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研經言》~ 卷二 (1)
卷二 (1)
1. 卷二
2. 學醫說
夫欲學醫,必先讀無方之書,則莫善於巢氏《病源》焉。《病源》引申經意,別類分門,比《靈》、《素》為易知,亦較《靈》、《素》而易入。習之既久,遂乃上探《靈》、《素》,兼讀《難經》、《甲乙經》二書以疏之,明乎經絡臟腑之源,達於望聞問切之故,而於曏者之所得,益覺融會貫通,而明體者漸漸達用矣。然後讀有方之書,《玉函》、《傷寒》、《金匱》是也。
讀三書尤必兼資《脈經》,以稽其異同,披本草(須用《證類本草》)以觀其方法,蓋臨病之舟楫在焉。然《傷寒》之理,未許其遽通也,又必浸淫乎《肘後》、《千金》及《翼》、《外臺》四書,斟酌乎《本事方》、《百證歌》、《九十論》、《明理論》等說,參互考訂,以徐俟其悟,殆另有一境矣。
大抵醫者之於傷寒,其致力每在雜病未究之先,其得心轉在雜病悉通之後,不親歷者不知也。溯流窮源,其事止此;神而明之,存乎其人。至於《聖濟》、《局方》以下,則學成後讀之,亦足擴聰明而煉識力,不必概屏之以自隘也。
白話文:
想要學醫,必須先讀沒有特定藥方、著重於病理的書籍,而這方面沒有比巢元方的《病源》更好的了。《病源》一書延伸了醫經的意涵,將疾病分類歸納,比《靈樞》、《素問》更容易理解,也更容易入門。學習《病源》一段時間後,再進一步探討《靈樞》、《素問》,並同時閱讀《難經》、《甲乙經》這兩本書來加以疏理,明白經絡和臟腑的根源,了解望、聞、問、切的道理,這樣對於之前所學的知識,就會更加融會貫通,也漸漸能將理論運用於實際。之後,就可以閱讀有特定藥方的書籍,像是《玉函》、《傷寒論》、《金匱要略》等。
在讀這三本書時,尤其要同時參考《脈經》,以便比較它們之間的差異,並研究《證類本草》來了解藥物的使用方法,這就像是臨診時的船和槳一樣重要。然而,《傷寒論》的道理,並不是一下子就能理解的,還必須深入研究《肘後備急方》、《千金方》以及《外臺秘要》、《醫學入門》這四本書,並參考《本事方》、《百證歌》、《九十論》、《明理論》等說法,互相對照考證,才能慢慢領悟其中的奧妙,達到更高的境界。
一般來說,醫生對於傷寒的鑽研,往往是在深入了解其他雜病之前,而真正能領會傷寒的精髓,卻是在完全通曉各種雜病之後,沒有親身經歷的人是無法體會的。追溯醫學的源頭,學習的過程大概就是如此;至於能否融會貫通,則取決於個人的領悟力。至於《聖濟總錄》、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等書籍,則可以在學成之後再讀,也能增廣見聞,磨練辨識能力,不必將它們全部屏棄而自我設限。
3. 診訣說
診病之訣,在知表、里、虛、實、逆、從六字。第欲臨診時知之明,必於讀書時知之豫。
夫仲景之辨表、里二字亟矣,而喜言統治者或不信,謂《靈》、《素》論症,概以六經臟腑為別,何嘗有所謂表、里者?不知兩經為針法設,不為藥法設。針法在取穴,但審其何經、何臟、何腑,而巨刺、繆刺諸法已可施,不以表、里為汲汲也。若藥法則清輕宜表,重濁宜里,如此而已。
且其為氣,化於胃、運於脾、布於肺,如飲食然,斷無專走一經之理。故必分表、里,而後汗、吐、下、補諸法,各如其輕清、重濁之性以為用。仲景之詞,所以異於《靈》、《素》者此爾!
至於虛、實,則有二義:邪在為實,邪不在為虛一也;邪結為實,邪不結為虛二也。皆為瀉邪地,非為用補地。試取諸經論讀之,當不以余言為謬。
至於逆、從二字,則色、脈、證、治皆有之。須先審定其病,而後可言也。神而明之,死生可決已。
白話文:
診斷疾病的訣竅,在於了解表、裡、虛、實、逆、從這六個字。想要在臨床診斷時能清楚明白,必須在平時讀書時就預先理解。
張仲景非常強調分辨表、裡這兩個字,但喜歡談論統治方法的醫生可能不相信,認為《靈樞》、《素問》討論疾病,都是以六經臟腑來區分,哪裡有提到所謂的表、裡呢?他們不知道,六經是為針灸療法設計的,不是為藥物療法設計的。針灸療法在於選取穴位,只要了解是哪條經絡、哪個臟腑,就可以使用巨刺、繆刺等方法,不需要急於分辨表、裡。但藥物療法,則應該把清輕的藥物用於治療表證,重濁的藥物用於治療裡證,就這樣而已。
而且,人體的氣,是由胃消化、脾運化、肺布散,就像飲食一樣,絕對沒有專門只走某一經絡的道理。所以必須分表、裡,然後汗、吐、下、補等各種療法,才能根據它們各自輕清或重濁的特性來使用。張仲景的論述,之所以和《靈樞》、《素問》不同,就在這裡!
至於虛、實,則有兩種含義:一是病邪存在為實,病邪不存在為虛;二是病邪凝結為實,病邪不凝結為虛。這兩種情況都是用來判斷該瀉邪的,不是用來判斷該進補的。你可以讀讀各經典的論述,應該不會認為我說的是錯的。
至於逆、從這兩個字,則在氣色、脈象、症狀、治療上都有體現。必須先確定病情的狀況,然後才能談論逆、從。如果能將這些道理理解透徹,就能判斷病人的生死了。
4. 《內經》熱病說
兩經於一切身熱之診,皆稱熱病。是以《素》則勞風、腎風同評於溫後;《靈》則如蟲、如疸並列於熱中。至其散見他篇,尤不可勝數。蓋以可診者言,不以所因者言,其可專以傷寒之成溫者言乎?夫為身熱一證,舉其尤而窮其類,尤者詳之,類者附之,固當如是,與仲景論傷寒而及似傷寒之痓濕暍同意。淺人每論溫熱,舉兩經熱論,或採之或剩之,果有當於病源否也。
其言暑者,只作「熱」字解,《素·通天》因於暑及骨空立而暑解等,並不指夏令之熱。如後世所云,或採通天論之言,列於夏病,真不得經旨也。其言溫者只作「蘊」字解,《素·熱病》先夏至者為病溫云者,意以夏至後天氣熱,人易於感則言熱,夏至前天氣未熱,人無所感,故止就所蘊者名之。而言溫則仍取乎本義,非如近世訓為小熱也。
不觀今之病春溫者乎,赫赫炎炎,豈是小熱?讀書不明義例,古法於是盡湮矣。
白話文:
《內經》裡對於所有身體發熱的症狀,都稱之為「熱病」。因此,《素問》就把勞風、腎風這些病症和溫病放在一起討論,《靈樞》也將像蟲咬、黃疸這樣的病症和熱病並列。其他篇章裡散見的例子更是數不勝數。這是因為《內經》是以可以診斷出來的病症來分類,而不是以致病原因來分類,難道能只以傷寒發展成的溫病來概括嗎?對於身體發熱這種病症,應該列舉最典型的例子,然後詳細說明,再將同類的病症附在後面,這才是正確的做法,和張仲景討論傷寒時也提及類似傷寒的痙、濕、暍等症狀的道理是一樣的。現在膚淺的人討論溫熱病時,只是引用《內經》的熱病篇章,有的引用一部分,有的引用剩下的,真的有符合病源嗎?
《內經》中提到「暑」這個字時,只是把它當作「熱」字來解釋。《素問·通天》篇中,因暑熱侵襲及骨頭空虛而出現暑解等症狀,並不是指夏季的熱。如果像後世學者那樣,引用《通天》篇的說法,把它列為夏季疾病,就真的不明白《內經》的本意了。而提到「溫」這個字時,只是把它當作「蘊藏」的「蘊」字來解釋。《素問·熱病》篇中說「夏至之前發病的為溫病」,意思是說夏至之後天氣炎熱,人們容易感受熱邪而發病,所以稱之為熱病;夏至之前天氣還不熱,人們沒有明顯的感受,所以就用蘊藏之邪來命名。這裡說的溫病,仍然是取其蘊藏的本意,並不像現代人將溫病解釋為程度較小的熱病。
看看現在春天發生的溫病吧,熱得非常厲害,難道是程度較小的熱嗎?讀書不明白這些規律和例子,古代的醫學方法就完全被埋沒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