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研經言》~ 卷三 (7)
卷三 (7)
1. 當歸四逆湯症解
論曰:手足厥寒,脈細欲絕者,當歸四逆湯主之。此症比諸四逆略輕。所以改用當歸者,在一「細」字上勘出。諸四逆皆脈微,無言細者。微、細雖皆亡陽脈,而微為無氣,細為無血,其指不同。本論云下之後復發汗,脈微細。以微自汗來亡陽,細自下來亡陰。以彼例此,細為血虛顯然。
白話文:
經文記載,手腳冰冷,脈搏微弱得快斷者,適合用當歸四逆湯治療。此症比其他四逆證症狀輕微。之所以改用當歸,是因為「細」字。其他四逆證都脈搏微弱,沒有脈搏細的說法。微、細雖然都代表陽氣虛弱,但微弱是指氣血不足,細弱是指血氣不足,兩者性質不同。《傷寒論》上說,腹瀉後又出汗,脈搏微細。微弱是由出汗而導致陽氣虛弱,細弱是由腹瀉而導致陰血虛弱。類比可知,細弱是指血虛明顯。
《金匱》云:血虛而厥,厥而必冒。是厥固有生於血虛者,故必以當歸溫經,芍藥治痹,而後血利;細辛開之,通草穿之,而後血流;其用桂枝者,取其散表寒也。方意如是。論又曰:下利強下之,脈浮革,因而腸鳴者,屬當歸四逆湯。浮革亦血虛之脈,腸鳴亦血虛之因,又在利後,與此正足相參。
此四逆症自屬半表半裡,《千金》謂為陽邪內陷之治者得之。夫強下脈大,亦兼表耳!
白話文:
《金匱要略》記載:如果患者因血虛而昏厥,昏厥後必然會發燒。這種類型的昏厥是由於血虛造成的,因此治療時必須使用當歸來溫經補血,使用芍藥來治療氣血痹阻,這樣才能使血脈通暢;再使用細辛來發散,通草來通利,這樣血流才能順暢。方劑中使用桂枝,是為了驅散表面的寒氣。方劑的意圖就是如此。
《金匱要略》的論述中還說:如果患者腹瀉後又服用瀉藥,脈象呈現出浮革之象,並且伴有腸鳴,應使用當歸四逆湯。浮革脈象也是血虛的脈象,腸鳴也是血虛的徵象,且症狀出現在腹瀉之後,與血虛昏厥的證候正好相符合。
2. 侯氏黑散解
釋此散者,言人人殊,皆無確據。考《病源》寒食散發候云,皇甫曰寒食藥者,世莫知焉。或曰華佗,或曰仲景。考之於實,佗之精微方類單省,而仲景經有侯氏黑散、紫石英方,皆數種相出入,節度略同。然則寒食、草石二方,出自仲景,非佗也。據此,知侯氏黑散系石發家服食之方,故有冷服填腸之說。
白話文:
解釋這個方劑的人很多,說法各有不同,都沒有確定的依據。查考《病源》,記載了寒食散的發作症狀,皇甫謐說:寒食藥的來歷,世人沒有人知道。有人說是華佗,有人說是張仲景。根據實際情況考證,華佗的藥方都精簡明瞭,而張仲景的經方中記載了侯氏黑散和紫石英方,這兩個方劑雖然組成略有不同,但治療原則基本相同。因此,寒食方和草石方應該是出自張仲景,而不是華佗。根據這個說法,可以推斷侯氏黑散是侯氏家族服用的方劑,所以有「冷服填腸」的說法。
石熱之發,亦足召風,故入之中風。大約服石之風,創於漢季,盛於隋唐。仲景傳方而後,《外臺》用此尤詳。宋以來服石者鮮,此散幾廢。近喻嘉言誤指為中風主方,踵其說者,見其藥不對症,未敢遵用,因專取菊花一味,以為本諸仲景,而此方之義湮。詳余所撰《經方例釋》中。
白話文:
服用不潔的石材會發熱,也能引來風邪,所以會導致中風。服用石材的風潮大約開始於漢末,在隋唐時期盛行。張仲景傳承的方劑之後,《外臺祕要》中記載了更多的石材用法。宋朝以後服用石材的人很少了,所以這個方劑幾乎被廢棄。近代喻嘉言誤將此方當作中風的主方,追隨他的人發現藥物與症狀不符,不敢採用,於是隻取菊花這一味藥,認為來源於張仲景,而此方的真正含義就被埋沒了。詳情請參閱我撰寫的《經方例釋》中。
案:喻氏之意,以經文中有中風之論,而方止黑散數種耳!豈知中風自以續命為主方,《外臺》中明謂續命為仲景方,今《金匱》無者,脫也。詳余所撰《金匱方論注》中。
白話文:
按:喻氏的意思是,《金匱要略》一書中雖然有中風的論述,但方劑只有黑散幾種。難道喻氏不知道中風是以續命湯作為主要方劑的嗎?《外臺祕要》中明確指出續命湯是張仲景的方劑,現在《金匱要略》中沒有,是書中脫落了。詳細內容請參閱我撰寫的《金匱方論注》。
3. 天雄散解
《金匱》天雄散,有方無論。近人不得其說,或疑為後人所附而議去之。泉謂此乃陽虛失精之祖方,未可去也。古者失精與夢失精分而為二:夢因於風,夢失精者,虛而挾風,故仲景以桂枝中加龍、蠣治之,桂枝湯中風方也;不夢而但失精者,虛而挾寒,故又以天雄散治之,天雄祛寒壯陽之藥也。
白話文:
《金匱》中的天雄散,其處方沒有說明。近代有人對此不解,或者懷疑它是後人添加的,並建議將其刪除。但我認為這是一個治療陽虛失精的古老方劑,不應當刪除。
在古代,失精和夢中失精被認為是兩個不同的病症:夢中失精是由於風邪引起的,因此仲景在桂枝湯中加入龍骨和牡蠣來治療,桂枝湯是治療風證的方劑;沒有夢境而單純失精的,是由於虛寒引起的,因此又用天雄散來治療,天雄散是祛寒壯陽的藥物。
其治失精,於何徵之?《病源》引「失精家少腹弦急,陰頭寒,目眶痛,發落」一段經文於失精候,而《外臺》即以範汪天雄散隸之,範汪方較仲景止少龍骨一味,而注中引張文仲有龍骨,與仲景一味不差。此天雄散治失精之證也。古失精,近滑精也。《局方》金鎖正元丹,蓋取諸此。
白話文:
如何判斷失精的症狀呢?《病源》一書引用一段經文來描述失精的症狀:「失精的人小腹會感到緊繃,陰莖冰涼,眼眶疼痛,頭髮脫落。」《外臺祕要》便將範汪天雄散用於治療失精。範汪方與仲景的方子相比,只少了龍骨一味,但範汪方的註解中引用了張文仲的說法,也有龍骨 هذا ,與仲景的方子沒有差別。因此,天雄散可以治療失精的證狀。古代所說的失精,類似於現代的滑精。《局方》中的金鎖正元丹,就是根據這些藥方改編的。
4. 理中四逆方義解
大凡思義必先顧名。仲景書名傷寒,則方義自系治寒。寒邪從表乘里,裡氣不支,揮霍撩亂,勢將直搗。此時未暇顧表,先與建里,故但用參、朮、甘、姜四味,而置頭痛、發熱、身疼諸證於不問,亦以實其里,本無妨於表也。俟亂一定,然後解表,以截來路,方下所以有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,當消息和解其外,宜桂枝之論也。理中專為此設,並無伏熱痰食在內,故無壅塞橫決之慮,不然則有因而致變者矣。
白話文:
一般來說,思考疾病的意義時,必須先理解疾病的名稱。張仲景的著作名為《傷寒論》,因此方藥的意義自然與治療寒症有關。寒邪從體表侵入體內,內在氣血虛弱,散亂不安,勢必直接侵犯。此時顧不上體表,先調養內臟,所以只用人蔘、白朮、甘草、生薑四味藥,而不去管頭痛、發熱、身體疼痛等症狀,這也是為了充實內臟,對體表並無妨礙。等到體內動亂平息之後,再疏解體表,以阻斷寒邪的進入途徑。因此方子中有的會出現吐瀉止住但身體疼痛不休的情況,這時就應該適當地緩和疏解體表,用桂枝湯之類的方子。理中湯專門針對這種情況設計,裡面沒有伏熱痰食,所以不用擔心壅塞橫決的顧慮,否則就有可能誘發變證。
其緩者更有桂枝人參湯(即理中加桂枝),法與先理中後桂枝者同一表邪乘里,而分治合治猶尚有別,況於裡實者,而可無別乎?至於四逆亦為表邪乘里而設,但見厥,則所乘已在三陰,較理中症尤重,乃反不用參、術何也?蓋以寒邪已入三陰,則里為實,與理中症寒邪將入三陰,其里猶虛者,先後止爭一間。正如婦人臨產可服補劑助力,已產則有血肉瘀不得再補之比,知此始可與言虛實矣。
白話文:
症狀緩和的人還可以服用桂枝人參湯(也就是在理中湯中加入桂枝),治療方法和先用理中湯再用桂枝湯的順序法相同,都是表邪侵犯裡氣,但是分開治療和合併治療還是有區別的,更何況裡氣實證,還能沒有區別嗎?至於四逆湯也是針對表邪侵犯裡氣而設定的,但如果出現厥冷,表示邪氣已經侵犯到三陰經,比理中湯證候更嚴重,那麼為什麼反而不用人參、白朮呢?這是因為寒邪已經進入三陰經,所以裡氣為實,而理中湯證候是寒邪將要進入三陰經,裡氣還虛,前後差別僅有這麼一點。就像婦人臨產時可以使用補劑幫助生產,但產後有血肉瘀滯就不能再補一樣,明白這個道理,纔能夠理解虛實的區別。
且吐利而又厥逆,為表裡同病,故既以乾薑溫里,即以生附托表,其與真武湯、附子湯之用熟附益氣,迥然不同。然則桂泄三陽,生附泄三陰,經有定例,非僅以「性熱」兩字了之。夫一寒之傳變,其別如此,則凡不止一寒,本先裡實者,從可推已。用此二方,但將已所診症,細細與仲景論中義例相參,合則用,不合則否,毋執成見為也。
白話文:
腹瀉吐逆,屬於內外同病。因此,既用乾薑溫暖內臟,又用生附子幫助驅表邪。這與真武湯、附子湯用熟附子補氣的做法截然不同。
經典方劑中記載,桂枝屬三陽,生附子屬三陰。這種藥性分類有明確依據,不能僅用「性熱」兩個字來解釋。
如果只有一寒證,其變化就有如上所述。那麼,如果不止一寒證,原本是裡實證的,可由此類推。
使用這兩個方劑時,應仔細將自己診斷的症狀,與仲景論中記載的原理原則對照。相符的才能使用,不相符的則不能用,不要拘泥於成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