莫文泉

《研經言》~ 卷四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)

1. 《素問·平人氣象》闕文辨

《素問·平人氣象》於人以胃氣為本後,獨言三陽之脈,不及三陰。林億以為闕文,引《難經》呂廣說補之。泉案:三陰之脈行五臟,經於三陽脈後,即言五臟脈,五臟即三陰也。文與《靈·經脈》六陽氣俱絕、五陰氣俱絕,及《素·經終》六陽、五陰之終例同。蓋分手足言之,則六陽;渾舉之,則三陽;統言之,則五臟稱五陰經。

白話文:

在 《素問·平人氣象》中,作者說明人體以胃氣為基礎,之後只提到了三條陽脈,卻沒有提到三條陰脈。林億認為這裡有缺失,並引用《難經》呂廣的說法進行補充。

我認為,三條陰脈行經五臟,在三條陽脈之後,這與五臟的脈絡相符。五臟就是三條陰脈。

這段文字與《靈樞·經脈》中提到的「六陽氣俱絕、五陰氣俱絕」以及《素問·經終》中提到的「六陽、五陰之終」類似。

如果按人體不同部位區分,則有六條陽脈;如果整體來看,則有三條陽脈;如果統一道理來說,則五臟的經脈可以稱之為五條陰脈。

實核之,則五臟言各有當,非一端也。三陽主軀殼,與《脈經》時脈之六經必兼三陰者,相似而不同。《難經》所言,亦系時脈,其動搖幾分云云,不可執以例此。五臟主軀內,兼主時,故五臟平脈與四時脈同。然四時脈通主一身,五臟脈專主一臟,故病脈、死脈之象,則與玉機所云太過不及者不同。

白話文:

仔細探究,五臟所說的內容各有依據,並非僅僅一端。三陽經主導人體軀殼,這與《脈經》中提到的時脈中六經必定兼顧三陰經的說法類似,但又有所不同。《難經》所說的內容也是指時脈,它提到脈搏強弱變化云云,不可以此來作為本內容的依據。五臟主管人體內部,也兼顧時間,所以五臟平脈與四時脈相同。不過,四時脈通主全身,而五臟脈只專門主導一個臟腑,所以病脈、死脈的表現,就與《靈樞·玉機》中所說的過盛或不足不同。

讀《靈》、《素》常須識此,勿令誤也。林校殊未審。

2. 仲景法非北學辨

仲景生於南陽,官於長沙,醫於京洛。今案其地,皆非北方郡縣,而洛稱中土尤著。仲景是書,將為前聖集大成,為後世立大法,而斤斤一隅之見,何以為仲景?且歷東西晉、南北朝及隋唐,其間建都若鄴、若金陵、若長安,幾於五方無定。而《外臺》所採諸家,半皆當時士大夫在京師者,其尊仲景方,至於天下響應,及宋許白沙當南渡時,去仲景千有餘年,而傷寒九十論中,所紀證治,若合符節。可見通人之學,不以方隅限也。

白話文:

仲景出生在南陽,曾在長沙做官,在京都洛陽行醫。現在來看他的籍貫和任職地,都不是北方郡縣,而洛陽更是中土的代表。仲景的著作將前人的醫學思想集大成,為後世確立了重要的法則。如果拘泥於一隅之地,怎麼能成為仲景?

此外,從東晉到唐朝,京都有好幾個,包括鄴城、金陵和長安,基本上沒有固定的地方。而《外臺祕要》所收錄的醫家,一半以上都是當時身處京都的士大夫。他們對於仲景的藥方極為推崇,以至於傳遍天下。到了宋朝,許白沙南渡時,距離仲景已經過了一千多年,但在《傷寒論》中記載的證治方法,仍然像是符節一樣驗證了仲景的學說。由此可見,真正的中醫學者不會受地域限制。

其所謂傷寒病則惡寒、體痛、嘔逆而已,並不大重,何異之有?若以其處方太峻,則古權量不及今之十一,有《千金》可證,又何異之有?夫天下事,果有二千年來,五方通行,末幾而止宜一方者乎?人亦自求所以知仲景者可耳!

白話文:

他們所說的傷寒病,只是惡寒、身體疼痛、嘔吐,不嚴重,有什麼不同呢?如果因為處方太猛,要知道古代的權衡單位不到現在的十一分之二,這從《千金要方》中可以得到證明。那麼又有什麼不同呢?世界上有哪種事情,在兩千年來,五湖四海通行,卻只適合於一方的呢?人們只要自己去探求,自然會知道仲景的道理!

按《河南通志》云:張機涅陽人。涅陽,即南陽郡之屬縣名,非有異也。惟張松北見曹操,以川中醫有仲景為誇(見《方氏條辨》自序,)則與此異。豈仲景曾入蜀為醫歟?要之,蜀亦西南方也。

白話文:

根據《河南通志》的記載:張機是涅陽人。涅陽是南陽郡的一個縣名,沒有其他意思。但是,張松在北方拜見曹操時,誇口說川中的名醫是仲景(見《方氏條辨》自序),這與前面的說法不一致。難道仲景曾經入蜀行醫嗎?總之,蜀地也是西南方。

3. 《金匱》非論雜病書辨

丹溪謂《金匱》為論雜病之書,以示別於《傷寒論》似也。抑知《金匱》即論傷寒中雜病,非論一切雜病乎!夫痙、濕、暍、奔豚氣、宿食、嘔吐、噦、下利之為寒類,仲景有明文;百合、狐惑、陰陽毒之屬寒科,《千金》有成例;瘧、癰、咳、心痛、腹滿、寒疝、積聚、水氣之挾寒,見於《靈》、《素》:中風、歷節、心痹、胸痹、痰飲,消渴、黃疸、驚悸、吐衄、下血、瘀血、轉筋、狐疝之或由風或由寒,詳於《病源》,虛勞必助其陽,肢腫必吐其痰,蛔動必溫其胃可見也。

白話文:

朱丹溪認為《金匱要略》是討論各種疾病的書籍,與《傷寒論》有所區別。但是,你是否知道《金匱要略》實際上是在討論傷寒中的雜病,而不是所有種類的雜病呢?

痙攣、濕痹、中暑、奔豚氣、宿食、嘔吐、呃逆、下痢這些屬於寒症,張仲景有明確記載;百合病、狐惑病、陰陽毒這些屬於寒症,《千金方》有明確記載;瘧疾、癰腫、咳嗽、心痛、腹脹、寒疝、積聚、水氣這些伴有寒症,見於《靈樞》、《素問》;中風、歷節病、心絞痛、胸痹、痰飲、消渴、黃疸、驚悸、吐血、下血、瘀血、轉筋、狐疝這些或由風或由寒引起,詳見於《病源論》;虛勞必須補陽氣,肢體腫脹必須吐出痰液,蛔蟲發動必須溫暖胃部,可見一斑。

其尤著者,中風宜若多端,反取風寒濕雜至之痹為正;下利宜若不一,專以陽脈陽症為順;肺萎、上氣、淋似乎熱矣,而萎有甘草乾薑湯症,上氣有半夏越婢湯症,淋有弦急痛引症。婦人病則尤雜矣,則妊娠、嘔吐、產後三症,皆從傷寒法治;經水不論過期、不及期,並主溫經湯,是皆以或純寒或兼寒者言也。若臨症者泥此概施,鮮不貽害!作書之旨,自為「寒」字窮其類耳,勿執小異而疑大同。

白話文:

最顯著的地方在於:中風看似證狀繁多,但實際上以風、寒、濕混雜的痺症為正統治療;下痢看似病症不一,但以陽脈陽症為順應治療;肺萎、上氣、淋病看似是熱證,但肺萎有適合使用甘草乾薑湯證,上氣有適合使用半夏越婢湯證,淋病有適合使用弦急痛引證。婦科病症更是複雜,妊娠、嘔吐、產後這三種病症,都採自傷寒的治療方法;月經不論延遲或提前,都主用溫經湯治療,這些都是基於純寒或兼寒的說明。假如臨牀症狀套用這些概論,很少不會造成危害!寫這本書的目的,是將「寒」這個字的所有種類窮盡,不要拘泥於小異而懷疑大同。

仲景自名其書曰《傷寒雜病論》,自敘其由曰宗族死傷寒,故迄於隋唐總呼傷寒者以此。自林億校成,始與傷寒分。而丹溪之說行,近世又以其方論多倚溫熱,不得其解,則曰此北學也。籲!其蔽甚於丹溪矣。

白話文:

仲景所著醫書名為《傷寒雜病論》,他自述寫書的緣由是家族死於傷寒,因此從隋朝到唐朝都將《傷寒論》簡稱為《傷寒》。後來經林億校正,才與《傷寒論》分開。後來丹溪的學說流行,近世又因其方論多用溫熱之法,如果不懂得他的道理,就說這是北方醫學。唉!他們的偏見甚於丹溪。

4. 兩濕溫不可合一辨

《難經》濕溫,言脈不言症;《脈經》濕溫,言症不言脈。何也?蓋在《難經》者既屬傷寒,則必有頭痛、發熱等症。又以其脈陽濡弱也。推得先受溫而尺熱、口渴在其中;陰小急也,推得後受濕而身疼、拘急在其中:不言症而症可知已。其與《脈經》所言先受濕後受熱者迥別。

白話文:

《難經》中談到濕溫,只講脈象,不講症狀;《脈經》中談到濕溫,只講症狀,不講脈象。為什麼呢?

這是因為在《難經》中,濕溫被認為是傷寒的一種,所以必然會出現頭痛、發熱等症狀。而且根據其脈象陽氣濡弱,可以推測出先受溫邪,出現尺部發熱、口渴的情況;陰氣不足,則可以推測出後受濕邪,出現身體疼痛、拘急的情況。因此,雖然沒有明確提及症狀,但通過脈象也能推知症狀。

這與《脈經》中所說的先受濕後受熱的情況完全不同。

後受濕者,其濕浮於表,與寒同法而減等。小急者緊之減象也。許叔微蒼朮白虎湯蒼朮散濕、白虎治溫最合,緣此濕溫重在溫也。先受濕者,其濕沉於裡,與凡濕病同法,故脛冷、胸腹滿,其脈當沉,可以白虎概治之乎?頭目痛、妄言,是濕甚於里,將與後受之熱合化,故禁汗之,虛表以甚里,蒼朮其可用乎?緣此濕溫,雖屬中暍,重在濕也。觀其所重,兩者懸殊,朱奉議見其名同而合之,則奉議之不足與言傷寒也明矣。

白話文:

後得濕邪者,濕邪浮於體表,與寒邪證候相似,但程度較輕。輕微痹急,是濕邪收引的特徵。許叔微的蒼朮白虎湯,蒼朮散濕、白虎湯治療溫熱證最合適,因為此濕熱證中以溫熱證為主。

先得濕邪者,濕邪沉積於體內,與一般的濕病證候相似,所以出現小腿冰冷、胸腹脹滿,其脈象應當沉滯,難道可以用白虎湯來概括治療嗎?頭目疼痛、妄言,這是濕邪在體內嚴重,將與後來的熱邪結合化熱,所以要禁止發汗,使表虛而裏實,這樣還能用蒼朮嗎?

因此,濕熱證雖然屬於中暑,但更重要的是濕邪。觀察其主證,兩者差別很大。朱奉議見其名稱相同就將其合併在一起,這說明朱奉議不足以談論傷寒論。

(三風溫准此。)

5. 溫瘧辨

《內經》以先熱後寒為溫瘧,與先寒後熱之寒瘧反對,而以但熱不寒為癉瘧,《金匱》癉、溫二瘧皆但溫不寒,注家不能分別。泉謂瘧之命名,本對溫而立。冬感於寒及非時之溫,至春發者,其狀和順謂之溫;夏感於暑及非時之寒,至秋髮者,其狀酷虐謂之瘧。瘧有寒、溫、無寒,先溫而感春寒,則內熱為外寒所抑,表實故無寒。

白話文:

《黃帝內經》把先發熱後發冷的疾病稱為「溫瘧」,與先發冷後發熱的「寒瘧」相反;而只有發熱沒有發冷的稱為「癉瘧」。《金匱要略》中,癉瘧和溫瘧都只有發熱沒有發冷,注釋家無法區分這兩種疾病。泉(作者)認為,瘧疾的命名是相對溫熱來說的。冬天受到寒冷或非季節性的溫熱影響,到了春天發病的,由於狀況比較溫和,稱為「溫瘧」;夏天受到暑熱或非季節性的寒冷影響,到了秋天發病的,由於狀況比較嚴重,稱為「瘧疾」。瘧疾分為寒、溫、無寒三種類型。先發熱後受到春季的寒氣,那麼體內的熱氣就會被外部的寒氣壓制,表證較實,所以沒有發冷的症狀。

曰溫瘧者,合二病以名之。仲景書言溫、言瘧,則必言溫瘧,立言之體宜然。其與《內經》不同者,《內經》主瘧,仲景主溫也,宜所言之同溫矣。若癉則《內經》、仲景皆主瘧,宜所言之不同矣。但此溫瘧者,「者」字當作「也」,與上文連讀,謂癉、溫二瘧,並宜白虎加桂方也。

白話文:

所謂溫瘧,是用兩種疾病名稱合成的。仲景的醫書中談到溫病或瘧疾,一定會說溫瘧,這是寫作上的習慣。它與《內經》不同的是,《內經》的主題是瘧疾,而仲景的主題是溫病,所以它們談論溫瘧時,必然相同。至於癉疾,《內經》和仲景都以瘧疾為主,所以它們談論癉疾時,必然不同。但是這裡的溫瘧,應該是把「者」字當作「也」字來讀,與前面連在一起理解,意思是癉疾、溫瘧這兩種瘧疾,都適合用白虎加桂方來治療。

不然,自鱉甲煎丸條以下,皆方論並列,何獨癉瘧條有論無方乎?徐靈胎批《金匱》本亦云白虎加桂枝湯,此溫瘧、癉瘧之主方。

白話文:

否則,自用鱉甲熬製成丸子的方子以下,都是方劑論述並列,為什麼只有癉瘧的條目有論述而沒有方劑呢?徐靈胎批註《金匱要略》的原本中也說到了白虎加桂枝湯,這是治療溫瘧、癉瘧的主要方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