莫文泉

《研經言》~ 卷二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0)

1. 釋證名

有所苦之謂病。病無定所曰流,亦曰遊。其有定所而移者曰轉。由此轉彼,而此已罷者曰並病。其依次者曰傳經。其彼病而此不罷者曰合病。其相為表裡之經俱病,亦以次傳者曰兩感。至邪已入里,而有所著曰結。結而有定形,餘症悉罷者始曰積。積而可移曰聚。偏僻在側曰癖,亦曰㾫。

假物而成曰癥瘕:症言其可徵驗;瘕言其為虛假(本《病源》)。結而無定形,久不愈,愈而復發曰注,亦作疰,亦曰系氣。其新病甫愈,有因復發者直曰復,亦作癁。誤於醫曰壞病。染於人曰易病。病而至於氣竭曰極:極有六,言究竟也;氣去曰死,言澌散也。大抵散者泄之,結者排之,誤者救之,染者絕之,症宜用此數法。

而正氣有不支者,即於其中加補味以扶之。歷代醫法,約略如此。

白話文:

身體感到不舒服就叫做生病。病沒有固定位置,到處移動就叫做「流」,也叫做「遊」。如果病有固定位置,但會轉移,就叫做「轉」。從這裡轉到那裡,而這裡的病已經消失的,就叫做「並病」。如果病是按順序一個接一個來的,就叫做「傳經」。如果那邊生病,而這裡的病還沒好的,就叫做「合病」。如果是互為表裡的經脈同時生病,而且也是按順序傳遞的,就叫做「兩感」。當邪氣進入體內深處,並停留在某處,就叫做「結」。如果「結」有固定的形狀,而且其他的症狀都消失了,就叫做「積」。如果「積」可以移動,就叫做「聚」。如果病偏在身體的一側,就叫做「癖」,也叫做「㾫」。

身體裡面有像東西的東西就叫做「癥瘕」:「癥」的意思是說可以觀察驗證;「瘕」的意思是說它是虛假的(根據《病源》)。如果「結」沒有固定的形狀,而且很久都沒好,好了又復發,就叫做「注」,也寫作「疰」,也叫做「系氣」。如果新病剛好,又因為同樣的原因復發,就直接叫做「復」,也寫作「癁」。如果因為醫生的誤診而使病情加重,就叫做「壞病」。如果被傳染,就叫做「易病」。如果生病導致氣力耗盡,就叫做「極」:「極」有六種情況,是指走到盡頭的意思;如果氣散了,就叫做「死」,是指氣完全消失。大體上,對於散的病要用發散的方法,對於結的病要用排解的方法,對於誤診造成的病要用補救的方法,對於被傳染的病要用隔絕的方法,治療這些病大概就用這幾種方法。

如果正氣虛弱不能支持,就要在治療方法中加入補益的藥物來扶助它。歷代醫學治療的方法,大概就是這樣。

2. 釋露

《本草》、《靈》、《素》屢言淋露寒熱,《靈樞》又以「歲露」名篇。「露」字人皆不曉。泉案:淋露即羸露,古者以為疲睏之稱。《左·昭元年傳》勿使有所壅閉湫底,以露其體。注:露,羸也。《韓非子·亡徵》好罷露百姓。《風俗通義》怪神大用羸露。皆此義也。字亦肯作路,《詩·皇矣》患夷載路,箋路瘠也,侵伐混夷以瘠之。

《管子·四時》不知四時之故,天下乃路是也。歲露者,謂歲氣不及,虛風困之,民受虛風之邪,即被困成病,與《管子》之言正合。楊上善注《太素》,概以霧露當之,陋矣。傷寒例凡有觸冒,露體中寒,正本《左傳》。淺人增霜字於冒下,豈寒之為氣,止霜露乎?經文必不若是掛漏也。

《病源》有小兒傷食而瘦之哺露,婦人產後瘀血之惡露,皆其引申義也。(淋,古多作癃,楊注《太素》癃,淋也。而《漢書》有癃疲之病,是淋亦通疲。)

白話文:

《本草》、《靈樞》、《素問》等醫書多次提到「淋露」的寒熱病症,《靈樞》更以「歲露」為篇名。「露」這個字,人們都不太了解它的意思。我認為,「淋露」就是「羸露」,古時候用來表示疲勞困頓的狀態。《左傳·昭公元年》說:「不要讓它有阻塞積聚,而要使其展露形體。」註解說:「露,就是羸弱。」《韓非子·亡徵》說:「喜歡使百姓疲憊困頓。」《風俗通義》說:「怪異的神靈大多使用疲弱的人。」這些都是這個意思。「露」這個字也寫作「路」,《詩經·皇矣》說:「患夷載路」,註解說「路就是瘠弱」,意思是侵略混夷使之瘦弱。《管子·四時》說:「不知道四時的規律,天下就會疲弱」,也是這個意思。「歲露」是指一年的氣候不順,虛弱的風使人困頓,百姓受虛風的邪氣侵襲,就會被困擾而生病,與《管子》的說法完全一致。楊上善註解《太素》時,把「霧露」當作「淋露」,這是很淺陋的見解。傷寒的例子中,凡是有接觸、暴露身體而受寒的情況,正是出自《左傳》的本意。淺薄的人在「冒」字下面加上「霜」字,難道寒氣只有霜和露嗎?經文絕對不會有這樣的疏漏。

《病源》中有小孩因消化不良而瘦弱的「哺露」,以及婦女產後瘀血的「惡露」,這些都是「露」的引申意義。(「淋」這個字,古代大多寫作「癃」,楊上善註解《太素》時說「癃就是淋」。而《漢書》中有「癃疲」的病症,可見「淋」也通「疲」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