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研經言》~ 卷二 (8)
卷二 (8)
1. 臟色單見說一
人之臟色單見,猶天之運星獨明也。太過之運其星明,不及之運其星減。明則自旺,減則所勝兼之,人之於色也亦然。《金匱》云肝旺色青,四時各隨其色。由斯以推,何臟色見,即是何臟氣勝,觀其所勝,而源委可見已。何以言之?五行相乘,如夫婦然,夫為婦綱,以能乘者為正,不能乘者為變,陰陽之義也。
故病在此者,知其因必在彼也。此負者,因彼之乘而太過,病也;此勝者,因彼之弱不能乘,亦病也。乘而太過,則彼強而當見彼臟之色;弱不能乘,則此強而當見此臟之色。故凡其色獨見者,皆勝也,非負也。值不及之運,而曰運星獨明者,未之聞也。顧見注家,輒云脾虛而色外見。
嘻!果系脾虛,即使色不純青,亦當於淡黃中見青。如不及之年,運星必兼勝星之比,豈得獨見黃色哉?且也色與脈應,臟和則脈和,而不名一象;偏勝則弦鉤毛石,隨所勝而為象。脈弦不得謂之肝負,則色黃反得謂之脾負乎?倘因此而用益脾之法,則差若毫釐,繆以千里矣。
白話文:
人體臟腑的顏色如果單獨顯現出來,就像天上的星辰單獨發光一樣。當運氣太過時,那顆星辰會特別明亮;當運氣不足時,那顆星辰的光芒會減弱。星辰明亮代表自身強盛,減弱則表示被其所剋制的星辰也跟著衰退。人體氣色顯現也是同樣的道理。《金匱要略》說肝氣旺盛時臉色會發青,四時的顏色會隨著季節而變化。由此推論,哪個臟腑的顏色顯現,就代表那個臟腑的氣比較強盛。觀察它所剋制的臟腑,就可以知道病情的根源了。
為什麼這樣說呢?五行之間相生相剋的關係,就像夫妻一樣,丈夫是妻子的綱領,能夠剋制對方的是正常的,不能剋制對方就是變異,這是陰陽的道理。所以,疾病出現在這裡,就知道它的原因一定在那裡。這個臟腑虛弱,是因為受到另一臟腑的過度剋制而造成的,這是一種病態;這個臟腑強盛,是因為另一臟腑虛弱而無法剋制它,這也是一種病態。
受到過度剋制,就表示對方強盛,而應該顯現對方臟腑的顏色;虛弱而無法剋制對方,就表示自己強盛,而應該顯現自己臟腑的顏色。所以凡是臟腑的顏色單獨顯現出來的,都是強盛的表現,而不是虛弱。如果正值運氣不足的年份,卻說運星單獨明亮,這是從來沒有聽說過的。但是看到註解的人,常常說這是脾虛導致顏色外顯。
哎!如果真的是脾虛,即使臉色不是純青色,也應該在淡黃色中帶點青色。就像在運氣不足的年份,運星的光芒一定會和它所剋制的星辰的光芒一起減弱,怎麼可能單獨顯現黃色呢?而且,氣色和脈象是互相呼應的,臟腑平和,脈象也平和,不會出現單一的表現;如果偏盛,脈象就會出現弦、鉤、毛、石等不同的情況,會隨著所偏盛的臟腑而表現出不同的脈象。脈象呈弦脈,不能說是肝虛,那臉色發黃反而說是脾虛嗎?如果因此而使用補脾的方法,那就像差之毫釐,謬以千里了。
2. 臟色單見說二
或難之曰:子言何臟色見,即是何臟氣勝,而《靈樞》黃色薄皮弱肉者,不勝春時之虛風雲云,非明明以見何臟之色,為何臟之虛乎?曰:是大不然。經意非春風病脾之謂,謂臟色單見者臟勝也,而薄皮弱肉者稟虛也。稟虛而臟勝,則非臟之真實也,其為勝我之臟弱不能乘顯然也。
如春肝旺時也,肝既弱矣,焉得不畏虛風乎?春之虛風,西風也,其氣乘於肝,肝受之非脾受之,故知非春風病脾之謂也。《靈樞》之文,看似直易,而其義層累奧衍,極耐尋繹。余說正與之相發明,不得據以為難。其真臟虛色見者,惟肝氣先絕而吻青、心氣內索而面赤之類可以當之,要非尋常之症所可同日語也。
白話文:
有人可能會質疑說:「你說看到什麼臟器的顏色,就代表那個臟器的氣比較旺盛,但是《靈樞》卻說皮膚薄、肌肉軟弱的人,無法承受春天虛弱的風,難道不是明明看到是什麼臟器的顏色,就代表這個臟器虛弱嗎?」
我回答說:「這完全不是這樣。《靈樞》的意思並不是說春天的風會使脾臟生病,而是說,如果單獨看到某個臟器的顏色,代表那個臟器的氣比較旺盛,而皮膚薄、肌肉軟弱的人,是體質虛弱的緣故。體質虛弱卻出現臟器旺盛的顏色,這並不是臟器真的強盛,而是因為克制這個臟器的那個臟器太弱,無法顯現出來。」
例如,春天是肝氣旺盛的時節,如果肝氣已經虛弱了,怎麼可能不害怕虛弱的風呢?春天的虛風其實是西風,它的氣會侵襲肝臟,是肝臟受到影響,而不是脾臟,所以說《靈樞》並不是在講春風使脾臟生病。《靈樞》的文章看似簡單直接,但其中的含義卻層層疊疊、深奧難懂,非常值得仔細推敲。我所說的觀點正好能解釋它的意思,不能拿來反駁我。至於真正的臟器虛弱而顯現出的顏色,只有像是肝氣衰竭時嘴唇發青,心氣內虛時臉色發紅等等這類情況才符合,這和一般常見的疾病表現是不同的。
3. 脾脈說
《脈經》脾脈長長而弱,來疏去數,再至曰平。案長長謂來長,較去短者為疏,故以來疏申之。弱言其和柔,與《素·脈要精微》義合。彼文曰:平脾脈來和柔(句),相離如雞踐地曰平。雞之踐地,舉足舒而下足略促,故取以形容來長去短之脈,且如雞踐地之象,去來略差,不似夏脈之鉤來盛去衰、秋脈之毛來急去散也。如雞踐地之象,去來略斷,不似春脈之弦長而相引、冬脈之石絕不相續也。
此所以為脾脈也。鳥喙之兌(兌古銳字),鳥距之堅,正和柔之友,屋漏之止而時行,水流之行而不止,正相離如雞踐地之反。又再至非數,而云去數者,非一息六至之謂,但謂其密耳,對疏言之也《病源》作來疏去穊,穊正訓密,較《脈經》易知。數之為密,亦有確證。《孟子》數罟不入洿池。
罟數,即密綱。
白話文:
脾脈的脈象是呈現長長的、柔弱的狀態,脈搏來時較為舒緩,去時較為快速,連續兩次跳動之間的間隔適中,就表示脈象平和。所謂的「長長」是指脈搏來的時候比較長,相較於脈搏去的時候比較短,因此用「疏」來形容它。而「弱」則是指脈象的柔和,這與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所說的意義相符。那篇文章提到,平和的脾脈跳動起來柔和,脈與脈之間的間隔像是雞在地上行走一樣,就表示脈象平和。雞在地上行走時,抬腳的動作較慢,而下腳的動作則稍微快一些,因此用來形容脈搏來時較長、去時較短的狀況,而且就像雞走路一樣,脈搏的去和來之間差異較小,不像夏天脈搏呈現鉤狀、來時強盛去時衰弱,也不像秋天脈搏像毛一樣、來時急促去時鬆散。它也像雞走路一樣,脈搏的去和來之間稍有停頓,不像春天脈搏像弓弦一樣、來時和去時都持續延伸,也不像冬天脈搏像石頭一樣、脈與脈之間斷絕而不連續。
這就是脾脈的特點。鳥喙的銳利,鳥爪的堅硬,正好與脾脈的柔和相對應,像是屋簷滴水時有時停歇,也像水流持續不斷卻不會停止,正與「脈與脈之間的間隔像雞在地上行走」的描述相反。而且,這裡說的「去數」並不是指一息脈搏跳六下,而是指脈搏的跳動比較密集,是相對於「疏」而言的。《病源》記載的「來疏去穊」,「穊」的意思就是密集,比《脈經》更容易理解。「數」的意思是密集,也有明確的證據。《孟子》說的「數罟不入洿池」,「數罟」就是指密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