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肯堂醫論》~ 卷下 (4)
卷下 (4)
1. 婦科驗方
又曰:夫邪逆陰陽之氣,非汗不能全其天真。《素問》云:辛甘發散為陽,謂桂枝、甘草、細辛、薑、棗、附子之類,能復陽氣也;酸苦湧泄為陰,謂苦參、大青、葶藶、苦酒等之類,能復陰氣也。酸苦之藥,既折熱復陰,亦當小汗而後利者。經云:身汗得之而後利,則實者,可汗是也。
華佗治法云:傷寒病起自風寒,入於腠理,與精氣分爭,榮衛否隔,周行不通,病一日至二日,氣在孔竅、皮膚之間,故病者頭痛、惡寒、身熱、腰背強重,此邪氣在表,隨症發汗則愈。
龐安時云:凡發汗,須加裳覆腰以上,厚衣覆腰以下,以腰足難取汗故也,半身無汗,病終不解。凡發汗後,病證仍存,於三日內可二三發汗,令腰腳周遍為度。若病不解,便可下之。設令下後不解,表裡邪亦衰矣,宜觀脈證調治。七日內可期,正汗為善也。發汗後不可再行汗者,始發熱惡寒,今不惡寒,但倍發熱而躁;始脈浮大,今洪實或沉細數;始安靜,今狂語,此胃實陽盛,再行汗藥而死,須當下之。有人始得病,變陽盛之證,須便下之,不可拘日子、深淺、次第也。
病三日以上,氣浮上部,填都胸心,故頭痛,胸中滿,或多痰涎,當吐之則愈。
按:龐安時《總病論》所節十條,閱之令人耳目一新。所論陰陽、表裡、寒熱、虛實、汗下諸法,洞若觀火,啟迪後進,勝讀書十年。惜乎全豹未窺,憾甚(瀾志)!
又云:若虛損及新產人,不能吐者,可服枳實散(枳實細末,米飲調二錢,日可三四服)。若有虛寒、手足冷及脈微弱者,枳實二兩加桂枝一兩同末之,如前服。
病五六日以上,氣結在臟腑,故腹滿、身重、骨節煩疼,當下則愈。若小便少,手足心並腋下不滋潤,尚未可攻下,當消息其候,不可亂投湯藥,虛其胃氣也。
又云:《素問》載兩感於寒,其脈應與其病形者,一日則巨陽與少陰俱病,頭痛,口乾而煩滿;二日則陽明與太陰俱病,腹滿,身熱,不欲食,讝語;三日則少陽與厥陰俱病,則耳聾,囊縮而厥,水漿不入口,不知人;六日死。言其六日死者,是臟腑榮衛或有所通行,故四日少陰與太陽俱病,五日太陰與陽明俱病,六日厥陰與少陽俱病,是重傳得六日,死矣。
其有三日死者,《素問》謂陽明為五臟十二經脈之長,其邪氣盛,故不知人,三日其氣乃絕,故死矣;夫邪氣盛則實,表裡邪實,並領血氣入胃,不通於榮衛氣血,故氣血隨邪而盡,則三日死矣。其脈候,《素問》已脫,今詳之:凡沉者,皆屬陰也;一日脈當沉而大,沉者少陰也,大者太陽也;二日脈當沉而長;三日脈當沉而弦,乃以合表裡之脈也。沉長、沉弦,皆隱於沉大。
凡陰不當合病,今三陰與三陽合病,故其脈似緊而大、似沉實而長,亦類革至之死脈也。
白話文:
婦科驗方
邪氣逆亂陰陽之氣,只有發汗才能恢復其先天元氣。《素問》說:辛甘溫熱的藥物能發散陽氣,像桂枝、甘草、細辛、生薑、大棗、附子等,都能恢復陽氣;酸苦寒涼的藥物能瀉利陰氣,像苦參、大青葉、葶藶子、苦酒等,都能恢復陰氣。酸苦的藥物,既能清熱又能滋陰,應該先微微發汗,然後再利尿通便。《內經》說:發汗後才能通便,這是因為實證可以用發汗治療。
華佗的治療方法是:傷風感冒是由風寒引起,侵入肌膚腠理,與精氣爭奪,榮衛不通,周身氣血運行不暢,病發一到兩天,邪氣在孔竅、皮膚之間,所以病人頭痛、惡寒、發熱、腰背酸痛,這是邪氣在表,根據症狀發汗就能痊癒。
龐安時說:凡是發汗,都要用衣物蓋住腰部以上,用厚衣服蓋住腰部以下,因為腰部以下不容易出汗,如果半身不汗,病情就無法痊癒。發汗後,如果症狀仍然存在,三天內可以再發汗一到兩次,直到腰腿都出汗為止。如果病情沒有好轉,就可以服用瀉藥。如果瀉藥後病情仍無好轉,說明表裡邪氣也已經減弱了,就應該觀察脈象和症狀,調整治療方案。七天內應該能見效,以正常出汗為佳。發汗後不能再發汗的情況是:開始發熱惡寒,現在不惡寒了,反而發熱加重且煩躁;開始脈象浮大,現在洪實或沉細數;開始安靜,現在神志不清,胡言亂語,這是胃實陽盛,再用發汗藥會死,必須用瀉下藥。有些人一開始得病,就出現陽盛的症狀,必須馬上用瀉下藥,不要拘泥於時間、劑量、順序。
生病三天以上,邪氣上升到上部,充斥胸中,所以頭痛、胸悶、或痰涎過多,應該催吐就能痊癒。
按:龐安時《總病論》節選的十條,讀來令人耳目一新。他論述陰陽、表裡、寒熱、虛實、汗下等治療方法,分析透徹,如同明察秋毫,啟迪後進,勝過讀書十年。可惜的是沒有看到全部內容,令人遺憾!
又說:如果體虛或產後婦女,不能催吐,可以服用枳實散(枳實研成細末,用米湯調服二錢,每日三次)。如果出現虛寒、手腳冰冷和脈象微弱,用枳實二兩加桂枝一兩研末,按照前法服用。
生病五到六天以上,邪氣結聚在臟腑,所以腹脹、身重、關節疼痛,應該服用瀉藥就能痊癒。如果小便量少,手腳心和腋下乾燥,還不能攻下,應該觀察病情變化,不要亂投藥,以免損傷胃氣。
又說:《素問》記載兩種寒邪,其脈象與病症相符:一天後,巨陽與少陰同時生病,頭痛、口乾煩躁;兩天後,陽明與太陰同時生病,腹脹、發熱、不想吃東西、胡言亂語;三天後,少陽與厥陰同時生病,則耳聾、陰囊收縮、厥冷、不吃東西、不認識人;六天後死亡。說六天後死亡,是因為臟腑榮衛有所阻塞,所以四天後少陰與太陽同時生病,五天後太陰與陽明同時生病,六天後厥陰與少陽同時生病,邪氣傳變到第六天而死。
三天就死的人,《素問》說陽明是五臟十二經脈的主脈,邪氣盛,所以不認識人,三天後氣絕而死;邪氣盛則為實證,表裡邪實,都將血液輸入胃中,不能通達榮衛氣血,所以氣血隨著邪氣耗盡而死。其脈象,《素問》已經描述,現在詳述:凡是脈沉的,都屬於陰;一天的脈象應該沉而大,沉的是少陰,大的是太陽;兩天脈象應該沉而長;三天脈象應該沉而弦,這是表裡脈象的結合。沉長、沉弦,都隱含在沉大之中。
陰經不應該與陽經同時生病,現在三陰與三陽同時生病,所以脈象像緊而大、像沉實而長,也類似於危急將死的脈象。