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研經言》~ 卷三 (5)
卷三 (5)
1. 軟弱有石解
《素問·平人氣象》長夏軟弱有石曰冬病,石甚曰今病。(從《脈經》及《甲乙》。)案石之義,似當為堅,而經與軟弱並舉,則石脈之象,從此可推已。蓋堅為長屬,去來相引;石為短屬,去來皆斷:兩者固別。《素·玉機真臟》真腎脈至搏而絕,如以指彈石辟辟然。絕謂去來絕也。
一曰如奪索。(「奪」古「脫」字,見《說文》。奪索即絕也。)是石脈取義於絕,不取于堅,故得與軟弱並舉。第辟辟之石無胃氣,軟弱之石有胃氣,故在彼為死脈,在此為病脈耳!所以長夏忌石者,脾平脈相離,如雞踐地,則離而不甚覺其離也;石則離之顯焉者矣。夫離之為言,猶斷也。
以不甚覺離者,而忽顯見為離,脾氣弱而腎氣強矣,故病。
白話文:
《素問·平人氣象》說,長夏時脈象軟弱卻帶有硬實感,這是冬天潛藏的疾病表現,如果硬實感非常明顯,那就是現在正在發生的疾病。(這是從《脈經》及《甲乙經》中得來的觀點。)
這裡所謂的「石」,本意應該是指堅硬,但經文卻將它與軟弱並列,由此可推知「石脈」的含義。堅脈屬長脈,來時和去時都相互牽引;石脈屬短脈,來時和去時都是斷絕的,兩者本質不同。《素問·玉機真臟論》說,真正的腎脈搏動時會突然斷絕,就像用手指彈擊石頭一樣,發出「辟辟」的聲音。這裡的「絕」是指來和去都斷絕。
還有一種說法,像是繩索被抽脫一樣(「奪」是古代的「脫」字,見《說文解字》。抽脫就是斷絕的意思)。可見石脈的意義在於「斷絕」,而不是「堅硬」,所以才能和「軟弱」並列。只是,「辟辟」這種沒有胃氣的石脈是死脈,而軟弱卻有胃氣的石脈只是病脈而已!長夏時之所以忌諱出現石脈,是因為脾臟的正常脈象是平和的,脈搏像雞在地上行走一樣,感覺上似乎是離散的,但又不是很明顯;而石脈則是非常明顯的離散。所謂離散,其實就如同斷絕。
當原本不明顯的離散脈象突然變得非常明顯,代表脾氣虛弱而腎氣強盛,這就是生病的原因。
2. 玉屏風散方義解
玉屏風之止汗,非如圬者之於牆然也。其謂汗之因風得之者,恆至虛其衛氣而久戀,衛則不收,風戀則不純,以不純乘不收,則汗出自易。故必以防風從外發之,白朮從中守之,而黃耆則居其間而托之。耆之為言致也,(《詩·皇矣》上帝耆之,耆致也。)推致衛氣使風不得留,則衛自收而汗自止。
方義如此。人見其汗止也,而以為黃耆固表,亦盍觀其方下有治風邪久留不散,自汗不止兩語乎?《本草經》曰:黃耆治大風。此方本之,故其義與金匱血痹黃汗黃疸諸用黃耆方不同而同,以彼症亦由衛虛挾風故也,其防術並用,取諸金匱桂芍知母湯方中,亦以彼症由風汗之故,以彼證此,斷可知已,必其人之症,如方下所云,始可用之,倘其汗不由於風,或微有風而屬在表虛里實之體,即不可服,服之則衛以被托而益虛,表虛而里益形其實,諸氣不和,雖本無汗,且可使有汗,奈何忌汗而藉此止汗耶,且屏風之名,兼有屏絕屏擋之義,若專以屏藩屏蔽為言,則豔其名而沒其實矣,大抵古今名方,苟得仲景之一端,即非望文而可曉,讀者當以意逆志焉。
白話文:
玉屏風散的止汗效果,並不是像泥水匠在牆上塗泥一樣直接堵住。它所說的汗是因為風邪引起的,往往會導致衛氣虛弱,風邪又會長期停留,衛氣虛弱就無法收斂,風邪停留就會導致衛氣不純淨,當不純淨的衛氣碰上無法收斂的衛氣時,汗就容易流出來。所以必須用防風從外散風,白朮從中固守,而黃耆則在中間托住它們。黃耆的意思是「致」,就像《詩經》中說的「上帝耆之」,意思是指使之達到。用黃耆來推動衛氣,使風邪無法停留,衛氣自然就能收斂,汗也就會自然停止。
這個方子的道理就是這樣。人們看到它能止汗,就認為黃耆是固表,那為什麼不看看方子下面寫著「治療風邪久留不散、自汗不止」這兩句話呢?《本草經》說:黃耆能治療大風。這個方子就是根據這個來的,所以它和《金匱要略》中治療血痹、黃汗、黃疸等使用黃耆的方子,表面上不同,實際上道理是相同的,因為那些病症也是由於衛氣虛弱,又夾雜著風邪。這個方子裡防風和白朮並用,是參考《金匱要略》中桂芍知母湯的配方,因為那種病症也是由於風邪和出汗造成的。用那個病症來對照這個方子,就應該明白了。一定要這個人的症狀符合方子下面所說的情況,才可以服用。如果他的汗不是因為風邪引起的,或者只是稍微有一點風邪,但卻屬於表虛裡實的體質,就不能服用這個方子。如果服用了,反而會使衛氣被托住而更加虛弱,表虛而裡實的情況更明顯,導致體內氣機不調和,即使原本沒有汗,也可能導致出汗。怎麼可以因為怕出汗而用這個方子來止汗呢?而且「屏風」這個名字,兼有屏絕、屏擋的意思,如果只把「屏風」理解為屏蔽、遮擋,那就只是虛有其名,而沒有實際作用了。總體來說,古今名方,即使只學到張仲景的一點點精髓,也不能只看字面意思就能理解,讀者應該用心去領會其中的道理。
3. 磁石治周痹解
人皆知磁石之益腎氣也,而本經獨主周痹,痹為風寒濕三氣雜至之病,未必皆由腎虛,經意何所指乎,蓋嘗歷考方書,乃知磁石能吸通一切擁塞之氣,塗於外則從外吸內,如入升藥提毒,納喉中引針是也,以彼例此,治痹之義灼然矣,經隧中為風寒濕所阻而成痹,亦系擁塞為病,故須此以吸通之,第古方中依經直用者絕少,而繹周義為流之理,則凡擁塞之處,無非痹氣所流之外,故用之者,不必規規於經文,而自合經旨,且因此益知益腎氣之故焉,心肺主呼,肝腎主吸,能吸之物,與喜吸之症,其氣相協,虛者得吸以實之,謂為益腎也固宜,特不比泛泛益腎如山藥地黃輩耳,臨證者審諸,每見上下俱虛之人,咳喘吐血,醫用磁石,漸至肺萎,延成死症,實由吸傷上焦之誤,而醫者無一悟及,可慨也夫,案、仲景書不及此藥者,仲景為傷寒設法,原書不別出金匱,金匱亦論傷寒之雜病也,寒邪從外入內,不可再服磁石,使之從內吸外,故不及也。
白話文:
人們都知道磁石有益於腎氣,但《本草經》卻特別提到它能治療周痹。痹症是風、寒、濕三種邪氣混合侵入身體造成的疾病,未必都是因為腎虛引起的,那麼《本草經》的用意是什麼呢?我曾經研究過許多醫方書籍,才知道磁石能吸通一切阻塞的氣。塗在身體外表,能從外向內吸,就像用升藥來提毒,或是把磁石含在喉嚨裡吸出針一樣。以此類推,用磁石治療痹症的道理就非常清楚了。經絡中因為風寒濕邪阻滯而形成痹症,也是屬於氣機阻塞造成的疾病,所以需要用磁石來吸通它。只是古代的方劑中,直接按照《本草經》的說法使用磁石的很少,但是如果能理解「周」字的含義,就能知道凡是氣機阻塞的地方,都可能是痹症氣流經的通道。所以使用磁石治療痹症,不必拘泥於《本草經》的原文,也能符合它的宗旨。而且這樣更能了解磁石能夠補益腎氣的原因。心肺主呼吸的呼氣,肝腎主呼吸的吸氣。能吸的東西,與喜歡吸的病症,它們的氣息是相通的。虛弱的人能夠通過吸氣來補養自己,說磁石能補益腎氣當然是合理的。只是它和一般補益腎氣的山藥、地黃等藥不同。臨床醫生要仔細辨別,常常看到有些上下焦都虛弱的人,出現咳嗽、氣喘、吐血等症狀,醫生使用磁石來治療,結果卻導致肺部萎縮,最後變成絕症,這實際上是因為磁石吸傷上焦的緣故,而醫生沒有一個人能察覺到,真是可悲啊!另外,張仲景的醫書中沒有提到磁石這味藥,是因為張仲景是為了傷寒病而設的治療方法,原本就沒有另外寫《金匱要略》,而《金匱要略》也是在討論傷寒的雜病。寒邪是從外侵入身體的,不應該再用磁石,讓邪氣從內向外吸,所以張仲景的醫書中才沒有提及磁石。
4. 人參解
人參性效,近陳修園砭新方八陣,辨之而未盡也,泉謂仲景於亡脈亡血並用人參者,非以人參為能生血脈也,特培其血脈所由生者耳,脾主為胃行其津液,津血同類,津液不行,則血亦減少,而津血又皆元氣所生,元氣實藏於脾,人參專能補脾,脾王而氣液充,則亡血亡脈皆愈,故人參之補脾,實人參之培元氣也,惟人參培元氣,故陽虛者得之能益氣,如四君子湯是也,陰虛者得之能蓄津,如人參白虎湯是也,且人參反大黃,大黃功專瀉胃,而胃為萬物所歸,能瀉胃者必能瀉胃之所及,人參功專補脾,而脾為諸經之母,故補脾者必能補脾之所統,推而暨之,大黃無所不瀉,人參無所不補,凡通治之藥准此。
白話文:
人參的藥性功效,最近陳修園的《砭新方八陣》對此有所辨析,但仍未完全說盡。我認為張仲景在治療脈象消失和失血的狀況時使用人參,並不是認為人參可以直接產生血液和脈搏,而是藉由人參來培養產生血脈的根本。脾臟負責將胃中的津液輸送到全身,而津液和血液是同類的物質,如果津液無法運行,血液也會減少,而津液和血液都由元氣所化生,元氣則主要藏在脾臟之中。人參特別能補益脾臟,當脾臟功能強健,氣和津液充足,那麼失血和脈象消失的情況自然就會好轉。所以,人參補脾的功效,實際上是人參在培養元氣的作用。正因為人參能夠培養元氣,所以陽虛的人服用人參能夠補氣,例如四君子湯;陰虛的人服用人參能夠滋養津液,例如人參白虎湯。此外,人參和大黃的藥性相反,大黃的功效專門在於瀉胃,而胃是所有食物的歸宿,能夠瀉胃的藥物必定能夠影響到胃所能影響到的地方;人參的功效專門在於補脾,而脾臟是各個經脈的根本,所以能夠補脾的藥物必定能夠補益脾臟所統管的範圍。由此推論,大黃的瀉力可以到達全身各處,人參的補力也可以到達全身各處,所有通治的藥物,都可以用這個道理來理解。
5. 桑根白皮解
據《本經》主傷中、五勞、六極、羸瘦、崩中、絕脈、補虛、益氣云云,則桑白皮補肺也。《別錄》則主肺中水氣、唾血、熱渴、水腫、腹滿,臚脹、利水道、去寸白、縫金瘡,似桑白皮又瀉肺也。豈相背哉?蓋《本經》「中」字皆指胃言,胃主肌肉,百脈秉穀氣而成,則羸瘦、絕脈,亦系胃病。補虛者補胃之虛,益氣者益胃之氣。
胃以下行為順,上逆則肺不平,而肺病作。《本經》著治胃之效,而肺之平,不言可喻也。《別錄》以經義隱約,故推衍之,其主治皆胃逆陵肺之症,一本一標,詞相反,義相成。《肘後方》以之治消渴尿多及產後下血,是宗《本經》為用。錢仲陽瀉白散治小兒肺經實熱,是宗《別錄》為用。
白話文:
桑白皮依照《本經》的記載,主要治療身體內部損傷、五勞七傷、身體極度虛弱、消瘦、婦女崩漏、脈象微弱、補虛、補氣等,看起來桑白皮是補肺的。《別錄》則記載它能治療肺部水氣、咳血、口渴、水腫、腹脹、腹部積水、利尿、驅除寸白蟲、以及縫合金瘡等,這樣看來桑白皮又像是瀉肺的。難道這兩種說法互相矛盾嗎?
其實《本經》所說的「中」字,指的是胃。胃主宰肌肉,百脈是靠吸收穀物的精氣而生成的。因此,身體消瘦、脈象微弱也跟胃病有關。所謂的補虛,是補胃的虛弱;益氣,是增益胃的氣。
胃氣向下運行是順的,若是向上逆行,肺氣就會不平穩,因而產生肺部疾病。《本經》著重記載桑白皮治療胃的功效,肺氣自然平穩的道理,是不言自明的。《別錄》記載的內容比較隱晦,因此推論延伸出來,它所主治的都是胃氣上逆侵犯到肺的病症。一個是根本,一個是枝節,雖然說法相反,但意義上是互相成就的。《肘後方》用桑白皮來治療糖尿病尿多以及產後出血,是遵循《本經》的用法。錢仲陽的瀉白散治療小兒肺經實熱,則是遵循《別錄》的用法。
6. 百合病用百合解
仲景以百合治百合病專方也,諸家注從未有能道其故者。案《本草經》百合除邪氣,利大小便。百合病症狀雖變幻不一,要之,小便赤黃一症則有定。仲景於至無定中求其有定者,以立診治之准,此百合病所以必用百合也。百合病重在小便,故於頭痛、頭淅淅、頭眩諸足以卜愈期者,皆於小便時診之。
凡辨疑難症,皆當準此。夫古人至奇之法,實有至常之理。淺人泥於百合補肺之說,因以肺朝百脈為之解,淺也。又百合病者,由於餘邪逗留,血氣不潤所致。如意欲食而或美及欲臥欲行雲云,狀其無大邪之抑,正氣有時得伸也;復不能食至不用聞臭、不能臥、不能行雲云,狀其氣血少潤也。
如寒如熱,肌中不潤而滯澀也;無寒無熱,餘邪不能作勢也;口苦,胃液被餘邪所吸,不能消淨食物也;得藥劇吐利,胃液不充,反為藥所勝也;脈微數,微為血氣少,數為邪氣止也;溺時痛見於頭者,溺為去液之事,故病液少者,卜之於此,下虛則上實也。此證之於症而合者也。
其治法,專以滋潤為主,故本方於百合外,加生地汁,津血並潤也。汗下吐皆傷液,故隨上下之所傷而救之。知母、雞黃皆滋潤之品。滑石為潤下之品。惟赭能逐邪,欲乘其方下而逐之也。變渴,則栝蔞、牡蠣;變發熱,則滑石。無非取乎其潤。此證之於方而合者也。然後知《本經》百合除邪氣、利大小便云云,皆潤之之效也。
大抵病至邪留正虛之時,攻則害正,補則礙邪,惟有潤之,使正紓邪浮,始可設法逐邪。其逐邪之法,總不出傷寒差已後更發熱者,小柴胡湯主之,脈浮者以汗解之,脈沉實者以下解之數語,決不以百合數方了事也。惟至此時,則病之局勢已移,不得仍以百合稱,故百合病止此耳!讀仲景書,如讀《春秋左傳》,當取他傳,續此傳後,而後紀事之本末始全。
白話文:
張仲景使用百合來治療百合病,這是個專門的處方,但歷代醫家註解都未能說明其中緣由。根據《本草經》記載,百合能去除邪氣,並能促進大小便的排泄。百合病的症狀雖然變化多端,但其中小便赤黃這一點是固定的。張仲景從看似沒有規律的症狀中找出這個不變的重點,以此作為診斷治療的依據,這就是百合病一定要使用百合的原因。百合病的重要徵兆在於小便,所以判斷病癒的時機,可以從頭痛、頭部發冷、頭暈等症狀,配合小便的情況來觀察。
凡是辨別疑難雜症,都應該以此為標準。古人高深的醫術,其實蘊含著最平常的道理。淺薄的人拘泥於百合補肺的說法,並以肺主管全身經脈為理由來解釋,實在太過膚淺。百合病是因為殘留的邪氣滯留,導致氣血不足所引起的。例如,時而想吃東西,或者感覺美味,想睡覺或想走動等,這些都表示身體沒有受到嚴重的邪氣壓制,正氣有時能伸展;但又時而食慾不振,甚至聞到氣味就想吐,不能入睡,無法行走等,這些都表示身體氣血不足。
有時感覺寒冷或發熱,是因為肌肉缺乏滋潤而產生阻滯;有時又感覺不冷不熱,是因為殘餘的邪氣無力發作;口苦,是因為胃液被殘餘的邪氣吸收,無法徹底消化食物;服用藥物後劇烈嘔吐或腹瀉,是因為胃液不足,反而被藥力所傷;脈搏微弱且跳動較快,微弱代表氣血不足,快速代表邪氣有被控制的跡象;小便時頭部疼痛,是因為小便排泄液體,而患病時體液不足,所以從小便的狀況可以預測,下方虛弱則上方會顯得實。這些症狀都是相互符合的。
治療方法,主要以滋潤為主,所以這個處方除了百合之外,還加入了生地汁,能同時滋潤津液和血液。發汗、瀉下、催吐都會損傷津液,所以要根據損傷的部位來補救。知母和雞蛋黃都是滋潤的藥物,滑石是潤滑通下的藥物。只有赭石可以驅逐邪氣,想藉著藥力將邪氣逐出體外。如果出現口渴,則加入栝樓和牡蠣;如果出現發熱,則加入滑石。這些都是為了達到滋潤的效果。這也說明了《本經》中百合能去除邪氣、促進大小便排泄等作用,其實都是滋潤的效果。
大致來說,當病情發展到邪氣滯留而正氣虛弱的時候,用攻邪的方法會傷害正氣,用補益的方法會阻礙邪氣,只有用滋潤的方法,才能讓正氣舒緩,邪氣浮出,然後才能設法驅逐邪氣。而驅逐邪氣的方法,總不外乎傷寒病癒後又發熱的情況,用小柴胡湯治療;脈象浮大的就用發汗的方法解決;脈象沉實的就用瀉下的方法解決。絕不是單純用百合的幾個處方就能解決的。只有到這個時候,病情的局勢已經改變,不能再稱為百合病了,所以百合病到此就結束了!閱讀張仲景的醫書,就像閱讀《春秋左傳》一樣,應當參考其他的傳記,接續在這一篇之後,才能了解事情的始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