莫文泉

《研經言》~ 卷二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7)

1. 三消說

古今諸家言消渴者不一,要當以《金匱》為正。《金匱》首列厥陰病一條,是渴而不消;次列脾約症一條,是消而不渴;次列腎氣症一條,是消渴並作。其旨以飲、溲相較,而分為三,最為簡當,猶霍亂之分但吐、但瀉、吐瀉並作為三也。其言飲一溲一者,乃較其出入之多寡以出診法也。

推詳其意,似有可以飲多溲少、飲少溲多、飲溲相當為三者,亦即就前三者而引申之也。其兼及能食、便難者,乃旁參他症以為出治地也,並非三消必定如是。後人誤會其旨,所以說歧而義轉未備。泉嘗即《金匱》以推諸家之言知所謂能飲不能飲,及溲如麩片、如油,及溲數不數者,皆當作診法觀,不必致辨。

總之,但渴者,有燥、濕兩種,五苓、白虎是也;但消者,有虛、實兩種,脾約、腎瀝是也。消渴並作者,有寒、熱兩種,黃連、腎氣是也。其方備見唐人書中,但不以兼證測之,不確也,故諸家云云。

白話文:

古今許多醫家談論消渴病,說法不一,應當以《金匱要略》的說法為準。《金匱要略》首先提到厥陰病,這種情況是口渴但不消瘦;接著提到脾約症,這種情況是消瘦但不口渴;最後提到腎氣症,這種情況是口渴又消瘦。它的主要意思是根據飲水和排尿的相對關係來區分這三種情況,這種分類方法最簡潔恰當,就像霍亂分為只吐、只瀉、又吐又瀉三種情況一樣。書中說的「喝多少就尿多少」,是比較飲水和排尿量的大小,作為診斷的依據。

進一步推究它的含義,似乎還可以分為三種情況:喝得多尿得少、喝得少尿得多、喝的量和尿的量相當,這也是從前面三種情況引申出來的。它提到食量大、大便困難等情況,是為了參考其他症狀,作為治療的依據,並不是說三消病一定會這樣。後人誤解了它的意思,所以說法分歧,而且含義也不夠完整。我曾經根據《金匱要略》來推論各家的說法,知道所謂能喝不能喝,以及尿液像麥麩片、像油一樣,以及排尿次數多不多,都應該當作診斷方法來觀察,不必過於爭辯。

總之,單純口渴的,有燥熱和濕熱兩種情況,可以用五苓散和白虎湯來治療;單純消瘦的,有虛證和實證兩種情況,可以用脾約丸和腎瀝湯來治療;口渴又消瘦的,有寒證和熱證兩種情況,可以用黃連湯和腎氣丸來治療。這些方子都可以在唐代的醫書中找到,但如果不從兼有的其他症狀來判斷,就不夠準確,這也是各家說法不同的原因。

2. 痱與喑俳不同說

凡辨症須於同中求異,如痱與喑俳是也。《靈》熱病痱之為病,身無痛者,四肢不收,智亂不甚,其言微知可治,甚則不能言,不可治也。是痱之名,名於四肢不收,不收則廢也。《素》脈解內奪而厥,則為喑俳,此腎虛也。少陰不至者厥也。注:俳,廢也。腎之絡與衝脈並出於氣街,循陰股內廉,斜入膕中,循胻骨內廉及內踝之後,入足下,故腎氣內奪而不順則足廢。是痱與俳之名,併名於廢也。

但痱為腫,喑俳則不腫,痱至喑不可治,喑俳則以喑為正,以此為異。故治痱用續命湯,而喑俳宜地黃飲子,補瀉天淵已。乃《宣明方》反云地黃飲子治中風舌喑不能言,足廢不能行,此少陰氣厥不足,名曰風痱。則混痱與俳,自河間始;以地黃飲子概治中風之誤,自河間之混痱於俳始。

少陰不至,謂太谿脈絕,仲景原屍厥云,少陰脈不至,本此經以太谿絕為診厥之法,故云少陰不至者厥也。河間「少陰氣厥不至」六字殊誤,氣厥正是至,何云不至也?

白話文:

診斷疾病時,必須在相同之處找出不同之處,例如「痱」和「喑俳」就是這樣。《靈樞》中提到,熱病引起的「痱」這種疾病,身體不會疼痛,但四肢無力無法活動,意識雖然有些混亂但不算太嚴重,如果還能稍微說話就表示可以治療,如果嚴重到說不出話就表示無法治療。這裡說的「痱」,是以四肢無力活動來命名的,四肢無法活動就等於廢了。《素問》中說,體內氣血被奪走而導致氣機逆亂,就會變成「喑俳」,這是腎虛引起的。少陰經氣不能到達四肢末端,也會導致氣機逆亂。「俳」的意思就是廢。腎的經絡與衝脈一起從氣街(腹股溝處)出來,沿著大腿內側,斜向進入膝窩,再沿著小腿內側和內踝後方,進入足底,所以腎氣被奪走而不順暢,就會導致腳廢。由此可見,「痱」和「俳」這兩個名稱,都因為肢體廢用而得名。

但「痱」會出現腫脹,而「喑俳」則不會腫脹。「痱」發展到不能說話的地步就無法治療,而「喑俳」則以說不出話為主要症狀,這是兩者的不同之處。所以治療「痱」要用續命湯,而治療「喑俳」則適合用地黃飲子,兩者補瀉的方向差異很大。然而《宣明方》卻反過來說用地黃飲子治療中風導致的舌頭僵硬不能說話、腳廢不能走路,認為這是少陰經氣逆亂不足,稱之為「風痱」。這就是把「痱」和「俳」混淆了,從河間學派開始這樣混淆;用「地黃飲子」來概括治療中風的錯誤,也是從河間學派混淆「痱」和「俳」開始的。

「少陰不至」是指太谿脈搏消失,張仲景原本在《傷寒論》中描述屍厥時說「少陰脈不至」,就是依據這條經脈以太谿脈搏消失作為診斷氣機逆亂的方法,所以說「少陰不至者厥也」。河間學派說的「少陰氣厥不至」這六個字是錯誤的,氣厥正是氣機到達不了才導致的,怎麼會說不至呢?

3. 癲說

古之所謂癲者二:一眴僕之癲,《靈》、《素》所謂巔疾,王注謂上巔之疾是也。與狂對舉,其病自足太陽經來,其名以「巔疾」二字稱,其義取顛頂為說,此其可治者也;惟由胎驚得之則難治。一昏亂之癲,《難經》所謂重陰者癲,《金匱》所謂陰氣衰為癲是也。雖亦與狂對舉,要之即狂之甚者,其病自心、肝兩臟來,其名以一「癲」字稱,其義以顛越為說,此則必不可治。後人概加疒旁,而二癲乃不能別,而諸書之論,亦不可盡曉,必如此分別,斯各各相通矣。

《靈·本神》喜樂無極則傷魄,魄傷則狂,狂者意不存人;悲哀動中則傷魂,魂傷則狂忘不精明,不敢正當人。彼二狂不同,故經文自為之注。其魂傷者則癲也,正《金匱》之所本。《素》調經血並於陰,氣並於陽,乃為驚狂。此一狂乃是渾稱。其血並於陰者則癲也,正《難經》之所本。

泉嚐遍考而核之曰:古之巔疾,今之癇也;古之癲,今之癡也。執是說也,庶不至謂古方不可治今病乎!

白話文:

古代所說的「癲」有兩種:一種是突然昏倒的癲,也就是《靈樞》、《素問》所說的「巔疾」,王冰註解說是頭頂的疾病。這種癲通常和「狂」並列,病因是從足太陽經而來,病名以「巔疾」二字稱呼,意思是說疾病位置在頭頂,這種癲是還可以治療的。只有因為胎中受驚嚇而得到的癲,就比較難治療。另一種是神智昏亂的癲,也就是《難經》所說的「重陰為癲」,《金匱要略》所說的「陰氣衰弱而為癲」。這種癲也和「狂」並列,但其實是狂病更加嚴重的情況,病因是從心、肝兩臟而來,病名只用一個「癲」字稱呼,意思是說精神錯亂,這種癲通常是無法治癒的。後人都在病字旁加上了「疒」,導致兩種癲無法區分,使得許多醫書的論述也難以理解,必須這樣區分,才能夠通曉它們的不同。

《靈樞·本神》篇說,過度喜樂會傷害魄,魄受傷就會發狂,發狂的人就會失去理智。過度悲傷會傷害魂,魂受傷也會發狂,但會變得健忘、精神不佳、不敢面對人群。這兩種狂是不一樣的,所以經典內文會特別註解。魂受傷導致的狂就是癲,這正是《金匱要略》所依據的。而《素問》說,氣血運行時,血氣偏於陰,陽氣偏於陽,就會因為驚嚇而發狂。這裡說的狂是一種籠統的稱呼。而血氣偏於陰所導致的狂就是癲,這正是《難經》所依據的。

我經過仔細考察研究認為:古代說的「巔疾」,就是現在所說的「癇症」;古代說的「癲」,就是現在所說的「癡呆」。如果能這樣理解,就不會認為古代的藥方不能治療現代的疾病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