莫文泉

《研經言》~ 卷四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4)

1. 《金匱》水莨菪辨

水莨菪,不見於他書。《本草經》有莨菪,云苦寒無毒,通神見鬼,多食令人狂走,與此經大同,其言無毒則反。《綱目》直引此經於莨菪下,意謂水莨菪即莨菪也。但莨菪非菜類,又希用,仲景緣何慮其誤食?李氏必誤。考《百一方》云:菜中有水莨,葉圓而光,生水旁,有毒,蟹多食之,人誤食之,狂亂如中風狀,或吐血,以甘草汁解之。其論全據此經,而云水莨是。

白話文:

水莨菪這個藥材,在其他醫學書籍中沒有記載。《本草經》中提到莨菪,記載其性質苦寒無毒,可以幫助人看到神靈和鬼怪,但如果大量食用會讓人發狂亂跑,與本經的記載大致相同,但關於毒性的說法卻相反。《綱目》直接引用本經的內容放在莨菪之下,意思是認為水莨菪就是莨菪。但莨菪並不屬於蔬菜類,而且很少用於藥材中,張仲景為何要擔心誤食呢?李時珍的說法一定有誤。

考證《百一方》,記載:「蔬菜中有一種水莨,葉子圓潤光滑,生長在水邊,有毒,螃蟹經常食用。如果人誤食,會發狂狂亂,像中風一樣,或者吐血。可以用甘草汁來解毒。」這段論述完全根據本經,並且認為水莨就是本經提到的水莨菪。

經文「莨」讀如艮卦之艮,「菪」字衍也。水茛似水堇,堇為菜屬,故云菜中有水茛,以其似堇,故著誤食之戒,《百一》所據當不誤。且經於上節言鉤吻似芹,誤食殺人。說者謂鉤物似毛茛,此節光茛,正與上反,皆為食芹者辨其似。下節言蛟龍病,又為食芹者潔其治。數節皆特明芹之禁忌,則非茛菪明矣。

白話文:

經文中「莨」的發音與卦象中的「艮」相同,「菪」字是多餘的。水茛與水堇相似,水堇是一種蔬菜,因此有人說蔬菜中有水茛,由於它與水堇類似,所以提醒大家不要誤食。 《百一》中引用的內容應該是正確的。而且經文中上一節提到鉤吻與芹菜相似,誤食會導致死亡。有人認為鉤吻與毛茛相似,這一節的水茛,正與上一節相反,都是為了讓食用芹菜的人分辨其相似之處。下一節提到蛟龍病,又為食用芹菜的人治療。幾節經文都特別說明瞭芹菜的禁忌事項,所以這裡所說的並不是莨菪。

此種亟當削正而自明已,然無人議及於此,嘆讀書之難。

2. 常蜀截瘧辨

古治中暑用腦、麝,而治瘧用常、蜀、法異意同,何以言之?無形之暑氣痹著膈間,蒸痰結固,既非表寒可汗,又非裡實可下,必須氣烈開提之藥,直達病所,追逐其痰,斯無形者失所恃而去。瘧須常、蜀,猶暑須腦、麝也,但淺深之別,各有宜耳!今治中暑,尚知遵古,獨於常、蜀,僉謂其截瘧釀變。

白話文:

古人治療中暑使用麝香和腦子,而治療瘧疾使用常山和蜀椒,方法不同但目的相同。怎麼說呢?無形的暑氣阻塞在膈膜之間,讓痰液凝結。這既不像表寒可以發汗,也不像裡實可以下泄。必須用氣味強烈的藥物,直達病竈,驅逐痰濁,這樣無形的暑氣就會失去依附而散去。瘧疾需要常山和蜀椒,就像中暑需要麝香和腦子一樣。只是發病的深淺不同,用藥也各有適宜。現在治療中暑,還知道遵循古法,但在常山和蜀椒上,卻都認為它們會截斷瘧疾而導致病情變化。

然余目驗蘇州、吳江、震澤等處,其俗呼常山甜茶,遇瘧發輒採鮮者一大把煎服,皆輕者止、重者減,未聞有止後變生者。余踵用其法亦然。夫截之為言,堵塞也。藥之能堵截病由者,必其性澀壅,足以遏住經絡,斯留邪而釀變,非常、蜀開提之性所及也。為斯說者,盍觀《外臺》、《聖濟》各集漢魏以來千餘年諸治瘧名方几千首,而用常、蜀者十之八九。

白話文:

我曾在蘇州、吳江、震澤等地親眼看到,當地人習慣稱常山為甜茶,得了瘧疾就抓一大把新鮮常山煎服,輕的可以痊癒,重的也可以減輕症狀,沒有聽說過治療後病情轉變的情況。我親自使用這個方法,證實也是如此。所謂截,就是堵塞的意思。能夠堵塞致病之因的藥物,必定性味澀滯,能夠阻塞經絡,這樣就會留下邪氣而導致病情轉變,不是常山、蜀漆這種通暢散發性質的藥物所能做到的。持有這種說法的人,不妨看看《外臺祕要》、《聖濟總錄》等醫書,這些書收錄了從漢魏以來一千多年間的幾千首治療瘧疾的名方,其中使用常山、蜀漆的佔了十分之八九。

3. 癟螺痧辨

光緒紀元之十一年夏秋,有疫盛行於大江之南,其症惡寒、四逆、頭疼、體酸、短氣、汗出,或吐瀉,湖中死者日數十人。人以其指頭之肌之陷也,謂之曰癟螺痧;又以其半日輒死也,亦曰六時痧、曰子午痧。嗣後間數歲或一歲輒復行,至今十年未已。客有問余者曰:何氣使然也?古人亦言之否?笑應之曰:天止六淫,人止五志,病雖百變,不出兩端,自仲景著論而後,至於唐宋而降,治法備矣。循途守轍,弗之有誤,醫者之能事畢矣,然而人以為數見不鮮也。

白話文:

光緒十一年夏秋,一種可怕的疫病肆虐於長江以南。患者症狀包括惡寒、手腳冰冷、頭痛、肌肉痠痛、呼吸短促、出汗、甚至嘔吐腹瀉。湖州一帶每天有數十人病死。由於患者的手指肌膚會出現凹陷,人們稱這種病為癟螺痧。又因為患者往往在半天內死亡,因此也稱為六時痧或子午痧。此後每隔數年或一年,這種疫病就會捲土重來,至今已持續了十年。有患者來問我,是什麼氣候因素導致了這種疫病?古籍中有相關記載嗎?我笑著回答道:天地的致病因素只有六種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,人體的情志狀態只有五種(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恐)。疾病的表現雖然千變萬化,但究其根本不會超過這兩種因素。從張仲景撰寫《傷寒雜病論》以來,到唐宋以後,治療方法已經十分完備。只要循規蹈矩,不會出錯,醫生的職責就完成了。然而,人們卻認為這種常見疾病不足為奇。

其黠者因摘古人之所略,矜言創穫,以新一時之耳目。故於熱病必稱白㾦,曰此古書所無也;於喉風必稱白喉,曰此古書所無也。如此方可動人聽聞,把持由我,而其術易行。嗚呼!巧則巧矣,抑思其所用方,果能外古人治熱病與喉症之方乎?吾知其名可改,其法不可改也。

白話文:

那些小聰明的人,拿著古代經典中遺漏的內容,自吹自擂是新創的,來吸引一時的眼球。所以遇到熱病,必定稱之為白痢,說這是古書中沒有的;遇到喉風(喉炎),必定稱之為白喉,說這也是古書中沒有的。這樣才能引起人們的注意,由他們掌握話語權,而他們的醫術也更容易推行。唉!小聰明是夠聰明的,但仔細想想他們所用的方子,真的能超越古人治療熱病和喉疾的方子嗎?我知道名稱可以改變,但方法是無法改變的。

今癟螺痧即暑月之中寒耳!其吐瀉者即霍亂耳!其正名自在古人論中,所傳治癟螺痧十餘味一方及雷公散,皆古人治霍亂及暑月中寒之常法,何奇之有?吾子徒受人愚耳!每見虛弱人手浸冷水久,或猝遇大冰雪,皆令螺癟,何獨為痧異?其痧而死也,死於汗,死於瀉,非死於癟螺。不死於癟螺,即不言癟螺也可。

白話文:

現在的癟螺痧,其實就是夏季發生的寒症!那些吐瀉的,就是霍亂!它的正確名稱在古人的論述中就有記載,傳下來治療癟螺痧的十幾味藥一方和雷公散,都是古人治療霍亂和夏季寒症的常用方法,有什麼稀奇的?您只是被別人愚弄了!我經常看到虛弱的人手長時間浸泡在冷水中,或者突然遇到大冰雪,都會導致螺癟,為什麼偏偏說是痧症不同呢?死於痧症的,是死於出汗,死於腹瀉,不是死於螺癟。既然不是死於螺癟,那麼就不必提癟螺了。

4. 駁元陰

近徐靈胎砭趙養葵之改太極也,曰人身有元陽無元陰,大哉言矣!人身如天地,元陽猶《易》之太極;元陽動而為陽,靜而為陰,猶兩儀也。惟元陽動而為陽之陽,方可以陰字對之;若元陽則無可與匹者,安得有元陰?夫元陽所息曰陽,所消曰陰。陽者揚也,言元陽所發揚也;陰者隱也,言元陽所隱藏也。

白話文:

近代徐靈胎批評趙養葵修改太極說,他認為人體有元陽,沒有元陰,這話說得非常精闢!人體就像天地,元陽就像《易經》中的太極;元陽動了就變成陽氣,靜了就變成陰氣,猶如兩儀。只有元陽動而產生的陽氣,才能用「陰」字來對應;如果指的是元陽本身,那就沒有東西可以與之匹敵,怎麼可能會有元陰呢?元陽舒展發揚時稱為陽,斂藏隱沒時稱為陰。陽就是向上發揚,表示元陽發揮作用;陰就是潛藏隱伏,表示元陽將作用收斂起來。

不觀之十二闢卦乎?息則為陽爻,消則為陰爻。陽爻作一象,元陽之實之也;陰爻作一象,元陽不在而位虛也。貴陽賤陰,職是之故。故謂人身有陰則可,謂人身有元陰則不可。至於治病,亦一以元陽為主,元陽虛則培之,亢則抑之。明乎此義,而陰陽二字始得其解。吾於國朝諸醫,不能不推尊洄溪一老。

白話文:

難道你沒看過《周易》的十二卦嗎?休息的時候是陽爻,衰減的時候是陰爻。陽爻表示一物體,因為陽氣充實;陰爻表示一虛空,因為陽氣不在而位置空虛。重視陽氣,輕視陰氣,道理就在這裡。因此,說人體有陰氣可以,但說人體有元陰(本體的陰氣)則不行。至於治病,也都以元陽(本體的陽氣)為主,元陽不足就補益,過剩就抑制。明白這個道理,才能真正理解「陰陽」二字。我對本朝的諸位醫者,不能不推崇洄溪(朱丹溪)這位老先生。

5. 駁吳喻二家說溫疫之非

泉昔著《溫疫說》,以證其自時氣來,復慨吳又可、喻嘉言之惑人也,而為此駁。吳、喻之言曰:溫疫感受,異於傷寒,異於溫熱,又異於非時寒疫,是天地間另有一種戾氣為之。夫謂溫疫異於傷寒、溫熱,與傷寒例合可;謂溫疫異於非時寒疫,與例不合,而合猶可(例文以溫疫即寒疫之變;)至謂另有一種厲氣,則例無此文,不可。天地間止有六氣,其厚者即為厲氣,厲氣有毒,毒者厚也。

白話文:

泉先生先前寫了《溫疫說》,用來說明溫疫是由時氣引起的。他還對吳又可和喻嘉言的論點感到遺憾,認為他們迷惑了世人,因此寫作此文駁斥他們的觀點。

吳、喻二人說:溫疫的感染與傷寒、溫熱以及非時寒疫不同,是天地間另一種戾氣所致。說溫疫與傷寒、溫熱不同,這點與經典一致。但說溫疫與非時寒疫不同,與經典不符,勉強牽強附會尚可(因為文中提到,溫疫是寒疫的變化)。至於說另有一種戾氣,這是經典中沒有提過的,不可信。天地間只有六氣,其中最厚重的即為戾氣。戾氣有毒,厚重之氣也有毒。

此外果有另一種氣,可與並列為七,何以軒、岐、鵲、景如此神聖,而無一字及之?原大兵荒後所以有疫者,非謂人屍混處之故,以人憂勞倍苦,則正氣倍虛,非時之氣易入,而為病易深耳!要其所感之氣,仍是六氣。天何嘗特設另一種厲氣,以困此身遭兵荒者乎?吳、喻不解例意,妄斥叔和。

白話文:

除此之外,其實還有另一種氣,可以與六氣並列為七種。為什麼軒轅黃帝、岐伯、扁鵲、景嶽這些醫學聖人如此偉大,卻沒有提到這種氣呢?

原本在戰亂之後會出現瘟疫,並不是因為人屍混雜的緣故,而是因為人們憂慮勞苦,導致正氣大虛,所以非時之氣容易侵入,疾病也容易變得很嚴重。

仔細探究人所感應的氣,還是六氣。難道上天特別設定了另一種厲氣,來折磨這些遭遇戰亂的人嗎?吳崑和喻嘉言不理解我的意思,妄自批評叔和。

豈知仲景書賴叔和存,無叔和即無仲景也。

6. 駁《臨證指南》二條

葉氏桂《臨證指南》一書,於溫熱、脾胃最精,似可為初學法。然其可議者不少,如溫熱類,以神昏為心包絡病。考古說神昏屬陽明,見於《素》脈解厥逆及《金匱》中風等篇,而《靈》經脈篇釋心包絡經是動所生病,無神昏不知人之說,則葉氏之於經學可知也。脾胃類,則雲陽明陽土,得陰始安;太陰陰土,得陽始運。

白話文:

葉桂的《臨證指南》一書,在溫熱病和脾胃病方面非常精湛,適合初學者學習。但是,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。

比如在溫熱病部分,把神志昏迷歸為心包絡疾病。查閱古籍,發現神昏實際上屬於陽明經的病症,記載於《素問》的脈解厥逆篇和《金匱》的中風等篇。而《靈樞》的經脈篇中解釋心包絡經主治動能造成的疾病,並沒有神志昏迷、神智不清的說法。由此可見,葉桂對於經學的理解存在一定問題。

在脾胃病部分,葉桂認為陽明屬陽性土,得到陰液滋養才會安定;太陰屬陰性土,得到陽氣溫煦才會運行。

夫以陰療陽、以陽療陰,似也。但胃若虛,自宜以陽藥培之,仲景於傷寒下後諸治皆用乾薑,義可見也;脾若虛,自宜以陰藥培之,仲景於亡津諸治皆用人參,義可見也。自難執一而論。此二條皆徐靈胎所未及駁者,而誤人也亦不淺。

白話文:

用陰性藥物治療陽性疾病,用陽性藥物治療陰性疾病,看上去是對的。但是:

  • 如果胃氣虛弱,自然應該用陽性藥物來補養。仲景在治療傷寒腹瀉後的各種疾病時都使用乾薑,這個道理很明顯。
  • 如果脾氣虛弱,自然應該用陰性藥物來補養。仲景在治療脫水等疾病時都使用人參,這個道理也很明顯。

不能只執著於某一種治療方式,不同的情況需要不同的治療方法。徐靈胎沒有駁斥這兩條論述,但他的錯誤也造成了不小的影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