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研經言》~ 卷二 (12)
卷二 (12)
1. 釋疝
《說文》疝,腹中痛也。《釋名》疝,猶詵也,氣詵詵上也。然則腹氣逆上作痛者疝也,許略而劉詳耳!《金匱》寒疝正指此,故次於腹滿下,不與狐疝同篇,其各條經文,不涉及前陰一字。隋巢元方知此義,故《病源》載諸疝候,亦無涉及前陰,惟疝非前陰莖卵之病,故女子亦得有之。如《素問》厥疝,《外臺》血疝、石疝之屬是也。
疝以寒疝為正,若狐疝、㿗疝諸關前陰者,特以其兼腹痛,故以疝之名名之,其不兼腹痛,則直云陰縮、陰㿗而已,諸經中自有條理可尋也。近世以狐疝為正疝,遂不識《金匱》寒疝為何病,而烏頭等方乃廢。至張石頑《醫通》、徐靈胎《軌範》,皆合狐疝、寒疝為一門矣,而淺者又目為肝氣矣。
白話文:
《說文解字》說,疝,就是肚子痛。《釋名》說,疝,就像氣往上衝的樣子。所以,肚子裡的氣逆著往上衝而產生疼痛,就是疝。許慎說得比較簡略,劉熙說得比較詳細。《金匱要略》裡的寒疝指的就是這種情況,所以放在腹脹滿的章節後面,而沒有和狐疝放在同一篇,它裡面的每一條經文,都沒有提到前陰(生殖器)一個字。隋朝的巢元方了解這個道理,所以《病源論》記載的各種疝氣症狀,也沒有提到前陰。這說明疝並不是前陰(陰莖和睪丸)的疾病,所以女人也會得疝氣。像是《素問》中的厥疝,《外臺秘要》中的血疝、石疝等都屬於這種情況。
疝以寒疝為主要的類型,至於狐疝、㿗疝這些與前陰有關的疝氣,只是因為它們同時也會引起腹痛,才用疝的名字來稱呼它們。如果沒有腹痛的情況,就會直接叫做陰縮、陰㿗等,各種醫書中都有條理可以尋找。近代的醫生把狐疝當成是真正的疝氣,所以不了解《金匱要略》的寒疝是什麼病,也因此烏頭等藥方就被廢棄不用了。到了張石頑的《醫通》、徐靈胎的《醫學源流論》,都把狐疝和寒疝歸為同一類疾病了,而一些醫學知識比較淺薄的人,又把它們歸咎為肝氣的問題。
2. 釋膈
《素問》有隔,《傷寒論》有格,《病源》、《千金》、《外臺》有鬲,音義皆相近,而要非今之所謂膈也。何以言之?隔為不便(經曰隔陽不便,王注亦屢曰隔,隔塞而不便寫也,)即仲景書之關元方書之內關外格也。格為吐逆(見《傷寒平脈法》,王注《素問》亦用之),義取格拒。
鬲為鬲氣,其別有五,其症不一,不過寒食氣結所為,皆與膈輕重懸殊。治隔可利其二便,治格可平其胃氣(據仲景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症言),治鬲可運其陽氣。若今之所謂膈,乃吳江徐氏所謂胃口枯槁,不能受食者,實噎與反胃之極境,屬六極,故多死,無藥可治。不得以鬲、膈字同,隔、格、膈音同而牽合之。
白話文:
《黃帝內經》提到的「隔」,《傷寒論》提到的「格」,以及《病源》、《千金方》、《外台秘要》提到的「鬲」,這些字雖然發音和意義都相近,但指的並不是現在我們所說的「膈」。
為什麼這麼說呢?「隔」指的是排便不順暢(經典裡說的「隔陽不便」,王冰的註解也多次提到「隔」,意思是阻礙、不通暢而無法排泄),這就相當於張仲景書裡說的「關元方」或是「內關外格」。「格」指的是嘔吐、反胃(見於《傷寒平脈法》,王冰註解《黃帝內經》時也用這個字),取其格拒、抵擋的意思。
「鬲」指的是胸膈部位氣機不暢,它又分成五種不同的情況,症狀也不一樣,多半是由寒氣、飲食積滯、氣機鬱結造成的,這些都和「膈」的輕重程度有很大的差別。治療「隔」可以疏通大小便,治療「格」可以平穩胃氣(根據張仲景的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的症狀來說),治療「鬲」可以運行陽氣。
至於現在我們所說的「膈」,指的是吳江徐氏所說的胃口枯槁、無法進食,實際上是噎住和反胃的極端情況,屬於六種極端的病症之一,所以死亡率很高,幾乎沒有藥可以治療。不能因為「鬲」和「膈」字形相似,或是「隔」、「格」、「膈」發音相同,就把它們混為一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