。

又《素》脈要精微兩言代,王注於數動一代云:代,止也;於代則氣衰云:動而中止,不能自還:亦切當。其釋三部九候之代則過,觀《倉公傳》自知。總之,釋脈必先明其字之本義及引申義,而後前人之得失異同,可考而知也。

白話文:

《脈經》說,代脈的脈象是跳動的頻率會突然停止,不能自己恢復,然後又再跳動,這段論述非常清楚明白。所謂的「來數」,指的是脈搏跳動的頻率;「中止」指的是脈搏跳動變得稀疏;「不能自還」指的是脈搏虛弱到極點;「因而復動」指的是脈搏只是虛弱,但仍然有胃氣的存在。這和兩部經典的說法,就像符節一樣互相吻合。由此可知,脈搏停止跳動,卻在虛弱之後停止一小段時間,如果有胃氣,脈象就會呈現軟弱無力的狀態;如果沒有胃氣,脈象就會呈現停止跳動的狀態。如果有胃氣,雖然脈搏無力,但跳動時仍然會感覺到不均勻之中帶有均勻,所以只能說是時快時慢;如果沒有胃氣,即使脈搏有跳動,也會因為極度無力而無法持久,所以說是虛弱並且時快時慢。

《素問》中提到,正常的脾臟脈象,在長夏的時候會呈現稍微軟弱無力的狀態,這是正常的。但代脈如果沒有胃氣,就代表死亡。《素問》也明確地說明,軟弱無力代表有胃氣,而代脈代表沒有胃氣。而且《素問》並不是直接說代脈沒有胃氣,而是說「但代無胃」,這是因為代脈只是看起來脈象軟弱無力且跳動稀疏,但卻沒有軟弱無力中的平和之氣,所以才說「但代」。王冰註解《宣明篇》的代脈,用「軟而弱」來解釋,對於「但代」則直接說是「跳動時停止,不能自己恢復」,兩者解釋的意義都非常一致。

另外,《素問》的「脈要精微論」中兩次提到「代脈」,王冰在註解「數動一代」時說:「代,就是停止。」,在註解「代則氣衰」時說:「跳動時停止,不能自己恢復。」,這兩者也都很貼切。但他對於三部九候中代脈的解釋就過於牽強,看看《倉公傳》的記載就明白了。總而言之,解釋脈象必須先了解文字的本意和引申義,然後才能考究前人的觀點有什麼得失和不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