莫文泉

《研經言》~ 卷一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12)

1. 古方用法論

古者,每方各有主藥,用其主而進退其餘,可云從古某方加減;如用其餘而去其主,即不得稱某方矣。仲景理中湯,一名治中湯,蓋取《別錄》人參「調中」兩字,是人參乃其主藥也。桃花湯取赤石脂一名桃花石為義,是赤石脂乃其主藥也。若去人參、赤石脂,用其朮、乾等,而稱理中、桃花,則失其義而襲其名,陋乎不陋?非獨經方為然也,雖後世亦有之。

丹溪治六郁越鞠丸方,以川芎、山梔為主,緣川芎即《左傳》鞠窮,山梔《本草》一名越桃,故各摘取一字以名之,以見能治郁者之全在乎此。若不用芎、梔,用餘四味,尚能再稱越鞠乎?《本草》經用之藥,僅四、五百種,而自漢至明,方以億萬計,隨舉數味以成方,皆當有合於古,舉其相似者,反遺其相同者矣。昔徐靈胎誚葉天士,用《局方》逍遙散而去柴胡,非以此哉?學者可以類推。

白話文:

古時候,每個方劑都有其主要藥物,依著主要藥物來調整其他藥物,可以說是從古代某方劑加減變化而來;如果使用其他藥物,卻捨棄主要藥物,就不能稱作那個方劑了。例如,張仲景的理中湯,又名治中湯,取自《別錄》中人參「調中」兩字,可見人參是此方的主要藥物。桃花湯取赤石脂又名桃花石的含義,可見赤石脂是此方的主要藥物。如果去除人參、赤石脂,改用其中的白朮、乾薑等藥材,還稱之為理中湯、桃花湯,就失去了原來的意義,只是沿用其名稱,豈不是很荒謬嗎?不只是經方如此,後世的方劑也有這種情況。

朱丹溪治療六鬱的越鞠丸,以川芎、山梔子為主藥,因為川芎在《左傳》中又稱作鞠窮,山梔子在《本草》中又名越桃,所以各取一字命名,表明能治療鬱證的關鍵全在此二味藥。如果不用川芎、山梔子,而用其他四味藥,還能稱作越鞠丸嗎?《本草》記載的藥物只有四、五百種,而從漢朝到明朝,方劑卻有上億之多,隨意取幾味藥來組成方劑,都應該符合古代的方劑,舉出相似的藥物,反而遺忘了相同的主要藥物。從前徐靈胎批評葉天士使用《局方》的逍遙散,卻去掉了柴胡,也是這個原因吧?學習醫術的人應該可以由此類推。

2. 瀉心湯類諸方總論

諸瀉心皆從小柴胡來。小柴胡以柴、姜治半表;芩、參、甘、半治半里。茲則去其治半表者,參用陷胸法,而隨建主藥,故當分數類觀之。

半夏瀉心湯,即小柴胡去柴、姜之治表,加乾薑、黃連以和胃也。其生薑瀉心湯與甘草瀉心湯,皆即半夏瀉心湯原方,而主藥略增(從《金匱》有人參。)三方不外乾薑、黃連者,以此祛心下痞,乃胃虛上逆所致,與表陷之痞不同,故重在和胃也。其主藥皆在小柴胡中,自為一類。

其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,則截半夏瀉心之半而為之。其黃連湯,又即半夏瀉心去黃芩加桂枝者。但二方皆重用黃連,使與乾薑並視半夏瀉心為小變也。

黃芩湯,即截小柴胡之半而加芍藥,以治腹痛。其黃芩加半夏生薑湯,即小柴胡去柴、參加芍藥也。二方皆主小柴胡中之黃芩,自為一類。

旋覆代赭湯,即小柴胡去柴、芩,加旋、代,增薑、減參者,故以旋代命名。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,即小柴胡去柴、芩,加樸,增薑、減參者。二方皆主小柴胡中之生薑,自為一類。

其橘皮竹茹湯,即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去樸、半,加橘皮、竹茹、大棗,增甘草,故以橘皮竹茹命史。其橘皮湯,即取其方中二味為之。二方自為一類。

小半夏湯乃抽小柴胡方中治嘔之品,而倍其分者。其生薑半夏湯,即半夏之法,而小半夏加茯苓湯屬焉。其半夏乾薑散,即生薑半夏湯去生薑加乾薑者,意固重在溫胃,與生薑溫經略殊。而大半夏湯,即半夏乾薑散之變焉者也。其乾薑人參半夏丸,即半夏乾薑散加人參,倍半夏者。六方皆從小半夏湯來,主小柴胡中之半夏,自為一類。

瀉心湯,自大、小陷胸來。大黃黃連瀉心湯,即瀉心湯原方去黃芩。附子瀉心湯,即瀉心湯原方加附子。三方不外大黃、黃連者,以此處心下痞,乃表邪內陷所致,與結胸之義相同,而與半夏等三方痞症不同,故重在下實,乃由瀉心而將入承氣也。

白話文:

所有的瀉心湯類方劑,都源自小柴胡湯。小柴胡湯用柴胡、生薑來治療在半表半裡的病邪;用黃芩、人參、甘草、半夏來治療在半裡面的病邪。現在的瀉心湯類方劑,則是去除小柴胡湯中治療半表的部分,改用陷胸湯的治療方法,並根據所要治療的主要病症來建立主藥,因此應該分幾種類型來觀察。

半夏瀉心湯,就是小柴胡湯去掉柴胡、生薑這兩個治療表證的藥物,加入乾薑、黃連來調和胃氣。生薑瀉心湯和甘草瀉心湯,都是在半夏瀉心湯的基礎上,稍微增加主藥(依照《金匱要略》的記載,有加入人參)。這三個方劑都沒有離開乾薑和黃連,是因為它們要消除心下痞悶的症狀,這種痞悶是由於胃虛導致胃氣上逆所引起的,和表邪陷入引起的痞悶不同,所以重點在於調和胃氣。它們的主藥都出自小柴胡湯,可以歸為一類。

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,是從半夏瀉心湯減去一半的藥物而成。黃連湯,則是在半夏瀉心湯的基礎上,去掉黃芩,加入桂枝。這兩個方劑都大量使用黃連,使它們與半夏瀉心湯相比,只是做了一些小變動。

黃芩湯,是從小柴胡湯減去一半的藥物,加入芍藥,用來治療腹痛。黃芩加半夏生薑湯,則是小柴胡湯去掉柴胡、人參,加入芍藥。這兩個方劑都以小柴胡湯中的黃芩為主,可以歸為一類。

旋覆代赭湯,是小柴胡湯去掉柴胡、黃芩,加入旋覆花、代赭石,增加生薑,減少人參,所以用旋覆花、代赭石來命名。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,是小柴胡湯去掉柴胡、黃芩,加入厚朴,增加生薑,減少人參。這兩個方劑都以小柴胡湯中的生薑為主,可以歸為一類。

橘皮竹茹湯,是從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去掉厚朴、半夏,加入橘皮、竹茹、大棗,增加甘草,所以用橘皮、竹茹來命名。橘皮湯,則是從橘皮竹茹湯中選取其中兩味藥組成。這兩個方劑可以自成一類。

小半夏湯是從小柴胡湯中提取治療嘔吐的藥物,並加倍其用量。生薑半夏湯,則是遵循半夏湯的用法,其中小半夏加茯苓湯也屬於這一類。半夏乾薑散,則是在生薑半夏湯的基礎上去掉生薑,加入乾薑,其用意是重點在於溫胃,與生薑溫經的功效略有不同。大半夏湯,是半夏乾薑散的變方。乾薑人參半夏丸,是半夏乾薑散加上人參,並加倍半夏的用量。這六個方劑都源自小半夏湯,以小柴胡湯中的半夏為主,可以自成一類。

瀉心湯類方劑,源自大陷胸湯和小陷胸湯。大黃黃連瀉心湯,是瀉心湯的原方去掉黃芩。附子瀉心湯,是瀉心湯的原方加上附子。這三個方劑都沒有離開大黃和黃連,是因為它們要治療的心下痞悶,是由於表邪向內陷入引起的,和結胸的意義相同,與半夏等三方所治療的痞症不同,所以重點在於瀉下實邪,是從瀉心湯過渡到承氣湯的階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