莫文泉

《研經言》~ 卷二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2)

1. 七傳辨誤說

《難經》七傳傳其所勝,間傳傳其所生,皆止言五傳。注家不得其說,以心復傳肺數之,其實止得六傳,無七傳,且間傳之如環無端,何嘗不如是。而經獨以傳其所勝為七傳也,揆之於理,殊覺牽強。竊謂「七」字,當為「次」字聲之誤也。古音去聲、入聲不甚分別。如《書》康誥勿庸以次汝封。

「次」字《荀子》引作即之比。何以言之?《素》玉機真臟及標本病傳兩篇,於傳其所勝者,皆謂之次傳,無言七傳者。且標本病傳篇末,明云諸病以次是相傳,如是者皆有死期,不可刺,間一臟止及至三、四臟者,乃可刺也。其義與真臟「風者百病之長也」以下至「此病之次也」數段甚合。

然則傳其所勝者之為次傳,經有明文,乃病傳之定例,《難經》原文必不誤,後人傳寫誤耳!《千金方》卷七,經云次傳、間傳是也,亦其一證。又《難經》於間傳言如環無端者,乃就一臟之傳其所生而卒言之,與《素問》本無不合。而徐氏泥《素問》、《難經》之文,以相駁詰,真多事也。

白話文:

《難經》所說的「七傳」,是指疾病傳遞到它所能剋制的臟腑,而間傳則是傳遞到能滋養它的臟腑,但兩者都只說到五次傳遞。註解的人不了解這個道理,把心又傳回肺這樣計算,其實只得到六次傳遞,根本沒有七次傳遞。而且,間傳就像環一樣沒有終點,怎麼會這樣呢?而《難經》卻獨獨說傳遞到它所能剋制的臟腑是七傳,按照道理來說,實在是很牽強。我認為「七」字,應該是「次」字,是聲音上的錯誤。「次」字在古代的發音,去聲和入聲沒有很明顯的區別。例如《尚書》的《康誥》裡說「不要以次序給你封地」,而《荀子》引用時卻說成「即之比」。

為什麼我這樣說呢?《黃帝內經》的《玉機真臟論》和《標本病傳論》兩篇,對於疾病傳遞到它所能剋制的臟腑,都說是用「次傳」,沒有說「七傳」的。而且《標本病傳論》的最後,清楚地說各種疾病依照次序互相傳遞,像這樣的都有死亡的期限,不能用針刺,而間隔一個臟腑,只傳到三、四個臟腑的,才能用針刺。這個意思跟《玉機真臟論》說「風是百病的源頭」以下到「這是疾病的次序」這幾段的內容非常吻合。

那麼,傳遞到它所能剋制的臟腑是「次傳」,《內經》裡有明確的記載,這是疾病傳遞的規律,《難經》的原文一定沒有錯,是後人抄寫時寫錯了。《千金方》卷七裡,經文說「次傳、間傳」是正確的,這也是一個證據。《難經》裡說間傳像環一樣沒有終點,是指從一個臟腑傳遞到滋養它的臟腑,最後又回到原點,這跟《素問》的說法並沒有不一致。而徐氏拘泥於《素問》、《難經》的文字,互相辯駁,實在是多此一舉。

2. 傷寒傷暑說

古者於冬月觸冒正邪之寒及夏月中時行之寒,皆稱傷寒,故仲景存或已發熱、或未發熱兩者於傷寒條。已發熱者,時行之寒;未發熱者,正邪之寒。意在統一,使人易識耳!至《巢源》始別傷寒,時氣為二門,而於小兒傷寒候並列兩寒,特以一語示別,曰時行傷寒,亦簡且審。唐人乃曰天行熱病,天行即時行。

但「時氣」二字之義,本兼四時為主,而「時氣」二字之名,若惟熱病獨擅,其為語似混。然歷考志乘,凡疫皆在春、夏、秋三時,而夏尤多。仲景自春分至秋分有非時暴寒,皆為時行寒疫之言。益信古者於夏月觸冒正邪之暑及冬月中時行之暑,皆稱傷暑。《素》形氣虛實氣虛身熱之傷暑,不必專以夏言也。

仲景始別之以中暍、冬溫兩名,然溫病《難經》不指定何脈,仲景止略陳其症狀,則是所發無定,不必其盡發熱惡寒也。凡咳嗽、腫癰皆得有之,仲景雖不明言,其散見於《千金》、《外臺》者,可舉一二以推。蓋「傷暑」二字之義,雖得兼通夫四時,而「傷暑」二字之名,不得概施之冬月。

此古今稱謂之所由異也。

白話文:

古時候,人們在冬天接觸到外來的寒邪,或是夏天碰上流行的寒氣,都叫做傷寒,所以張仲景在《傷寒論》中,把已經發燒和還沒發燒這兩種情況都寫在傷寒條文裡。已經發燒的,是當時流行的寒氣;還沒發燒的,是外來的寒邪。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統一說法,讓人容易理解。到了《巢氏病源》這本書,才把傷寒和時氣病分成兩個不同的類別,並在小兒傷寒的章節裡把這兩種寒病並列,用一句「時行傷寒」來區分,簡單又明確。唐朝人則稱之為天行熱病,天行就是當時流行的意思。

不過,「時氣」這兩個字的本意,是包含四季的,如果「時氣」只被用來指稱熱病,似乎有些混淆。但仔細查閱歷史文獻,發現各種疫病大多發生在春、夏、秋三季,其中夏天尤其多。張仲景認為從春分到秋分之間,如果突然出現寒冷,都屬於當時流行的寒疫。這樣更可以確信古時候的人們把夏天接觸到外來的暑邪,或是冬天碰上流行的暑氣,都叫做傷暑。《黃帝內經》中提到的因為氣虛而導致身體發熱的傷暑,也不一定專指夏天發生的。

張仲景開始用中暍和冬溫這兩個名稱來區分傷暑,但關於溫病,《難經》沒有明確指出是哪種脈象,張仲景也只是簡單地描述了症狀,意思是說溫病發生的情況不固定,不一定都會發燒怕冷。咳嗽、腫瘡等病都可能與溫病有關,張仲景雖然沒有明說,但在《千金方》、《外臺秘要》等書中可以找到一些相關的描述,可以從中推論出來。總之,「傷暑」這兩個字的含義,雖然可以適用於四季,但「傷暑」這個名稱,不應該用在冬天。

這就是古今稱呼不同的原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