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肯堂醫論》~ 卷中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中 (4)

1. 雜記

按:此法捷效。(壽)仿其方法,屢治屢驗,緣世罕見,今特志之,以啟後迸。然此方《準繩》中未載,偶閱《秘旨》,有一方與此彷彿。後質之椿田,亦云李冠仙用之,亦效若桴鼓,第不知始自何人,容再查明,以待博雅教政(瀾志)。

果齋治婦人吐血盈盆,諸藥罔效,因思前哲有以血導血歸源法,囑其取吐出之血,瓦器盛之,候凝,銅鍋炒血黑色,以綿紙盛放地上一周時,出火毒,研極細末,用鮮側柏葉五錢,麥冬一錢煎湯,調血炭末五分,二三服,血自歸源。屢驗屢效。又,治吐血宜用苦寒者,有戒用苦寒者,尤當隨症擇用,未可執一以誤人也。

《樓氏綱目》治吐血,皆用諸藥炭,亦頗捷效。今以血導血歸源,亦師其意而變化敏捷,取效昭著。

按:余治一婦,吐血傾盆,數日不止,目閉神昏,面赤肢軟,息粗難臥,脈左沉、右洪,重按幸尚有根,此鬱火久蒸肺胃,復緣暑熱外逼,傷及陽絡,致血海不斂,危在頃刻。因思止血諸藥,著寒者多投之,必嘔,乃變通成法,先用甘寒,冀其人胃清、上血止,再商二貼血止,亦創見也。服後夜寐甚安,血止,神清,惟神倦懶言,奄奄一息。

脈雖稍平,右愈浮大無力。此血去太多,恐延虛脫之患,經云:血脫者,益其氣。遂師其意用人參(七分,秋石水拌)、黃耆(七分,黃芩水炙黑)、歸身(一錢,炒黑)、懷山藥(錢半)、茯苓(三錢)、大麥冬(錢半,去心)、蒸北五味(七粒),和入甘蔗汁、梨汁、藕汁,服三帖,食進、神健而瘳。觀此,知病有虛實,體有強弱,本難執一。

但今人吐血,挾虛者多,而醫者輒用苦寒,是昧於虛實,宜乎得愈者少而夭枉者多矣。今將八汁飲方附後,以備明哲商酌而教正之幸甚。又方:甘蔗汁、藕汁、蘆根汁(各一酒杯)、白果汁(二匙)、白蘿蔔汁(半酒杯)、梨汁(一酒杯)、西瓜汁(一酒杯,生沖)、鮮荷葉汁(三匙),七汁和勻,隔水燉熱,衝入瓜汁,不住口緩緩頻飲。凡屬虛火,轉危為安,用之屢效。

若非夏令,無瓜、荷二汁,即以梨、藕二汁,倍用天冬、百合榨汁,亦可代之。前方中人參價昂,可用真西洋參一錢五分代之。

消渴一症,今醫慣用涼藥,愈治愈劇。間閱孫東宿治一消渴,小便色清而長,其味甘,脈細數。用腎氣丸加桂心、北五味、鹿角膠、益智仁而效。又一人,喜熱飲而惡涼,大便秘,小便清長,夜尤甚,脈浮按數大,而重按更無力。余思此病,由火不能制水,故飲一斗,小便亦一斗,《金匱》言之詳矣。

今師其意,不泥其方,用腎氣丸減車前、牛膝,加益智仁、人參膠糊丸,服逾月而痊。

按:消渴症小便多者,皆由火虛難以化水、故飲一溲一,上見口渴,而水不消。小便多者,每用益火之源以消陰翳而獲效;若屬中消,每用黃草湯下其熱,又不可拘執成法而不達變通以誤人者。另有治驗,詳言之集,溢不贅,當參。

白話文:

[雜記]

這個方法療效迅速。(壽)仿照這個方法,多次治療屢試不爽,因為世上罕見,所以特地記錄下來,以啟發後人。然而這個方子在《準繩》中沒有記載,偶然閱讀《秘旨》,發現一個方子與此類似。後來詢問椿田,他也說李冠仙用過這個方法,療效如同桴鼓齊鳴一般迅速,只是不知道最初是誰創立的,容後再查明,等待博學之士指正(瀾志)。

果齋治療一位婦女吐血滿盆,各種藥物都無效,於是想起前輩有以血導血歸源的方法,囑咐她取吐出的血,用瓦器盛放,等到凝固後,用銅鍋炒成黑色,用棉紙包好放在地上放一天,去除火毒,研磨成極細的粉末,用鮮側柏葉五錢、麥冬一錢煎湯,調入血炭末五分,服用二三劑,血就能自行止住。屢試不爽。另外,治療吐血宜用苦寒藥物,也有禁忌使用苦寒藥物的,尤其應該根據症狀選擇藥物,不能執著一種方法而誤治病人。

《樓氏綱目》治療吐血,都使用各種藥物的炭,也相當有效。現在這個以血導血歸源的方法,也是師法其意而變化靈活,取得顯著的療效。

我曾經治療一位婦女,吐血如盆,數日不止,眼睛閉合神志昏迷,面色赤紅肢體軟弱,呼吸粗重難以入睡,脈象左側沉弱、右側洪大,用力按壓還好尚有脈象,這是鬱火長期蒸灼肺胃,又因為暑熱外侵,損傷了陽絡,導致血液無法收斂,危在旦夕。於是想到止血藥物,大多是寒涼的,服用後必然嘔吐,因此改變了方法,先用甘寒藥物,希望她胃氣清爽、上焦出血止住,然後再用二劑止血藥,這也是創見。服藥後夜晚睡眠安穩,出血停止,神志清醒,只是感覺疲倦懶於說話,氣息微弱。

脈象雖然略微平緩,但右側脈象更加浮大無力。這是因為出血太多,恐怕會導致虛脫,經書上說:失血過多者,應當益氣。於是效仿經書之意,使用人參(七分,用秋石水拌勻)、黃耆(七分,用黃芩水炙至黑色)、熟地黃(一錢,炒黑)、淮山藥(半錢)、茯苓(三錢)、麥冬(半錢,去心)、蒸過的五味子(七粒),混合甘蔗汁、梨汁、藕汁服用三劑,食慾恢復、精神健旺而痊癒。由此可見,疾病有虛實之分,體質有強弱之別,難以執著一種方法。

但是現在的人吐血,多半夾雜虛證,而醫生卻經常使用苦寒藥物,這是不明虛實,所以治癒的少而夭亡的多。現在將八汁飲的方子附在後面,供聰明人參考商酌並指正,不勝感激。又一方:甘蔗汁、藕汁、蘆根汁(各一酒杯)、白果汁(二匙)、白蘿蔔汁(半酒杯)、梨汁(一酒杯)、西瓜汁(一酒杯,生榨)、鮮荷葉汁(三匙),七種汁液混合均勻,隔水燉熱,沖入西瓜汁,不要停口,緩緩頻頻飲用。凡屬虛火導致的危急情況,服用此方能轉危為安,屢試不爽。

如果不是夏季,沒有西瓜、荷葉汁,就用梨汁、藕汁,加倍用天冬、百合榨汁,也可以代替。前面方子中人參價格昂貴,可以用西洋參一錢五分代替。

消渴症,現在醫生習慣使用涼藥,治癒的反而病情加重。偶然讀到孫東宿治療一個消渴病人,小便顏色清澈而量多,味道甘甜,脈象細數。使用腎氣丸加桂枝、五味子、鹿角膠、益智仁而有效。又有一人,喜歡喝熱水而厭惡涼水,大便秘結,小便清澈而量多,尤其夜間更甚,脈象浮大而數快,用力按壓更無力。我想這個病,是因為火不能制水,所以喝一斗水,小便也有一斗,《金匱要略》中記載得很詳細。

現在效仿其意,不拘泥其方,使用腎氣丸減少車前子、牛膝,加入益智仁、人參膠糊丸,服用一個多月而痊癒。

消渴症小便量多者,都是因為火虛難以化水,所以喝得多尿也多,表現為口渴,而水卻不能被吸收。小便量多者,常常使用益火之源來消除陰邪而獲得療效;如果屬於中消(消渴的中期),常常用黃連解毒湯瀉去體內熱邪,又不能拘泥成法而不通變,以致誤治病人。還有其他的治療驗方,詳細記載在我的醫案集裡,篇幅有限不再贅述,可以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